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眾神祈禱,與自己和好《馬頭人頭馬》
4月
30
2015
馬頭人頭馬(許斌 攝,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8次瀏覽
陳元棠(靜宜大學兼任講師)

從祈禱與儀式開始,也以此結束,《馬頭人頭馬》有如一條清新的河流,在歌舞聲中帶出鳥語花香,對於自然美好的渴望感染了眾人與眾神。

由印度著名劇作家Grish Karnad根據印度寓言故事改編,在印度後殖民時期寫成的劇本《Hayavadana》,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江譚佳彥再將此劇本改編成台灣原住民的時空與內涵,劇本中神話原型之架構,透過「馬頭人」以及男女的結合,討論階級、性別以及自我與國家的身分認同,隱喻被殖民而主體被抹去的國族,在此時的台灣搬演正合時宜。

在服裝、化妝與語言中充滿亞洲各國的符號(似有印度元素的玩偶、黥面與服裝的原住民元素),「泛亞洲」的風情就此展開,簡約的舞台上只有木與竹的元素,揭示本劇內容中的深切期盼,願人與神、與自然、與自己和好。戲中戲的安排,說書人的存在,自由穿梭在第四面牆之間,讓觀者能夠隨著戲中角色台詞中的辯證思考。

此劇內涵層次豐富,導演掌握形式運用靈活,現場觀眾時而興奮的隨著歌舞打拍子,時而大笑,情境及語言當下而鮮活,例如「牛車甩尾」這類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幽默台詞,又如結尾時馬大唱中華民國國歌的諷刺,此改編在舞台上演出的語言自然,導演更透過這齣戲說了很多話,但我也不禁想如果留一些話不說或許更有美感。

其中多重視角的對話,如從神觀點俯瞰人類的自私,而看來荒唐的女神依然擁有人類無上崇敬,以及從玩偶的旁觀角度傳達出人們對於階級不同的看待等等。並探討頭與身體(智性與慾望)之二元對立,頭與身體的拉扯間,是否就會成為中庸之道,削弱身體中更深沉的野性與魔性,於是打鬥場面不夠激情不夠糾纏,肢體中的慾望點到為止。劇中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除表現情感糾葛,也象徵自我分裂與合一,男人死去後,存活的女人將孩子交給大自然從此出走,接著原本的馬頭人身在女神的「幫助」下回復馬身,卻有著人類聲音,最後在眾人幫忙下馬失去人類的聲音,自然終究回歸。

在此回歸自然的架構下,演員的肢體時有「仿野性」之感,演員的獨白都相當真摯動人,其中主角Dadilus的角色想像平板了些,肢體鮮明度不足,就如一般認為柔弱書生的樣子,使得角色不夠立體。演出Gapi與馬的演員魏雋展肢體表現靈活深刻,尤其成功詮釋馬-這非人的肢體力道和節奏。演員的年紀尚輕,此劇的對話與歌舞一不小心就讓人感覺有如正在觀賞兒童劇,那種費力的向觀眾解說以及簡單化的效果,或許待演員歷練更成熟後來詮釋此劇會更漂亮。

不管這齣戲的形式是台版印度劇、或綜合東方感之跨文化美學等等,我認為透過這些導演表現出人類普遍有的感情與掙扎,並且戲劇與儀式結合找回古時的劇場力量,質樸而後座力強,可見其宏大的企圖心與實踐。

《馬頭人頭馬》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5/04/26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被引進台灣時,雖刻意加進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元素,但在建構主體認同意涵中同樣面臨的「身分/身體」議題,幾乎只可被視為拼貼類台灣原住民標籤的印度原生劇,刻意被移植進來的台灣原住民元素反而讓人徒感虛偽與濫用。(林育世)
7月
01
2015
馬頭人少年引領出自我認同的矛盾,兩男奪一女則由情愛隱喻身分主宰與個人主體性的意識取捨,彼此相輔相成,互補其不足之處。(邱書凱)
6月
23
2015
問題已不是簡單地增加表演長度就能解決的,兩小時的戲早已將觀眾的耐心耗損殆盡。從一開始將原住民色彩融入表演當中,便使得原著的批判隱而不現。(林子策)
4月
27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