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的交錯與會合《瀚海中的珠貝 ──── 二十世紀大作曲家的小提琴奏鳴曲》
12月
08
2023
瀚海中的珠貝 ──── 二十世紀大作曲家的小提琴奏鳴曲(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提供/攝影侯雅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0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臺南準備入冬,在涼風吹拂的夜晚,《瀚海中的珠貝》以小提琴奏鳴曲為主,選以西貝流士、華爾頓和雷史畢基的小提琴奏鳴曲伴聽眾同行,拾起時代浪潮拍打上岸的貝殼,在掌中細膩端詳其風韻與美,覺察生命裡僅有一次的奇異體驗。

西貝流士《E大調小提琴小奏鳴曲》開場,鋼琴家潘祖欣觸鍵俐落,高音如同閃爍的星星綴在黑色絨布上,集結成星座,在穩定的節奏之下指引海上迷航者仰頭判讀方位。小提琴家吳孟平則是一股洋流,浪花摻和濕黏海風,與小舟纏綿,讓掌舵者迷失在記憶之聲;他拉奏的十六分音符宛如飛鳥般迅速拍翅,趁大浪撲前將海魚吞嚥入喉,尖銳鳥喙刺穿柔順海波,震碎浮沫,看似囫圇吞棗,實則計謀多時。

當華爾頓《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將絲綢輕盈的句尾交託給鋼琴時,鋼琴以全然不同的重量去擁抱,像是將樂器特性發揮到極致,演奏者們各據一個視窗,讓舞台呈現猶如多頻道錄像作品。在保持著絕對理性與絕對感性中,兩件器樂的聲響各以不同弧度的離心力灑脫出去,淹沒、扯動……並在樂曲終點完全地放下。舞台上的演出者,一位是遼闊大海中炫目奪人的珠貝,另一位則是閃爍天際的明亮奇星;兩人鮮少眼神接觸,各自嘗試在聲響的垂直與水平空間找到立足點,並將音樂轉變成另一種合作的方法:若有似無的關心與碰觸。

上述形容過分抽象,但凡曾擁有宿舍生活的人們能嗅到這一絲「恰到好處的默契感」。某學期的同寢室友稱不上熱絡,極少開口,但當自己踏入被窩就寢時,對方便能識相地收拾桌面、熄燈,只為了讓另一個身在同樣空間的人能得到充分休息,雖然尚無睡意,卻安靜地躺在床上滑手機。這行為彷彿珠貝與奇星兩者存活於天地,無形間映照彼此,讓緘默編織出另一種互相不干擾,卻可舒適共處的協和氛圍。

下半場的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聲波從歧異的抨擊感釋放,強硬地不給聽眾喘息的機會,鋼琴家在和聲疊加間有了濃烈情意,黑鍵與白鍵之間找到憧憬。接近尾奏,小提琴家獨有的弛放彷彿看透人生百態,面朝黃昏夜色與命運和解;第二樂章先有琴音娓娓道來,潘祖欣彈奏音響優美如詩歌,接續先前尚未澆熄的摯情,以洗滌身心的神秘音色放下過往悔恨與淚水,盼望與吳孟平拉奏的旋律來回擺盪,再續舊情。

今晚,作曲家與觀眾之間,也同樣存有宿命的交錯與會合,如同舞台上演出者之間的合作關係,在樂音奏響之時閃瞬即逝。室內樂合作的通順,不一定立基在拍點的對齊,聲響或畫面是否協和,全憑藉著演出者們的主觀溝通與討論。但,不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肩而行,或是筆直地遵循自己的信念道路,用爽朗的態度看待彼此迥異的演奏方式,或許正是玩「樂」的另一種樣貌。

《瀚海中的珠貝 ──── 二十世紀大作曲家的小提琴奏鳴曲》

演出|小提琴:吳孟平、鋼琴:潘祖欣
時間|2023/11/25 19:30
地點|臺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