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化為內心的舞台《4:48 精神崩潰》
12月
02
2014
4.48精神崩潰(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4次瀏覽
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宋淑明導演所詮釋的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4:48 精神崩潰》在高雄衛武營演出。導演對於Sarah Kane劇本的詮釋,凝聚了雙重人格在一個人內在所呈顯的張力,透過巧妙的對話鋪排,以語言的交互關係以及演員的肢體動作,呈顯出兩個不同人格被困在一有限空間中的張力。透過演員的對話與肢體的交織、衝突呈顯出空間的局限,以及努力卻難以突破限制的無奈。這一限制既是兩個靈魂居於同一身體的限制,也是心靈無法承受愛恨交織矛盾的限制;而這靈魂對於身體踰越以及愛恨對於心靈的衝撞,讓觀者在感受到身體以及心靈的有限性的同時,落回到生命本有的真實中。這一同步的感受是無奈的、是動人的,是令人焦慮的、也是令人心傷的,但卻也同時讓人感到自身正是作為生命體的活生生的存在。生命內在騷動著,渴望突破人被物化為工具的命運,如同靈魂掙扎著突破規制的渴望自由…,令人感到,這一舞台,如同內心的投影。

導演大膽的呈顯獨特的舞台布置,讓舞台被黑暗包圍的做法,顯示心靈空間如一陷落的黑洞,因而營造出心靈既是人格的舞台,也是足以吞噬人格的危險場域。聚光燈的照射所開展出的明亮空間,如同主體以其意識在心靈的黑暗中推拓出的自我明白;但這一「明白」並非理性的自我認識,而是已然意識到內心有著兩個被困在同一心靈的人格的無能為力。隨著聚光燈在黑暗舞台上的移動,隨著演員的肢體與聲音,感受著這一個被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心靈」的剖白。以這樣的方式,觀眾在感覺的同步中「進入」了這一心靈,舞台的空間不再只是一擴延的平面,而時間化為心靈場域;舞台的外在平面融化而「流入」了觀者之中,延展為內在於觀者的時間。隨著聚光燈的移動、演員的聲音與肢體的交互關係所呈顯的張力,以及黑暗與光明的交錯…,舞台與觀眾的距離消弭了;同在黑暗中的我們,同在時間之中,彼此流動而共感地體受著渴望與絕望共在的生命…,在這樣的瞬間,原本作為觀者的我,陷溺於時間化為內心舞台中。

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以及精心布置的舞台,之所以得以有著如此動人的呈現,兩位演員功不可沒。兩位演員(鄧羽玲、洪仙姿)以其肢體的交互關係所呈顯出的力的流動,賦予了聚光燈的投影所劃出的空間以張力;除此之外,他們更透過聲音的交織對話,將觀眾帶入聽覺所鋪展的氣氛中,並因而溶入被感覺所鋪展的時間化「平面」。這一「平面」是被演員的聲音召喚而來的內在經驗,而這一內在「平面」之所以得以呈顯,除了演員的功力之外,也因著導演對於視覺的刻意顛覆。在劇中導演對於燈光使用的大膽,使得在劇烈閃光中無法「看」的觀眾只能轉向聽;又比如在劇末,在非常微弱、一閃一滅的燭光中,演員以聲音表達欲求被發現的渴望,但這一來自黑暗的請求,卻讓觀眾體驗了「觀看」的挫敗,並因而反思觀看對於自身的意義。

《4:48 精神崩潰》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被黑暗包圍的舞台、不依賴劇情的演出方式、不以故事性及情節為吸引觀眾的手段、打破因果連結的必然…,這些嚐試不僅扭轉了觀眾在劇場中作為被灌輸者、被娛樂者的角色,也使得觀眾的位置,從被推銷刻版印象所包裝的愛恨情仇劇碼的受體,一反而為主動的感受者與思維者。如此的舞台劇的出現,除了為台灣的劇場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也將培養一批能夠以其主動性感受、反思的觀眾。期待如此的劇場與觀眾的交互關係,能為台灣的劇場帶來另一種新的可能性。

《4:48 精神崩潰》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4/11/16 14:45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5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