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的巨人朋友《桑可的暑假》
10月
04
2016
桑可的暑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2次瀏覽
邱書凱(自由工作者)

《桑可的暑假》改編自宜蘭作家李潼的著作《鬼竹林》,由同名短篇小說情節為主、為輔,相織嵌成。前者的情節描述雙親離異的男孩桑可回到宜蘭老家過暑假,巧遇村中桂竹林鬧鬼的景況,並加入村民組成的抓鬼大隊,也在假期結識膚色如炭,而遭眾人排擠的小黑;後者則是桑可與友人到俗稱「賊仔澳」的南方澳漁港尋寶,遇見一位撿拾玻璃石的長髮女生,一來一往道出關於當地寶藏的興味問答,企圖於在地(宜蘭)文學/化、當代偶戲與兒青族群三者之間,找尋契合的戲劇詮釋。

有別於原著,劇中以「長大成人的桑可憶往十三年前返回宜蘭老家」作為首尾呼應的敘事起點,中間脈絡則穿插回憶中同儕嬉戲、愛戀抓鬼大隊阿炳哥的女友美美、阿公的古物收納箱、賊仔澳尋寶、阿公與阿嬤的愛情史、與小黑熟識並發現彼此家境雷同等,作為情境素材。除此之外,演出版本更將原先文中智能不足、僅出現在竹林放炮嚇人的阿欽刪去;將里長伯的猛男兒子林松勇一角合併為阿炳(美美在文中原為林松勇的女友);將賊仔澳的長髮女生與美美揉合為一。相較於原著中以晨光對比黑夜的鬼竹林借喻父母間感情的變質【1】、小時候與鬧彆扭的爸媽走在吊橋,該是幸福卻也讓人擔憂的心境讓他覺得「他家真像一座怪怪的吊橋,給懷疑的風吹個不停」【2】;演出版本簡化文學轉化為戲劇的包袱,混合著國、台兩種語言,「日常」地展現人際生活多元、豐富的面向,亦保留李潼認為兒青文學創作應「讓他們感興趣也同時有益」的信念【3】,將同樣以宜蘭為背景的兩段篇章無縫交融。

承襲劇團向來以「偶」作為招牌的特色,本次演出的偶們皆以杖頭偶的形式登場,不論膚色或是外貌造型都各自鮮明(肥胖霸氣的、平頭的、捲髮的蒜頭鼻),並透過偶與真人演員的形體比例,塑造出孩子與成人兩者間形象上的差異,擺脫以往劇場中以成人演員飾演孩童過於尷尬的窘境。在非劇場的空間限制下,舞台設計以樸實筆法繪製的宜蘭俯瞰圖作為背景、演員穿場空間,雖然與劇中情境不一致,卻能讓在地觀眾清楚地與自身連結。除此之外,場景藉由竹竿、竹梯以及扁平的木板呼應主要情境(鬼竹林),創造高低參差的視覺組合,簡約俐落且意象地建構出竹林、海邊等村中場景,又或搭配演員的表演營造出火車的形象,不加雕飾或彩繪的原竹/木展露宜蘭的質樸,示意性的燈光變化,即使在演講廳如此有限的表演空間中,仍不失劇場效果。

之於兒童,偶戲的形式貼近他們的遊戲生活,即使部分語彙約略深奧;之於青少年,抒情式的文詞與恬淡生活似乎難以取代辛辣、刺激的影視文化,卻能播下鄉土文學的種子,等待日後發芽;之於成人,日記式的紀實追憶讓主題相較顯得模糊,但想像著桑可搭乘台北─宜蘭間,鐵軌沿路的景致,是回憶的追溯,亦是尋求心靈的依歸,歲月的洗禮也讓滿載的回憶隨著古謠《丟丟銅仔》的新編汩汩湧出。誠如《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一書中所述「現實主義的小說幫助兒童本身的各種好和不好的人性化情感。他使讀者能認識到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這些情緒和思想,讀者可以透過書中人物,以一種較安全的距離探討他們自己的情感。」【4】。不僅限於上述中的文學形式與探討對象,親情、友誼或愛情在《桑》中皆是人生很好的映照與回顧,也期待小人國的巨人朋友們能持續試驗,讓戲劇與文學的編織更有效地吸引適齡國民【5】。

註釋

1、 李潼著,《鬼竹林》,台北:小兵,2011,頁35、36。

2、 李潼著,《鬼竹林》,台北:小兵,2011,頁26。

3、 李潼著,《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蘭陽文學叢書26》,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圖書資訊科,1999,頁104。

4、 Walter Sawyer,Diana E. Comer 著/墨高君 譯,《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揚智,1996,頁120、121。

5、 潘人木友情團隊,《蓬萊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蘭陽文學叢書43》,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圖書資訊科,2003,頁143。

《桑可的暑假》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6/09/19 13:30
地點|宜蘭縣頭城鎮立圖書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