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給普拉斯》後,導演Baboo再度以創作者為發想,產出新作《不在,致蘇菲卡爾》,然而,這一次他所挑戰的不只是文學語言的轉化,而是多重文本的消化與轉譯,一切必須從命題選用的卡爾說起。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在藝術界的定位曖昧,其作品廣涉文字、攝影與行為,無法輕易將她劃入「作家」或「攝影家」的窄隘範疇。《不在》的靈感便是出自卡爾結合了文字與攝影的作品《劇痛》,記錄自己與愛人分手後自我療傷的旅程,以及周遭朋友們關於傷痛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並未自行撰寫劇本或直接採用卡爾的文本,反而選擇了周曼農在2012年為《身體輿圖》編寫的《自然害怕真空》,內容對照科學上的真空與內在的「空」,探索身體、生命與死亡的關聯。整齣戲以《劇痛》為底蘊,兼容戲劇及舞蹈動作,再加上一篇「非量身訂做」的詩化文本,多軌並行下撞擊出一部視覺簡單卻張力十足的劇作。
戲劇廳的門剛被推開,觀眾們魚貫進場,燈還未暗,以色列舞者Shai Tamir已然在舞台上獨舞,一如近年許多舞蹈劇場常用手法:觀眾還沒就緒,舞者已呈現半演出狀態,似乎暗示著台上、台下自成一世界,觀眾一旦入場便已走入他者的故事,失去了完整的主導權。
台上舞者一身黑衣,與鋪在地上那張十五平方米的白紙相映成趣,白紙是吳季璁為演出設計的極簡舞台,台上沒有布幔、沒有景片、沒有機關,畫面乾淨俐落,有如一頁素描、一幅水墨或一張黑白照,任觀眾揮灑自身經驗與想像,同時挑戰平面與立體兩種維度交替運作的空間詮釋。
直到身穿湛藍洋裝的徐堰鈴從觀眾席的過道走上台、脫下黑色高跟鞋,燈才完全暗去。舞者仍在紙的另一端兀自漫舞,演員則小心翼翼地沿著紙張邊緣走動,兩人相距不遠,眼神卻毫無交流,突顯相同空間中的不同情境。
未幾,徐堰鈴高聲朗誦文本,對「不在」的人絮絮訴說,配合舞蹈動作乃至手語,除了低調的背景音樂,預先錄製的聲音亦不時響起,與演員的聲音形成彼此補充、回應乃至並行之效。漸漸的演員與舞者開始利用白紙,共同位移、摺疊、舒卷與拉扯,白紙成為各式意象的延伸,黑衣舞者時而如情人縈繞不去、時而若死亡無所遁形、時而又像是匍匐前進的螻蟻,每一步都走出生命的脆弱與艱難。
劇場是虛實難辨的魔幻空間,台上的在與不在、生與死未必直指現實,所有生命中的創傷都可能導向精神的死亡與重生,痛苦即使過去仍會留下痕跡。當舞者與演員拉扯紙張,那份自我揭露的誠實觸動觀眾,使之彷彿身歷其境的遊走於過去的記憶與現場的存在間,台上台下一起在劇痛中分娩出新的生命情境。
《不在》的豐富性無所不在,無論是文本中的意象、表演中的元素抑或表演本身的發想,都具有彼此平行同時互相對照、指涉的特性,包括舞者身體與非舞者身體、黑衣舞者與白紙舞台、無聲的肢體與有聲的朗誦、預先錄音與現場收音、文本中的真空與死亡等,引領觀眾反思生與死、愛與苦之一體兩面。文本與卡爾的作品一樣無法歸類,兼容詩的語彙、散文的私密小說的情節,精確捕捉失去一段感情的惶然無措與愛戀本質的可愛復可笑。
《不在,致蘇菲卡爾》
演出|
時間|2013/09/28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 戲劇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