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一場兀自言說的夢遊——《理想生活》
12月
15
2022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3次瀏覽

因環評程序令人疑慮、殃及生態及生活領域等問題,偌大的「美麗灣渡假村」建物已矗立東海岸多年,至今仍未開業或拆除1。2020年,臺東縣政府已將建物購回,並於2022年十月公告,徵求民間單位以「文教設施」委託經營。十餘年來的爭議,又將再度開展新的一頁。


杉原灣,建物現身

再拒劇團以此事件長久以來的爭論為背景,運用原建物開創想像,於今年臺東藝穗節帶來《理想生活》遊走式演出。作品引領觀眾走入閒置多年、從未開放的建物,展開一趟虛實交錯而曲折離奇的空屋遊歷。透過未具名的旅者穿梭、簡便塑造的屋內陳設,及無需過度解釋的群體遊蕩,構成一場仿若建物現身,兀自言說的虛幻夢遊,藉此反思生活所需為何,並質疑人類無盡的渴求想望所帶來的影響。約莫八十分鐘的展演,自始至終僅有一位表演者,徘徊在一段又一段不同情境的訪談、紀錄與旁白聲裡,時而露面、時而隱匿。他就像這棟龐然建物的化身,歡迎大家蒞臨參觀,同時也企圖在四處遊覽的過程喚醒眾人,省思欲望與生存之間,盤根錯節、交鋒未息的關係與困局。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演出大致分為五段(以下非作品既有區分,僅為本文描述使用),依序為:大廳開場接待、十五分鐘房間自由參觀、攤開行李箱的旅人房內臆想、廚房內過時報紙重新閱讀,及矗立沙灘的遙望對照。除了旅人與行李箱那段表演近乎無聲,其他段落含有表演者與觀眾接待問答、房間四處置放多重播音喇叭(大聲公、大小音響、小型錄音機等),而最後兩段則是請觀眾自戴耳機,一起播放線上音檔沿路觀看與聆聽。約莫三十分鐘的聲音,包含田調對象的訪談,及高度抒情、引導想像的沈穩旁白。

所有迴盪在空間與耳邊的聲音,其敘事所指對象,即為觀眾這趟參訪身處的所在。然而,在那當下發聲者皆不在場,尤其部分清晰可辨識的抗爭原音,當事人甚或可能從未踏入建物裡頭。當此相對真實的情況,交織本作在主題中所建構的空間敘事(如在房內反覆播放海景第一排優質售屋廣告等),整座宛如廢墟般的空殼建物,頓時被翻轉為十足弔詭的理想展售中心(某個房間甚至佈滿商品成為展銷場所)。灰塵四處滿佈、昆蟲屍體於角落成列,加上荒誕滿點、精心陳列的生活用品,看似海納各種聲音與期盼、展望未來的場域,竟卻滿溢著荒謬、膠著的情緒,讓言說的一切遲遲擺盪在現實與夢境之間,越來越空洞與疏離。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此情境裡,深深令人無奈的是,唯一不能也毫無可能同時被納進的聲音,即是倘若這座渡假村從來就不存在的假定。《理想生活》對我而言最諷刺之處在於,它讓眾聲回返當地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某些人來說,最理想的生活可能已變調、不復存在。又或者,體現了理想生活從來就不是可對話、可翻譯的共通語言,它極其喧囂嘈雜、難以收束,它的出現勢必會掩蓋或抹滅某些聲音,它永遠是個變化中、難有共鳴與和諧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屬於相當個人的經驗,每一個人的理想生活,之中正有著差異的人生百態。


在這裡,思索自身扮演的角色 

演出情緒相當關鍵的轉折,出現在第三段末旅人收拾好行李、觀眾各自佩戴耳機後,共同在三樓面向環形大面落地窗遙望遠方的場景。那時,觀眾耳裡接連傳來多位反對美麗灣的抗爭者回憶,而眼前隻身遠望大海的旅者,則是顯得失落、無奈又孤寂。背影看似正被巨幅海景包覆而享受,身體卻實實在在被框限在整棟建物裡。兩相交疊的氛圍,一反前面三段仍處模稜兩可,給觀眾保有嚐鮮般的詭譎觀光情境,不賣弄、不詼諧、不虛張、不刻意,回不去的環境、出不去的自由、道不盡的委屈、看不見的未來,一切的意念在此傾瀉而出,伴隨天光漸暗流入了觀眾心靈深處。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末段,依循耳機指引,觀眾一行人離開建物前往沙灘,工作人員隨即遞上如明信片般的演出傳單,上頭印有還不存在建物、面向山邊的風景。圖像與實景相較,一切是如此地虛幻不實。遠處正沒入暗夜的建物,唯一光源來自一個閃爍紅光的陽台,孤零零的旅人正隻身在那開合跳著。他與建物同在、呼吸,此時耳機傳來連綿不絕的傾訴,揭露此處跨越時空的萬物心聲。搭著幽深玄妙的配樂,那段時間令人感官全面舒張、陷入沈思,開始遙想起一路走來蘊含的奇想寓意。房間可曾答應被建在此地?窗框為了製造誰的風景?陽台已收納多少心情?而沙灘是否曾去旅行?對於建物樹林會如何回應?猶記聲音裡一道最深刻的提問:土地這個商品是成立的嗎?恐怕對潮間生物來說,成立與否已是其次,難以加入共論才是它最大的困境。久居在地的人或許也是如此。

在一棟爭議不休的巨大建物裡辯證理想生活,坦白來說有些無力與為難。藉著購票機制,有能力的觀眾才得以加入這趟旅程,一窺內部實情並參與思索過程。因而,越是聆聽過往抗爭的聲音,越是難以辨明自身扮演的角色。觀眾、訪客、旅客、貴賓或公民,身處虛實交錯的敘事情境裡,眾人皆是也皆不只是。如何自在切換或交融彼此,投入其中又保有思緒,或許是能否細膩品讀本作必要的彈性。

尾聲,一句深刻的提醒總結了一切:請試著想起來你是自由的。最終,旅人去了哪裡不得而知,他可能還在那裡,靜候下一趟行程,也可能從未抵達該地,所見不過是個幻影。無論如何,嶄新的旅程又要啟行,期盼他旅途愉快,大夢初醒之後,未來能自由如海,繼續遠行。

  

註解:

1、起自2003年的美麗灣開發案事件,詳細爭論過程回顧,敬請參考公視新聞網今年十一月的專題報導〈美麗灣開發案 20年爭議未休〉。

《理想生活》

演出|再拒劇團
時間|2022/11/13 16:30
地點|臺東縣杉原灣建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是一位來自過去,同樣也來自未來的幽靈訪客。刻意又不經意,「祂」的出現(apparition)背對訪客,卻同樣是面對訪客的鏡像,質疑:你所為何來?
12月
06
2022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