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一場兀自言說的夢遊——《理想生活》
12月
15
2022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1次瀏覽

因環評程序令人疑慮、殃及生態及生活領域等問題,偌大的「美麗灣渡假村」建物已矗立東海岸多年,至今仍未開業或拆除1。2020年,臺東縣政府已將建物購回,並於2022年十月公告,徵求民間單位以「文教設施」委託經營。十餘年來的爭議,又將再度開展新的一頁。


杉原灣,建物現身

再拒劇團以此事件長久以來的爭論為背景,運用原建物開創想像,於今年臺東藝穗節帶來《理想生活》遊走式演出。作品引領觀眾走入閒置多年、從未開放的建物,展開一趟虛實交錯而曲折離奇的空屋遊歷。透過未具名的旅者穿梭、簡便塑造的屋內陳設,及無需過度解釋的群體遊蕩,構成一場仿若建物現身,兀自言說的虛幻夢遊,藉此反思生活所需為何,並質疑人類無盡的渴求想望所帶來的影響。約莫八十分鐘的展演,自始至終僅有一位表演者,徘徊在一段又一段不同情境的訪談、紀錄與旁白聲裡,時而露面、時而隱匿。他就像這棟龐然建物的化身,歡迎大家蒞臨參觀,同時也企圖在四處遊覽的過程喚醒眾人,省思欲望與生存之間,盤根錯節、交鋒未息的關係與困局。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演出大致分為五段(以下非作品既有區分,僅為本文描述使用),依序為:大廳開場接待、十五分鐘房間自由參觀、攤開行李箱的旅人房內臆想、廚房內過時報紙重新閱讀,及矗立沙灘的遙望對照。除了旅人與行李箱那段表演近乎無聲,其他段落含有表演者與觀眾接待問答、房間四處置放多重播音喇叭(大聲公、大小音響、小型錄音機等),而最後兩段則是請觀眾自戴耳機,一起播放線上音檔沿路觀看與聆聽。約莫三十分鐘的聲音,包含田調對象的訪談,及高度抒情、引導想像的沈穩旁白。

所有迴盪在空間與耳邊的聲音,其敘事所指對象,即為觀眾這趟參訪身處的所在。然而,在那當下發聲者皆不在場,尤其部分清晰可辨識的抗爭原音,當事人甚或可能從未踏入建物裡頭。當此相對真實的情況,交織本作在主題中所建構的空間敘事(如在房內反覆播放海景第一排優質售屋廣告等),整座宛如廢墟般的空殼建物,頓時被翻轉為十足弔詭的理想展售中心(某個房間甚至佈滿商品成為展銷場所)。灰塵四處滿佈、昆蟲屍體於角落成列,加上荒誕滿點、精心陳列的生活用品,看似海納各種聲音與期盼、展望未來的場域,竟卻滿溢著荒謬、膠著的情緒,讓言說的一切遲遲擺盪在現實與夢境之間,越來越空洞與疏離。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此情境裡,深深令人無奈的是,唯一不能也毫無可能同時被納進的聲音,即是倘若這座渡假村從來就不存在的假定。《理想生活》對我而言最諷刺之處在於,它讓眾聲回返當地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某些人來說,最理想的生活可能已變調、不復存在。又或者,體現了理想生活從來就不是可對話、可翻譯的共通語言,它極其喧囂嘈雜、難以收束,它的出現勢必會掩蓋或抹滅某些聲音,它永遠是個變化中、難有共鳴與和諧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屬於相當個人的經驗,每一個人的理想生活,之中正有著差異的人生百態。


在這裡,思索自身扮演的角色 

演出情緒相當關鍵的轉折,出現在第三段末旅人收拾好行李、觀眾各自佩戴耳機後,共同在三樓面向環形大面落地窗遙望遠方的場景。那時,觀眾耳裡接連傳來多位反對美麗灣的抗爭者回憶,而眼前隻身遠望大海的旅者,則是顯得失落、無奈又孤寂。背影看似正被巨幅海景包覆而享受,身體卻實實在在被框限在整棟建物裡。兩相交疊的氛圍,一反前面三段仍處模稜兩可,給觀眾保有嚐鮮般的詭譎觀光情境,不賣弄、不詼諧、不虛張、不刻意,回不去的環境、出不去的自由、道不盡的委屈、看不見的未來,一切的意念在此傾瀉而出,伴隨天光漸暗流入了觀眾心靈深處。


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末段,依循耳機指引,觀眾一行人離開建物前往沙灘,工作人員隨即遞上如明信片般的演出傳單,上頭印有還不存在建物、面向山邊的風景。圖像與實景相較,一切是如此地虛幻不實。遠處正沒入暗夜的建物,唯一光源來自一個閃爍紅光的陽台,孤零零的旅人正隻身在那開合跳著。他與建物同在、呼吸,此時耳機傳來連綿不絕的傾訴,揭露此處跨越時空的萬物心聲。搭著幽深玄妙的配樂,那段時間令人感官全面舒張、陷入沈思,開始遙想起一路走來蘊含的奇想寓意。房間可曾答應被建在此地?窗框為了製造誰的風景?陽台已收納多少心情?而沙灘是否曾去旅行?對於建物樹林會如何回應?猶記聲音裡一道最深刻的提問:土地這個商品是成立的嗎?恐怕對潮間生物來說,成立與否已是其次,難以加入共論才是它最大的困境。久居在地的人或許也是如此。

在一棟爭議不休的巨大建物裡辯證理想生活,坦白來說有些無力與為難。藉著購票機制,有能力的觀眾才得以加入這趟旅程,一窺內部實情並參與思索過程。因而,越是聆聽過往抗爭的聲音,越是難以辨明自身扮演的角色。觀眾、訪客、旅客、貴賓或公民,身處虛實交錯的敘事情境裡,眾人皆是也皆不只是。如何自在切換或交融彼此,投入其中又保有思緒,或許是能否細膩品讀本作必要的彈性。

尾聲,一句深刻的提醒總結了一切:請試著想起來你是自由的。最終,旅人去了哪裡不得而知,他可能還在那裡,靜候下一趟行程,也可能從未抵達該地,所見不過是個幻影。無論如何,嶄新的旅程又要啟行,期盼他旅途愉快,大夢初醒之後,未來能自由如海,繼續遠行。

  

註解:

1、起自2003年的美麗灣開發案事件,詳細爭論過程回顧,敬請參考公視新聞網今年十一月的專題報導〈美麗灣開發案 20年爭議未休〉。

《理想生活》

演出|再拒劇團
時間|2022/11/13 16:30
地點|臺東縣杉原灣建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是一位來自過去,同樣也來自未來的幽靈訪客。刻意又不經意,「祂」的出現(apparition)背對訪客,卻同樣是面對訪客的鏡像,質疑:你所為何來?
12月
06
2022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