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汙名的愛情神話《斷袖》
10月
02
2018
斷袖(一心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2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一心戲劇團的《斷袖》自2013年首演至今,歷時五年的三度加演,對於傳統戲曲正面挑戰同性愛戀議題、演述《漢書‧佞幸傳》中漢哀帝與董賢之間的故事,試圖以性別、身分階級、家國存亡的內容,看見漫長歷史當中的「男風」與「同性戀」當中的身影,也試圖將「佞幸」與同性戀在社會當中的污名與歧見,藉由戲曲演出將之翻轉。

如同《說文》對於「佞」字解為「巧調高材」,即善於容貌言詞。《史記》則謂「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與《漢書》的「曼柔之傾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解釋相同,故可知過去對於「佞幸」的解讀,均是著重在「以色事主」、以致禍國的見解。但在《斷袖》當中,董賢雖因容貌獲得漢哀帝的關注,卻不願因此得幸,反而一再認為若因容貌、而非文治之功得幸,易遭到「男寵」之罵名而抗拒,因此在劇中鋪陳兩人的情感,是從日常相處的累積並探索彼此的情意而成。

再者,編劇對於董賢與漢哀帝的初遇時,則加入了神話性的元素:即時為王子的哀帝在鳳凰靈山,遇見扮作鳳凰女神的董賢。在劇中的設定,鳳凰女神原為救世而犧牲生命,遂得到人民的景仰崇拜。而扮作鳳凰女神的董賢,在此種神話背景的扮裝之下,也同時具備了浴火犧牲、而後重生的特質。如同第九幕唱詞所述:「縱然罪孽天下詛咒,浴火鳳凰無悔承受」,或是哀帝賜俗曲之名為「鳳凰吟」,除了是紀念兩人的相遇與傾心,更延伸出兩人之情不見容於當時,故而為愛犧牲、使情感昇華的命運。

如此看來,《斷袖》確實達成了為董賢、乃至於為劇中所提及的〈佞幸傳〉所載人物與定義進行翻轉,而凸顯出了無關性別與身分地位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相愛無罪」、「愛本自然,無關雄雌」的宗旨。但這齣劇作對於當代台灣的性別運動推廣與意義上,是否真的如同觀眾所認為的具有正面意義?

從人物的情感認同來看,從初遇至傾心、最終殉情的發展過程,兩人的自我認同轉折並不明顯,彷彿一切都是偶然。且此種轉折,在董賢身上應當更有強大的認同焦慮與拉鋸,因為他一再排斥自己勝過女人的容貌、厭惡男寵惡名,且稱「好男色的皇親才導致朝廷混亂」,對於外表與世俗價值所導致的污名是全然抗拒,當中的「乖寶寶同志」對於汙名的抗拒與厭女(Misogyny)特質不言可喻。在劇中的情感發展過程中,除了漢哀帝的柔情令董賢心動外,董賢為何由抗拒至接納的轉折原因卻相對薄弱。

固然《史記‧佞幸列傳》中,開篇即引俗諺「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表示君臣間的私情相合勝過個人的才華展現。又「遇合」亦可做「偶合」與「耦合」,前者表示偶然性,後者則為性的肉體接觸,難道兩人的情感真的只是偶然而生?縱使且《漢書》未曾深入描述兩人的情感轉折,卻是戲曲演出時可大加渲染之處,或許是為了加強「愛本自然」的劇作宗旨,以及個人情慾與社會倫理的拉鋸,而致情感發展轉折上的疏忽,則難免有所缺憾。【1】

當然,在《斷袖》之中,我們亦可看見古往今來的同性情慾一直是個體與社會的拉鋸與衝突,希望在價值觀的碰撞當中看見一點希望、甚或是更深層的情感焦慮與恐懼。從2013年《斷袖》演出以來,儘管社會在變動,固有的污名與價值觀已有鬆動的跡象,但是直至2018的三度加演,性別運動、乃至於相關的文藝作品所欲對抗的,似乎依然是相同的東西,因此挑戰依然是挑戰,衝突也仍然存在,或許在《斷袖》的演出之後,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看見同志之後,還能夠做些什麼?

註釋

1、對於人物情感轉折的不足,張啟豐亦有相同見解。詳細可參見其〈男男秘戀,斷了沒?《斷袖》〉,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972

《斷袖》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8/09/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可否認傳統戲曲於劇情上於觀眾群上都較「傳統」,一心戲劇團卻敢於挑戰此無形框架,「誘引」觀眾看見並同理「異己他者」,如前述達成一種「擾動」,已具指標性意義。(陳涵茵)
6月
18
2014
四個男人交錯吃醋,又不欲承認,蓋女子吃醋乃天經地義,男人怎可吃醋,「誰先承認沒自尊」。輕輕戲弄異性戀結構下「陽剛」的定義,也含蓄點出古今社會上不少隱於「同性社群情誼」(homosocial bond)之下流竄的「同性情慾」,幽默且有梗。(謝筱玫)
6月
11
2014
一心歌仔戲劇團的企圖心,企圖將傳統與草根性強的歌仔戲,帶往一個不同既往印象的層次上,而他們也正朝著這個目標邁進。(魏婷婷)
7月
24
2013
哀帝不斷在色慾與情愛衝突中自我角力,挑戰著友情與愛情間無法言說的界線。可惜異男董賢對劉欣由堅拒到接納的層層鋪陳中,同志情感的描寫隱而未顯,性別成色嚴重不足。(劉美芳)
7月
02
2013
《斷袖》雖然未演先轟動,但其實並未真正挑戰這一項禁忌議題。董賢在劇中並未被刻意塑造為男寵,該劇所欲強調的,是哀帝與董賢相遇、相識、相知,進而相戀的過程。(張啟豐)
7月
02
2013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