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對比與互涉《不在,致蘇菲卡爾》
10月
28
2013
不在,致蘇菲卡爾(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9次瀏覽
林欣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系學生)

繼《給普拉斯》後,導演Baboo再度以創作者為發想,產出新作《不在,致蘇菲卡爾》,然而,這一次他所挑戰的不只是文學語言的轉化,而是多重文本的消化與轉譯,一切必須從命題選用的卡爾說起。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在藝術界的定位曖昧,其作品廣涉文字、攝影與行為,無法輕易將她劃入「作家」或「攝影家」的窄隘範疇。《不在》的靈感便是出自卡爾結合了文字與攝影的作品《劇痛》,記錄自己與愛人分手後自我療傷的旅程,以及周遭朋友們關於傷痛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並未自行撰寫劇本或直接採用卡爾的文本,反而選擇了周曼農在2012年為《身體輿圖》編寫的《自然害怕真空》,內容對照科學上的真空與內在的「空」,探索身體、生命與死亡的關聯。整齣戲以《劇痛》為底蘊,兼容戲劇及舞蹈動作,再加上一篇「非量身訂做」的詩化文本,多軌並行下撞擊出一部視覺簡單卻張力十足的劇作。

戲劇廳的門剛被推開,觀眾們魚貫進場,燈還未暗,以色列舞者Shai Tamir已然在舞台上獨舞,一如近年許多舞蹈劇場常用手法:觀眾還沒就緒,舞者已呈現半演出狀態,似乎暗示著台上、台下自成一世界,觀眾一旦入場便已走入他者的故事,失去了完整的主導權。

台上舞者一身黑衣,與鋪在地上那張十五平方米的白紙相映成趣,白紙是吳季璁為演出設計的極簡舞台,台上沒有布幔、沒有景片、沒有機關,畫面乾淨俐落,有如一頁素描、一幅水墨或一張黑白照,任觀眾揮灑自身經驗與想像,同時挑戰平面與立體兩種維度交替運作的空間詮釋。

直到身穿湛藍洋裝的徐堰鈴從觀眾席的過道走上台、脫下黑色高跟鞋,燈才完全暗去。舞者仍在紙的另一端兀自漫舞,演員則小心翼翼地沿著紙張邊緣走動,兩人相距不遠,眼神卻毫無交流,突顯相同空間中的不同情境。

未幾,徐堰鈴高聲朗誦文本,對「不在」的人絮絮訴說,配合舞蹈動作乃至手語,除了低調的背景音樂,預先錄製的聲音亦不時響起,與演員的聲音形成彼此補充、回應乃至並行之效。漸漸的演員與舞者開始利用白紙,共同位移、摺疊、舒卷與拉扯,白紙成為各式意象的延伸,黑衣舞者時而如情人縈繞不去、時而若死亡無所遁形、時而又像是匍匐前進的螻蟻,每一步都走出生命的脆弱與艱難。

劇場是虛實難辨的魔幻空間,台上的在與不在、生與死未必直指現實,所有生命中的創傷都可能導向精神的死亡與重生,痛苦即使過去仍會留下痕跡。當舞者與演員拉扯紙張,那份自我揭露的誠實觸動觀眾,使之彷彿身歷其境的遊走於過去的記憶與現場的存在間,台上台下一起在劇痛中分娩出新的生命情境。

《不在》的豐富性無所不在,無論是文本中的意象、表演中的元素抑或表演本身的發想,都具有彼此平行同時互相對照、指涉的特性,包括舞者身體與非舞者身體、黑衣舞者與白紙舞台、無聲的肢體與有聲的朗誦、預先錄音與現場收音、文本中的真空與死亡等,引領觀眾反思生與死、愛與苦之一體兩面。文本與卡爾的作品一樣無法歸類,兼容詩的語彙、散文的私密小說的情節,精確捕捉失去一段感情的惶然無措與愛戀本質的可愛復可笑。

《不在,致蘇菲卡爾》

演出|
時間|2013/09/28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