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樣貌,鏡射如此《徽因》
12月
08
2021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1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臺韓共製音樂劇《徽因》是以林徽因為核心,從不同的切面去談自由的意義,以時間的眼睛審視價值觀的重量。將林徽因的逝世做為開場,此劇帶領觀眾穿越時間回到民初,從林徽音與徐志摩的相遇說起,順著時間推進,訴說林徽因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女人們相互交織的人生。

故事主體終究離不開人們津津樂道的茶餘飯後,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著墨林徽因與三個男人之間的糾葛。在這些流動的情感中,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三者分別鏡射出林徽因對自由的渴求。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的陳述,觀眾無法感受自由對林徽音之價值有多麼重要,此劇文本藉由不同的「失去」事件當作石子,在生命中打出陣陣漣漪——失去了會感覺到痛,痛了才知道在意,在意,才能理解擁有的珍貴。因為不想落人口舌,林徽因躲在奉父母之命的婚姻裡,藉此以為自己可以無視對愛情的渴望,直到聽見徐志摩(鍾政均飾)因墜機意外逝去的消息,甚至是直到面對梁思成(蕭景鴻飾)的質問,才知道心裡的愛戀有多麼炙熱,只是徐志摩已化成一片雲彩,帶不走地面的林徽因(陳品伶飾)。

林徽因與金岳霖(周定緯飾)在雨中對談的這一幕,一人在門內、一人在門外,一道門,將他們之間的情感分隔成兩個世界——那木框,是門,也是道德禮教的界線。面對林徽因可憐無助的樣子,即使金岳霖再怎麼傾慕她,依然克制不逾矩,並表尊重;同時,是在金岳霖的提醒下,林徽因才意識到,原來,丈夫梁思成的理解與支持,就是他能所給予她的自由:若不是理解林徽因對文學的熱愛與追求,客廳或是四川李莊的文化沙龍都不會發生,有丈夫的陪伴,林徽因這個名字得以成為古建築領域之中美麗的一撇,而,林徽音的熱情與執著,也同步刺激著梁思成對建築的探究。信任、依戀、尊重、支持,都是人類在生命中尋求的連結,自己與他者的連結。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船夫四人的舞蹈動作是非常恰到好處的設計,以身體,表現藏在台詞底下的心思:重心前後擺盪,象徵湖水的波動,四人輪流原地躍起,具象了羞赧而加速的心跳。船隻緊跟著語氣加速、急轉彎。原本在船槳外面的四人,最後轉身到內側,暗喻兩人的關係也相互靠近了一步。簡單、乾淨,動作層次及走位都很貼合劇情與角色心境,沒有音樂烘托,舞蹈亦不算華麗的設計,但卻以合理的動機存在於舞台上,不張揚而能體現著情感的變化。

在情緒沉重的篇幅中,張幼儀(謝雅兒飾)的表演令人眼睛一亮。咬字清晰,透過一句一句的台詞逐步堆疊情緒的張力,怒搧巴掌的瞬間,所有的能量爆發出來,使兩人對視的幾秒,靜默地使人感到可怕。演員謝雅兒對歌曲的掌握,是有一定功力,尤其是她演唱了前面所出現過的曲子,觀眾心裡已有個標準,很容易直接拿來作比較,但不管是歌唱技巧,或是情感,她都表現十足,唱出了張幼儀當下的心境。

飾演丈夫梁思成的演員蕭景鴻,使用了許多身體細節去表達情感,例如爭吵時右手拿著眼鏡的高度、聽見林徽因小說出版時肩膀的起伏,或者爭吵過後在雨中看見林徽因,蕭景鴻將激動澎湃卻又小心翼翼的情緒,表現在搓手指的小動作裡。還有,逃亡時拖著受傷的腿,他衝到槍口面前,一手緊緊護著林徽因、一手示意阻擋,所有的愛護,表露無遺。

想起電影《靈魂急轉彎》,裏頭提到「每個靈魂都有屬於自己的火花」——林徽因的火花,是建築、是文學,同時她也將自己的一生活得燦爛如火花,與其說林徽音的魅力與實力讓人深深著迷,更貼切地說,林徽因活出了一種人們所嚮往的模樣:才華洋溢、勇敢、率性。即使旁人的指指點點仍曾令她動搖,卻也無法阻擋她追求自我,即便是現在,能夠擁有這樣自由的人,又何嘗不令人羨慕。

全劇以激昂澎湃的合唱,作爲快樂大結局,也許隱喻著「只要堅信自己所追求的信仰,最終都能得到圓滿的結果」?但我思索,還是應該說,因為我們催眠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安慰自己未來也許會比現在更好,我們才得以滿懷希望的過好每一個今天?

《徽因》

演出|財團法人桃園市廣藝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1/11/1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