失去座標的速度迷航《複‧速》
9月
10
2014
複‧速(黃煚哲 攝,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0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第一次走進熟悉的衛武營,看一場陌生團體的演出;矛盾的是,編舞家林宜瑾和導演謝東寧,都是和我認識有一段時日的藝術家。似乎是在這種氛圍下看《複‧速》,增強了複雜又矛盾的觀後感。

這是一場跨文化、跨藝術、跨語言、跨族群、跨國界又跨形式的演出,作品的形成和首演,都是於2013年在馬來西亞完成。今年來到臺灣的演出,只有在高雄才看得到,不知是否有特別用意。

就展演空間來看,除了寬度稍嫌不足外,衛武營的281展演場,倒是頗能將演出的作品,帶出富有深淺遠近的不同距離和上下分隔的層次感。舞台上裸露的燈光照明、垂掛的光束、鋪成斜橫條區塊的黃土堆及東西合壁的打擊樂器,打造了一個神秘的意象中帶著溫暖線條的視框。

從作品名稱看來,這是一場以速度為主題的演出,作品內容也確實都圍繞著身體、時間或語言的速度變化。時而現場演奏,時而以機器播放的音樂,也以不同的速度進行。樂聲的速度有時配合舞者行進,有時則和舞者的時間感形成對比,營造出更多速度上的變化。對於舞蹈、音樂和劇場而言,時間、速度都是主要的元素之一,也在這場演出的許多段落中有精緻的演繹,但可能因為段落太多或內容龐雜,且段落間的聯繫與轉折,缺乏密合的脈絡,因而出現不少鋪陳上的斷裂。

開場時,快速閃爍的光束,像個引子般的開啟了對速度的各種詮釋。接著馬來西亞籍的男舞者在一輪光圈下快速地抖顫身體,之後也以不同的節奏呈現肢體的速度變化。當臺灣籍的女舞者出來後,兩人的互動呈現了支配與牽引的畫面,大多是由女舞者指引男舞者的身體,忽快忽慢、忽前忽後的轉換速度與精力的施放,兩人的配合展現了一段相當精緻的舞蹈。

但是接下來播放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卻接得突然,而且在一片暗黑中聽故事,令我有點坐立不安。當故事說到盤古的雙眼時,光線再度微微亮起,女舞者也再度回到舞台,走在黃土堆上。這一段的呈現顯得雜亂無序,和上一段的表演形成極大的反差。

接下來的幾個段落,也都是突然的接在一起。首先是分享旅行經驗中的速度感,先由兩位舞者分別講述在瑞典搭過22小時的火車、在紐約坐地鐵首次與黑人男子同車廂時的感受、在馬來西亞等候慢慢做的早餐、在香港淹沒在快速移動的人潮中,然後由音樂家講述在義大利快慢不一的生活節奏等。接著再進入現在與過往的記憶中的速度差,包括以中英文交替的語言敘說失去親人的時刻、華語夾著客家話(或是廣東話?)講述學習擂茶的兒時記憶等。這些段落都有著銜接上的斷裂,也呈現太多素材壓縮一起的過度飽和,像是丟入同一鍋的好料,分開品嘗時滋味濃厚,融在一起後卻吃不出味道般的複雜感。

所幸在結束前一段以女媧補天為意,以泰武古調吟唱為樂的雙人舞,纏繞出一段水乳交融的結構,才又讓我那五味雜陳的感官找到平衡。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沒有矯揉造作的肢體造型,沒有綴飾的言詞,也沒有刻意比劃的舞蹈動作,但是能將兩個身體宛如陰陽融合般交疊,用不疾不徐的速度,劃出一道又一道的無形軌跡,也織出一片又一片的立體紋路。

最後,在舞台上,男舞者換上西裝,穿上皮鞋,女舞者脫掉長褲,換成洋裝,穿起高跟鞋,兩人攜手一起走進一道光影形成的門廊,消失於舞台上,彷彿完成了一趟挑戰各種速度的旅程。這個結束的情景沒有對我產生任何撼動,只因我的思緒還停留在上一段的畫面。

當謝幕的掌聲響起,再度撩起我那錯綜複雜的情緒。或許,給我個任意門,回到2013年,去馬來西亞看首演,我的觀後感會很不一樣,畢竟這個作品產出於當地;或許,導演、編舞家、音樂家和舞者,都需要為這個作品在異地演出前,對於其複雜的內容進行再修正。總之,我看到的《複‧速》,還真的像是在複雜的速度中,完成臺灣場的演出。

《複‧速》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4/09/05 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