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演吧!意義,無須探究《最近,忙不忙?》
1月
12
2023
最近忙不忙(嚐劇場提供/攝影李亦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6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2022年年底,嚐劇場推出《最近,忙不忙?》小試身手版。其為三部時長分別為三十分鐘的小品,加上與演出相關之微型展覽。最早始於一項名為「忙碌的真相」的田野與創作發展計畫,邀請數十位年齡介於三十至四十歲之間,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家庭身分的受訪者。先是對他們進行個別的生命經驗訪談,再將其透過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轉譯,以重新檢視現今社會下的忙碌現象。


不探究、不追尋何謂生命的解套

第一個小品《我是生產狂?!》,由演員卓家安Ihot Sinlay Cihek呈現。以少量的語言,大量的物件及肢體表演,於舉手投足間將一位過度在意育兒教育、患有產後憂鬱的母親之內心空間勾勒出來。

在一陣如轟炸般的嬰兒哭鬧聲中,母親被自己關進浴室,雖說是「關」,卻是為自己帶來得以短暫自由的片刻。小小的浴缸裡,裝滿了許多因繁忙生活,而被擱置許久的歲月與夢想——識別證、能移動到他方的護照、久未細品的紅酒、鮮豔的花束,以及興許是人生的第一雙高跟鞋。演員踩著一只,另一腳赤裸於地,把路走得磕磕絆絆,卻無比自信。



我是生產狂?!(嚐劇場提供/攝影李亦軒)


雖然這樣的回憶場景佔了不少篇幅,但是原先繁忙到快要窒息的現況,沒有因此就被輕易解救。也就是說,創作者並無引導觀眾落入某種說教意味的意圖,也無如(機器)神般,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的發展,而是將演出收束在母親最終回歸到原來的日子。這使得忙碌、疲累的主題,有了踏實的結果。


只聞其聲,感覺其身

《釀造生活》由擬音(Foley)藝術家陳晏如,及聲音工程師卓士堯一同創作。所謂擬音,常用於廣播劇與電影裡,以物件模擬出海浪等聲響,用聲音述說故事。



釀造生活(嚐劇場提供/攝影李亦軒)

展演區以如同薄膜的養生膠帶圈圍起來,我們就像在觀賞一個半透明、朦朧的大型泡泡,隱約看出有個不斷跑步的人形光影,印在上頭。視覺相對被「霧化」了,使觀眾能把注意力放在擬聲的聽覺,以及精油香氣上。

日常的物件在擬聲藝術裡一一被放大:鑰匙、拆信、衣服摩擦聲等,因只聞其聲不見其物,正對某些物件的真面目感到疑惑時,表演者將養生膠帶劃破,接著重複所有聲音的製造過程。搭配表演者的肢體,以及演出前所簡介之取材的真實故事,逐漸能拼湊出一幀幀角色自繁雜的外面回到家中,在規律的跑步機上,在喘息間放鬆的圖像。

這個從視覺被「霧化」,到揭露音效與音樂的製作過程裡,使我驚覺,已許久未如此刻一般,專注聆聽,並只憑藉耳朵,覺察出細微的環境營造及氛圍變化。在講求視覺化、以手機作為資訊流通的主要媒介之一的現今,人們總是用眼睛認識世界,比如一直到開演前一刻都還有觀眾低頭盯著手機。雖然該小品與主軸並無強烈的直接關聯,但是觀眾能於其中喚醒因繁忙而被棄置的感官,是在忙碌狀態下極大的療癒。

親密的距離:空間的運用

演出場地的選擇,讓《最近,忙不忙?》的核心主題,在開演前就已然顯現。

鬧空間位於西門町與北門捷運站附近的街巷裡,無論是經由捷運還是驅車前往,都能感受到從喧鬧的市中心,轉換到較為寧靜人少的氛圍轉變感。地標是如此,在四層樓的「鬧」裡亦為如此。在走上四樓演出場地前,會先經過一、二樓的鬧咖啡,座位區充滿忙於課業或事業的人們,低頭讀書或拚命敲打電腦的景象,與演出現場鬧空間中所塑造之輕鬆悠閒感形成巨大反差。

場地被劃分成兩個展演空間。與《釀造生活》在同一處的為最後一個小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由王怡方創作,以舞蹈呈現出一位四處移動旅行的空姐再次感受家的意義。一張大床,以及裝滿衣服的衣架車於空間一隅,營造出像是在房間的感覺。
 
在兩部房間裡的演出中,觀眾被允許坐在床上或地上,表演者也不侷限在既定的(舞台)空間表演,比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表演者和觀眾可能近在咫尺。與同系列小品《我是生產狂?!》所選擇的浴室空間不同,創作者在房間的嘗試裡,刻意消弭壁壘分明的觀演區域,以此讓觀眾感受到與表演者之間,那如朋友般非常親密的距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嚐劇場提供/攝影李亦軒)

導演洪信惠在轉譯田野調查與訪談的內容時,選擇分別以戲劇、擬音、舞蹈三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在這三個作品中都有出演的還有精油氣味),非常豐富。主軸雖然都是「忙碌」,卻能夠從各種角度,引發出截然不同的思索,足見編排上的用心。只是,當受訪者們的故事以較為抽象的方式提煉並呈現出來時,對觀眾的理解層面來說還有段距離。在具親密感的空間中,觀眾卻是與故事提供疏遠,有些可惜。


忄亡下的療癒

 綜觀近幾年來許多演出,熱衷於追尋某種意義,似乎要觸及議題或者具宏觀敘事,才能算是有意義的作品。《最近,忙不忙?》動人之處,是回歸與關心到現今人的生活狀態:為何「最近在忙什麼?」會成為問候語?似乎某種程度上預設了人除了「忙」以外,還得汲汲營營。

透過演出,讓我們重拾對日常的感知能力,同時也喚起大家都曾有過,只是被遺留在做不完的待辦中,那只難走卻自在的高跟鞋。劇場演出所見所聞所感,都是即刻與真實的。在如此繁忙、線上活動普及的時代,觀眾空出時間,抽離自身狀態,專注於感受當下,觀賞從三種藝術形式轉譯而出對忙碌的思考。獲得喘息、療癒及思索,十分滿足。

《最近,忙不忙?》

演出|嚐劇場
時間|2022/12/23 19:30、2022/12/24 17:30
地點|鬧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8號4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