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花園裡重新建構的台灣流行樂——2021創意內容大會「花園練習」
11月
29
2021
花園練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6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花園練習」裡,一系列和台灣音樂相關的活動,於台北深秋,連續三天舉行。音樂響起,松山文創園區標誌性的巴洛克式花園,燈火絢爛通明,舞台後的巴洛克式噴泉,在樹與葉的圍繞之下,吸引眾多目光。科技和視覺效果,顯然為演出的重心。從 ØZI 、孫盛希等人的現場表演、電影《小島大歌》的放映,到與PUZZLEMAN的音樂演出相伴,配合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與瑜伽課程。然而,現場音樂的溫度仍然是這一切的中心。在全球藝文產業經歷 COVID-19 疫情,造成的前所未有挑戰的一年,花園練習的最後一個節目於週日晚上上演。觀眾們隨著泊人 ANKR 的節奏舞動,沉浸於電子節拍,在台灣自然風景投影裡轉換,自由地於燈光燦爛的花園裡穿梭。

「花園練習」是2021創意內容大會(Taiwan Creative Content Fest)的一個環節,由文策院舉辦。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商業媒合、作品項目展示、產業座談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皆在會內上演。「花園練習」為大會中以演出為主的活動,大部分場次都是免費的。除了對公眾開放,同時也透過網路進行現場直播,可見文策院推廣台灣內容的使命。文策院成立於2019年,旨在全球推廣台灣的內容產業和文化品牌。兩年來,它服務許多領域,包括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出版、ACG(動畫、漫畫和遊戲)等。可以預期,未來機構也將持續台灣的文化和創意產業帶來影響。

雖然,音樂,主要存在於創意內容大會的附加活動(side events)裡,但不難發覺,音樂是既有效又強大的媒介,吸引民眾參與並主動進行宣傳。然而,音樂與大會致力推廣的新興科技間的關係,似乎仍待探索梳理。當科技與技術革新廣泛受讚揚稱許,大會論述擁抱元宇宙和虛擬環境,音樂創作者和技術發展間的關係,時而曖昧,時而緊張。雖說台灣流行音樂工業,數十年來可說是區域的先驅,且至今仍有人認為,台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中心,但,影響力的下降顯而易見的。如文化部的產業報告所承認,這樣的挑戰,不僅僅來自中國音樂產業的興起,且吸引了人才,還與全球市場於數位化時代消費被重塑的事實密切相關。英國和台灣的研究,皆不約而同表明,在串流媒體當道的世代,對於新興、剛起步的音樂人而言,盈利和生存可能比以前更具挑戰。面對網路科技,音樂時常是虧損的帶路貨(Loss leader),吸引目光帶領風向,但難以自立。創意內容大會呈現音樂的方式,也體現了這宿命。

花園練習中,《小島大歌》的現場演出以及泊人 ANKR,皆在演出中巧妙溫婉地傳遞了台灣內容能為生態永續做出貢獻的訊息。台灣,被再現為一擁有南島文化遺產的島嶼,而海平面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泊人ANKR強調台灣聲音、空間和自然間的聯繫,也恰如其分地呼應了這主題。本月,在地球另一端的格拉斯哥,COP26 氣候峰會也剛剛結束。儘管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仍然困難重重,這些作品反映出了重要的意義,在世界的關鍵時刻,提供一個屬於台灣的視角,反映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我們的處境。當「元宇宙」已然成為最新的科技關鍵字,人文體驗,仍不停鼓勵我們,與宇宙和地球切身互動。而在這個宇宙裡,氣候變化真實無比。當創意內容大會展示了台灣的文化科技,花園練習則呈現台灣如何通過文化,在全球社會進行即時對話的可能性。

在花園裡,台灣的音樂於巴洛克式花園中被重新構建。從南島語系的傳統音樂、嘻哈到搖滾,可見音樂場景的活力和多樣性。當然,熟能代表台灣音樂的問題,依舊存在,但我們也需持續對產業和權力結構,提出新的疑問。推動創意經濟,往往由政策驅動,擴大市場規模。雖然這相當重要,但,努力建立一個能夠適應新變化、具有韌性的音樂生態系,始終應是優先事項。聲明音樂的重要性,恐怕並不足以改變環境。擁有能與不同產業複雜性相呼應的政策和戰略,方能產生影響。唯此,音樂這隻虧損的領頭羊,身先士卒的帶路貨,便不至於死而後已,創造力才更可能得到釋放。希望她能像巴洛克式的噴泉般源源不絕,正如這晚的花園萬紫千紅,百花齊放。

《花園練習》

演出|文化內容策進院
時間|2021/11/14 18:00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