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逸日常的文學剪影《葫蘆巷春夢》
1月
05
2015
葫蘆巷春夢(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劉天涯(特約評論人)

文學(狹義來講),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工具,訴諸作者的感情,能夠誘發讀者的想象、興趣,並為之感動的作品。語言這象徵符號的多義性,使得文學的力與美,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文學該如何「3D化」,在舞台上呈現給觀眾,歷來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此次創作的《葫蘆巷春夢》,嘗試舞蹈「跨界」文學,將出生於臺南市白金町、跨越日治和戰後兩個時代之作家葉石濤(以下簡稱「葉老」)的兩則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天上聖母的祭典》,改編成為一齣充滿濃濃懷舊氣息的「文學舞蹈劇場」。

演出之場地,選在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台南321藝術聚落台南人戲花園中,此處原身是台南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觀眾席就搭建在露天的庭院裡,整場演出,都與腳下的細土,頭上的樹蔭、鳥鳴,以及老建築為伴。舞台後方,立著由不同形狀、色彩的老窗戶搭建起的一道「屏風」,左側老屋上懸有幾隻燈籠,日式木門開敞,一桌,一藤椅,一舊式檯燈,這儼然便是葉老之家了。飾演葉老的演員(鄧名佑)推著一輛腳踏車進門,和大家點頭致意,第一句話是:「等一下啊,我先去倒杯茶。」觀眾紛紛會心一笑,安然自得地等他進屋、沏茶。如此情境,和傳統劇場中,舞台演員和台下觀眾之間疏離的觀戲經驗十分不同。舞劇和環境相融,既成功地營造了時代氛圍,又多了一份親密,生機和人情味。

該舞劇以文字敘述為主要線索,身兼導演和編劇的陳慧勻,用葉老一角簡單的生平獨白,創造出一個新的觀看角度。這裡不僅僅是小說的「舞蹈化呈現」,小說家本人的介入,也為本舞劇添加了更豐富的層次。舞蹈,則主要負責營造氛圍。編舞家許春香,編排舞者們以肢體為形式,重現葉老小說中的文字畫面。如講述到《葫蘆鄉春夢》時,葉老一邊念著他的小說,一邊便有他口中提及之人物,從左側通道緩步上場:有為待嫁少女親手梳妝的母親、算命老頭和他的漂亮女兒、還有書生及歌女茉莉,他們分散在場域的不同角落,每個人各自過起各自的生活來。此一節最令人驚艷的,是一黑衣老旦(郭勁紅飾演)突然上場,黯然的身段和淒涼的唱腔,如一旁觀者,冷眼看這人世間,為此段拉出了更高的精神層次:歌女離去,少女嫁人,書生和算命老頭的女兒私奔,昔日人生如夢幻泡影,獨留今日惆悵,真個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可惜的是,老旦只出場一次,這個成功建立的意象,之前沒有鋪陳,此後也沒有再延續下去。該舞劇也巧妙融合了民族舞蹈和台灣戲曲民俗元素,例如舞者們《天上聖母的祭典》中的祭典行列,大家提著貢品籃,耍著竹板,扇子,更有一對「老背少」的組合。

舞蹈的編排上,除了演出小說情節之外,還呼應了葉老以三個主題(「無用的人」、「府城青春夢」、「我的勞動是寫作」)為軸線,講述其人生時的年少回憶之內容。如身著白襯衫藍裙子制服的女學生快活玩耍、遊戲的群舞,展現出葉老記憶中,同學們之間的友好情誼;百貨公司中,舞者們輕快、美麗的姿態,展現出日治時期,葉老的「青春夢」、浪漫情懷;「二二八」事變中,葉老回憶自己和朋友們被迫害時,女學生們戴上頭巾,沉默著上台,槍聲響起,她們應聲倒地,變成了白色恐怖中的受害者,也為葉老那句「文學不只是風花雪月,要反映真實人生」,做了最好的註腳。

整齣舞劇以葉老的小說出發,簡略記錄了葉老一生,以及從他身上所輻射出的時代和歷史,看似並無何事發生,平淡如日常生活,然卻觸動人心。唯一不足之處,是對於葉老作品的傳達,似乎少了一些,舞者們僅僅依照文字字面表演,在限制了身體的同時,多少也限制了觀者的想像力。然而,這齣舞劇,無論是對葉老生平之了解,還是對台灣本土文學的認識方面來看,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葫蘆巷春夢》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4/12/28 14: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舞劇的範圍內,許春香的編導功力令本作在很多細節上都光彩奪目,但演員台語生疏,錯字百出,讓在這場跨界中本應最能綻放光芒的主體台灣文學,反而馬上異化成為衰弱空洞的符號,只剩餘被朗讀、被引用的功能,而失卻最主要的感染能量。(林育世)
12月
30
2014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