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意曖昧的女體景觀《器官感__性》
5月
09
2012
器官感_性(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1次瀏覽
陳雅萍

女體在許多文化中經常扮演被凝視觀看的角色,而這樣的位置也往往預設著觀看者的視點與性別角色。在這個看與被看的關係中,傳統的性別再現模式總是將女體塑造成被慾望的對象;換句話說,女體=景觀,一個為了滿足視覺饗宴與獵奇慾望,但卻無法提出自我觀點的身體。

世紀當代舞團此次與服裝設計師黃嘉祥的跨域合作《器官感__性》,試圖從「身體」出發,以時尚派對的華麗風格為框架,呈現出不同於現代-當代舞蹈中舞者們多半傾向素樸而少修飾的身體形象。舞台上,不論是誇張的頭飾、如馬鬃般閃亮挑逗視覺的超短迷你裙、裹小腳般鮮紅的馬蹄形舞鞋,這些元素的使用均承襲了時尚界將衣飾視為身體之延伸,進而將身體視覺景觀化的思考。

在這樣的身體概念之下,比較令人好奇的是,編舞家姚淑芬所選擇的肢體語言:鋼管舞、芭蕾、時裝模特兒,三種擅長將女體景觀化的身體符號系統。身著綴有亮片裝飾膚胎的女舞者們,在舞台上架起的鋼管結構上攀附、纏繞、懸吊。直接取自鋼管舞的動作以及隱身於黑暗中觀眾的視點,其實很難教人跳脫鋼管舞既有的觀看模式--被展示的女體vs.偷窺者的男性視角。弔詭的是,舞者們刻意細膩化的動作質地,其實削減了傳統鋼管舞女郎在血脈賁張的肢體動能中流轉的身體慾望,反倒強化了女體純然的景觀性。同樣的效果也出現在稍後運用芭蕾把杆的段落,芭蕾強調延展性的身體線條,在抽去精力與速度的質地變化後,似乎只徒留女體唯美的形象。

《器官感__性》借用時裝秀的空間設計,有一條貓道(cat walk)直伸入觀眾席的中央。這道延展性的空間本可帶來觀看方式新的可能性,但可惜的是,它並未被充分利用。整體而言,姚淑芬仍謹守鏡框式舞台的劇場結構,以及相應而生的觀視關係。這或許是她維持藝術與色情之界線的策略之一,但卻也因此失去了超越「女體景觀」,探索「器官感__性」所指涉的身體慾望與感官動能的機會。當客席舞者簡華葆從舞台後方拉出一大片黑色薄幕,越過觀眾席的上方,觸手可及的布料質地以及被壓縮的空間感,讓人不禁想到,此時,若舞者們是在貓道上近距離地舞動,而非在遠遠的彼端,那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慾望流動會是如何的景象。

以大膽跨界著稱的姚淑芬,在《器官感__性》中對女體的處理其實相當保守。不帶情感的身體語言在經過「唯美化」與「精緻化」的程序後,似乎也將舞者們的身體「統一化」。時尚界的身體觀必須壓抑個別肉體的獨特性,以凸顯被展示的商品;然而,這樣的邏輯若被運用在舞蹈中,則舞者們的身體很難不被化約成純然的視覺景觀。在這場與時尚設計的交會中,我渴望看到姚淑芬提出舞蹈對身體的觀點。

《器官感__性》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05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紅磚區A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