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子弟老爺戲《歌舞菩薩田都爺》
10月
07
2013
歌舞菩薩田都爺(尚和歌仔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8次瀏覽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3/09/28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文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往昔伶人往往迫於存活需求,不得不委身戲班糊口謀生,舞台上創造的光燦絢爛奪人眼目,真實生活裡卻每每墜陷卑憐凄苦之中。藝貴人賤的懸隔差距豐富了小說家的素材,〈散戲〉、《失聲畫眉》、《霸王別姬》……,傾訴著從藝人的困頓與無奈。現今的戲曲工作者縱使仍有難以抗逆的現實侷限,早已擺落舊日戲仔潦倒窮途勉強下海的窘迫,但若想成氣候有所作為:前場演員要色藝兼具,後場樂師需技藝純熟,編劇能妙筆生花,導演得統馭大局……;戲曲行這碗飯,確實不好捧!

考場上三年一科狀元容易,劇場裡十年未必能造就一位戲狀元。意欲成名成角,需匯聚內因外緣各方機運條件,非僅藉憑後天不懈的努力便可企及。氍毹場上的省思,近年來激盪出不少反身深細探求的作品:國光京劇的「伶人三部曲」,由藝的尋訪到人生的追求,進而究問戲的本質與意義;栢優座獨、角、戲-吉嶽切 追索演員成「角兒」的心路歷程……。本週將在大稻埕接檔演出正明龍歌劇團《阿公的話》,直接以舞台劇形式呈露歌仔戲班新舊世代間美學表現理念的衝突。尚和歌仔戲劇團則持守歌仔戲本色,追溯劇種祖師爺,演出其掌梨園、傳戲曲的故事;不只向賞飯的老爺致敬,更有戲班後台現實人生的選擇與堅持。

戲曲界敬奉的神衹並非一神專擅,各劇種自有所屬,涇渭雖明倒也彼此相安。在戲台上搬演祖師爺的故事,對京劇而言再尋常不過,於歌仔戲則不然。歌仔戲從業人員奉田都元帥為戲神,他的身分籍里,如何成仙又何以成為祖師爺,民間傳說版本紛紜,其中以唐代雷海青的說法最為普遍。史籍中關於雷海青的資料甚微,較廣為人知的是唐人鄭處誨筆記《明皇雜錄‧別錄》,記載安祿山在凝碧池威脅樂工時:「有樂工雷海清者,投樂器於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於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之者莫不傷痛。」尚和《歌舞菩薩田都爺》說的就是雷海清。

全劇結構設定為兩大脈落:一是結合歷史與傳說,在台前搬演雷海清由仙鶴轉世降生的故事;另一主軸則是歌仔戲班(田都班)不敵大環境威脅,散班前末場演出時的後台人生。兩條主線交織呈現,與屏風表演班《京戲啟示錄》台前幕後的映照有同工之趣;可惜劇本沒能為場上扮飾與現實取捨間設計更多的對照或呼應,戲台前後終究還是兩個無關的世界。而為彰顯田都元帥也是提線木偶、皮影戲與南管戲(註)奉祀的祖師爺,劇中穿插了皮影征戰及相關劇種的樂曲與身段,用心可嘉。但不論是唐代或南管琵琶都該橫抱而非豎立直彈,且標榜運用南管曲牌、白居易原詞的〈霓裳羽衣曲〉,打的竟然不是南管最具特色的壓腳足鼓;炫技不成,徒貽笑嘲!至於歌仔戲何以奉其為祖師爺?明明是童子裝扮的神像,為何戲班人都以「老爺」稱之?雷海清以善音律著稱,為何名之為「歌舞菩薩」?觀罷全劇,疑惑依然。

成立18年的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田都元帥18年的人世傳奇,隱隱然有守護梨園「捨我其誰」的豪氣擔當,勇氣十足。戲班人生固然滋味遍嚐,意圖以一齣戲滌洗人心,改變現實生態,終是綺麗浪漫卻又遙不可及的美好想望!

註:節目單上有「傀儡戲、皮影戲、南管、北管、宋江陣等同宗藝術」字樣,南管戲戲神是田都元帥,南管音樂奉祀的是孟府郎君,二者不宜混言。

《歌舞菩薩田都爺》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