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子弟老爺戲《歌舞菩薩田都爺》
10月
07
2013
歌舞菩薩田都爺(尚和歌仔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1次瀏覽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3/09/28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文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往昔伶人往往迫於存活需求,不得不委身戲班糊口謀生,舞台上創造的光燦絢爛奪人眼目,真實生活裡卻每每墜陷卑憐凄苦之中。藝貴人賤的懸隔差距豐富了小說家的素材,〈散戲〉、《失聲畫眉》、《霸王別姬》……,傾訴著從藝人的困頓與無奈。現今的戲曲工作者縱使仍有難以抗逆的現實侷限,早已擺落舊日戲仔潦倒窮途勉強下海的窘迫,但若想成氣候有所作為:前場演員要色藝兼具,後場樂師需技藝純熟,編劇能妙筆生花,導演得統馭大局……;戲曲行這碗飯,確實不好捧!

考場上三年一科狀元容易,劇場裡十年未必能造就一位戲狀元。意欲成名成角,需匯聚內因外緣各方機運條件,非僅藉憑後天不懈的努力便可企及。氍毹場上的省思,近年來激盪出不少反身深細探求的作品:國光京劇的「伶人三部曲」,由藝的尋訪到人生的追求,進而究問戲的本質與意義;栢優座獨、角、戲-吉嶽切 追索演員成「角兒」的心路歷程……。本週將在大稻埕接檔演出正明龍歌劇團《阿公的話》,直接以舞台劇形式呈露歌仔戲班新舊世代間美學表現理念的衝突。尚和歌仔戲劇團則持守歌仔戲本色,追溯劇種祖師爺,演出其掌梨園、傳戲曲的故事;不只向賞飯的老爺致敬,更有戲班後台現實人生的選擇與堅持。

戲曲界敬奉的神衹並非一神專擅,各劇種自有所屬,涇渭雖明倒也彼此相安。在戲台上搬演祖師爺的故事,對京劇而言再尋常不過,於歌仔戲則不然。歌仔戲從業人員奉田都元帥為戲神,他的身分籍里,如何成仙又何以成為祖師爺,民間傳說版本紛紜,其中以唐代雷海青的說法最為普遍。史籍中關於雷海青的資料甚微,較廣為人知的是唐人鄭處誨筆記《明皇雜錄‧別錄》,記載安祿山在凝碧池威脅樂工時:「有樂工雷海清者,投樂器於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於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之者莫不傷痛。」尚和《歌舞菩薩田都爺》說的就是雷海清。

全劇結構設定為兩大脈落:一是結合歷史與傳說,在台前搬演雷海清由仙鶴轉世降生的故事;另一主軸則是歌仔戲班(田都班)不敵大環境威脅,散班前末場演出時的後台人生。兩條主線交織呈現,與屏風表演班《京戲啟示錄》台前幕後的映照有同工之趣;可惜劇本沒能為場上扮飾與現實取捨間設計更多的對照或呼應,戲台前後終究還是兩個無關的世界。而為彰顯田都元帥也是提線木偶、皮影戲與南管戲(註)奉祀的祖師爺,劇中穿插了皮影征戰及相關劇種的樂曲與身段,用心可嘉。但不論是唐代或南管琵琶都該橫抱而非豎立直彈,且標榜運用南管曲牌、白居易原詞的〈霓裳羽衣曲〉,打的竟然不是南管最具特色的壓腳足鼓;炫技不成,徒貽笑嘲!至於歌仔戲何以奉其為祖師爺?明明是童子裝扮的神像,為何戲班人都以「老爺」稱之?雷海清以善音律著稱,為何名之為「歌舞菩薩」?觀罷全劇,疑惑依然。

成立18年的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田都元帥18年的人世傳奇,隱隱然有守護梨園「捨我其誰」的豪氣擔當,勇氣十足。戲班人生固然滋味遍嚐,意圖以一齣戲滌洗人心,改變現實生態,終是綺麗浪漫卻又遙不可及的美好想望!

註:節目單上有「傀儡戲、皮影戲、南管、北管、宋江陣等同宗藝術」字樣,南管戲戲神是田都元帥,南管音樂奉祀的是孟府郎君,二者不宜混言。

《歌舞菩薩田都爺》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