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樣貌,鏡射如此《徽因》
12月
08
2021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57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臺韓共製音樂劇《徽因》是以林徽因為核心,從不同的切面去談自由的意義,以時間的眼睛審視價值觀的重量。將林徽因的逝世做為開場,此劇帶領觀眾穿越時間回到民初,從林徽音與徐志摩的相遇說起,順著時間推進,訴說林徽因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女人們相互交織的人生。

故事主體終究離不開人們津津樂道的茶餘飯後,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著墨林徽因與三個男人之間的糾葛。在這些流動的情感中,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三者分別鏡射出林徽因對自由的渴求。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的陳述,觀眾無法感受自由對林徽音之價值有多麼重要,此劇文本藉由不同的「失去」事件當作石子,在生命中打出陣陣漣漪——失去了會感覺到痛,痛了才知道在意,在意,才能理解擁有的珍貴。因為不想落人口舌,林徽因躲在奉父母之命的婚姻裡,藉此以為自己可以無視對愛情的渴望,直到聽見徐志摩(鍾政均飾)因墜機意外逝去的消息,甚至是直到面對梁思成(蕭景鴻飾)的質問,才知道心裡的愛戀有多麼炙熱,只是徐志摩已化成一片雲彩,帶不走地面的林徽因(陳品伶飾)。

林徽因與金岳霖(周定緯飾)在雨中對談的這一幕,一人在門內、一人在門外,一道門,將他們之間的情感分隔成兩個世界——那木框,是門,也是道德禮教的界線。面對林徽因可憐無助的樣子,即使金岳霖再怎麼傾慕她,依然克制不逾矩,並表尊重;同時,是在金岳霖的提醒下,林徽因才意識到,原來,丈夫梁思成的理解與支持,就是他能所給予她的自由:若不是理解林徽因對文學的熱愛與追求,客廳或是四川李莊的文化沙龍都不會發生,有丈夫的陪伴,林徽因這個名字得以成為古建築領域之中美麗的一撇,而,林徽音的熱情與執著,也同步刺激著梁思成對建築的探究。信任、依戀、尊重、支持,都是人類在生命中尋求的連結,自己與他者的連結。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廣藝劇場No.5 徽因(廣藝基金會提供/攝影林育全)

船夫四人的舞蹈動作是非常恰到好處的設計,以身體,表現藏在台詞底下的心思:重心前後擺盪,象徵湖水的波動,四人輪流原地躍起,具象了羞赧而加速的心跳。船隻緊跟著語氣加速、急轉彎。原本在船槳外面的四人,最後轉身到內側,暗喻兩人的關係也相互靠近了一步。簡單、乾淨,動作層次及走位都很貼合劇情與角色心境,沒有音樂烘托,舞蹈亦不算華麗的設計,但卻以合理的動機存在於舞台上,不張揚而能體現著情感的變化。

在情緒沉重的篇幅中,張幼儀(謝雅兒飾)的表演令人眼睛一亮。咬字清晰,透過一句一句的台詞逐步堆疊情緒的張力,怒搧巴掌的瞬間,所有的能量爆發出來,使兩人對視的幾秒,靜默地使人感到可怕。演員謝雅兒對歌曲的掌握,是有一定功力,尤其是她演唱了前面所出現過的曲子,觀眾心裡已有個標準,很容易直接拿來作比較,但不管是歌唱技巧,或是情感,她都表現十足,唱出了張幼儀當下的心境。

飾演丈夫梁思成的演員蕭景鴻,使用了許多身體細節去表達情感,例如爭吵時右手拿著眼鏡的高度、聽見林徽因小說出版時肩膀的起伏,或者爭吵過後在雨中看見林徽因,蕭景鴻將激動澎湃卻又小心翼翼的情緒,表現在搓手指的小動作裡。還有,逃亡時拖著受傷的腿,他衝到槍口面前,一手緊緊護著林徽因、一手示意阻擋,所有的愛護,表露無遺。

想起電影《靈魂急轉彎》,裏頭提到「每個靈魂都有屬於自己的火花」——林徽因的火花,是建築、是文學,同時她也將自己的一生活得燦爛如火花,與其說林徽音的魅力與實力讓人深深著迷,更貼切地說,林徽因活出了一種人們所嚮往的模樣:才華洋溢、勇敢、率性。即使旁人的指指點點仍曾令她動搖,卻也無法阻擋她追求自我,即便是現在,能夠擁有這樣自由的人,又何嘗不令人羨慕。

全劇以激昂澎湃的合唱,作爲快樂大結局,也許隱喻著「只要堅信自己所追求的信仰,最終都能得到圓滿的結果」?但我思索,還是應該說,因為我們催眠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安慰自己未來也許會比現在更好,我們才得以滿懷希望的過好每一個今天?

《徽因》

演出|財團法人桃園市廣藝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1/11/1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