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分鐘的混剪,一首悼亡詩《最後的提詞人》
3月
19
2021
最後的提詞人(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9次瀏覽

王逸如(臺灣大學戲劇系學士班)


《最後的提詞人》,直白的標題,不用翻開節目單也知道這是一個關於即將消失的職業的紀念與回想。舞臺上,頗有年紀的提詞人引領著五個演員不斷輾轉騰挪,時而是《安蒂岡妮》中的克瑞昂(Creon)與伊斯墨涅(Ismen),時而是劇場中的女總監和她總是亂講臺詞的情人,時而又是這提詞人職業生命最後的見證者。短短一百五十分鐘的演出,用近似影像混剪的手法,將提詞人一生的光輝時刻一幀一幀呈現在觀眾面前。十八分鐘,是提詞人一生所說的臺詞累積的長度,導演(或劇中的藝術總監)必然不可能讓這一場恢宏的悼念儀式只花費短短的十八分鐘就草草收場,於是十八分鐘被肢解、架空、重組成了一段段生命故事,也是一場場曾經精彩而飽滿的演出,直至足以將一個人抑或說是一群人的一生,呈現在觀眾面前。

提詞人是不太會被提起的職業;雖然國內鮮見,但在歐洲劇場,尤其是歌劇舞臺上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是當提詞機進入了劇場,而劇場本身也不再是現下熱點話題,提詞人的消失也是不可避免。我從來都知道這個現實,但是走出《最後的提詞人》演出現場,我腦袋空空,一股濃濃的哀傷凝滯在心中,彷彿瀝青,黏稠、惡臭、擺脫不掉。我第一次不想要聽演後座談會,我不想知道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歷程,那樣的理性剖析一定會打破我眼前直覺般的迷霧,而那是戲劇最美的精華。


最後的提詞人(國家兩廳院提供)

面對心頭的烏雲,我感到疑惑,不知這種悲傷來源於何?是因為見證了一個職業的消逝?可是變化快速如今日,一個物種的滅絕都難以勾出一滴鱷魚的眼淚,何況屢見不鮮的被遺忘的職業?或者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老人最後的歌唱?但我與她非親非故也沒必要如此感同身受。打從古希臘起亞里士多德「淨化(catharsis)」的判詞仿佛神諭一般,變成了無數劇場人追求的目標,可是為什麼劇場會有這麼大的魔力?難道不倫不類的戲服一套,演員就變得能操控人心?

演員不是魔法師,所念的不是蠱惑人心的咒語,我開始思考真正的魔法也許在於戲劇這一藝術形式(或者說「這種集體行為」)本身。倘若我們把靈魂抽離出來,站在上帝的位置俯瞰劇場中發生的一切:一群衣著得體的人們,神情嚴肅地凝視著遠處高臺上奇裝異服的人,那些奇裝異服者口中念念有詞,時而抬頭仰望時而跪地落淚,上帝一定認為這是一場神聖的祭祀。沒錯啊,回到千年前,戲劇原本就是宗教神明撫育出的孩子,那種神秘而令人生畏的力量來自戲劇血液中的遺傳基因。這份基因曾是讓人變成人類、變成公民、變成信徒的力量來源,就算時光荏苒,就算是所謂人心不古的今天,那份力量讓人們落淚、狂喜又有什麼意外?

拋開形而上的討論,同樣是講述一個職業消失的現實,為什麼看到社會新聞的標題我們或許只是片刻感慨,而如此一場表演卻能引得觀眾烏雲密佈?我想是因為建構角度的不同。

社會新聞可謂是由上至下的通知,告訴大家經過多長時間的調差與統計,我們認識到某個職業已經或瀕臨消失,但是人們不可能看到那些調查與統計背後每一個人的掙扎生存。劇場藝術與之相反,恰恰是由下至上的呼喊,是個體生命吐出的最後一口氣講出的最後一個字,這也是劇場存在的意義:撕掉任何人的標籤,站上舞臺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鉛字的標題,甚至於讓角色走下舞臺,走到觀眾身邊,成為你認識的朋友,最終把不痛不癢變成切身之痛。

回歸到《最後的提詞人》,一百五十分鐘坐在那裡,看的是故事,是每一個角色,是一次次情感爆發的表演,更是那個一身黑衣的影子。導演利用劇場藝術的特殊性,將觀眾拉回這個劇院中曾經的平常時刻,卻把提詞人櫃的黑暗角落拉到臺前,打亮。在這個被導演處理過的劇場裡,沒有人能忽視提詞人,或者說臺上的每一分鐘每一句話都是她的化身,是她的生命氣息,更是提詞人的墓志銘。提詞人本人——克里斯蒂娜所謂:「這是我的love story。」【1】但我想,這是一場一百五十分鐘的混剪,也是一首長長的悼亡詩。


註釋

1、摘自《最後的提詞人》演出資訊。網址:https://www.opentix.life/program/eternal/1349259650116321282

《最後的提詞人》

演出|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里斯本國立劇院
時間|2021/03/14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