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江/雲.之/間》
4月
12
2021
江/雲.之/間(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5次瀏覽

陳湘予(臺灣藝術大學戲劇所)


《暗戀桃花源》中的戲中戲〈暗戀〉述說著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一代人的故事,劇中江濱柳與雲之凡從上海相聚、相戀,爾後顛沛流離的失散,於白髮時再重逢。如果說《暗戀桃花源》裡江濱柳與雲之凡是透過書信在牽繫彼此,《江/雲.之/間》則是書信的百寶盒,承載情感與記憶,更為歷史刻上一個時代的痕。

編導賴聲川在《暗戀桃花源》首演三十五年後,於2021年完成最新劇作《江/雲.之/間》,補齊了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失散後重逢中間的留白。此劇的一開始,舞台中間擺置一大郵筒,兩個身穿綠衣的郵差,一男一女向天空拋出眾多信件,灑落一地。背景投影1949字樣,舉著上頭寫著「可靠的朋友」的白旗的人兒快速奔過。舞台前方,江濱柳與雲之凡各據左右兩側,唸著書信,並押上日期:「38年3月5日,之凡。」一個秩序與混亂的年代、理智與瘋狂的年代。

「命運是客觀的,幸福是主觀的。」雲之凡九十年餘將畢生經驗濃縮成一句給予曾孫女,從上海、曼谷、河內、香港到台灣,雖始終都是一個外人,然在每一片土地總身不由己地深刻活著。《江/雲.之/間》中的江濱柳與雲之凡、雲之凡與陳醫師、江濱柳與美如,以及雲之凡妹妹之真與裴大哥、老韓與小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愛情故事,缺失裹著糖衣的愛,徒留辛酸與無奈,「陳醫師人很好,真的很好。」當陳問雲愛不愛他,雲不假思索地回應了:愛。同時,觀者的耳際彷彿響起了輓歌「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櫻花落下的場景,雲之凡與陳醫師走過、江濱柳亦走過。

此劇可以看到諸多《暗戀桃花源》的痕跡,如戲末〈暗戀〉導演出現看排,以及舞台上貫穿歌手胡德夫彈琴歌唱的畫面,並偶時出現舞監的聲音,讓觀者有種置身戲中戲之感,而這正是《暗戀桃花源》裡的複式結構。歌手胡德夫有時會講述自身經驗,舉凡當年在艾迪亞餐廳台下的聽眾是羅大佑、蔡琴,待在明星咖啡館數十年如一日的周夢蝶,當時年輕的詩人羅青、楊牧,更加描摹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時代。劇中不停地在背景打上年份,一方面讓觀者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時間感,一方面又象徵著江濱柳與雲之凡逐漸老邁,「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雲之凡的大哥對她說,同時也是她對自己說。舞台上散落著的信,從一開始郵差灑落到小姑罵江濱柳整天胡思亂想而把信扔出去,愈積愈多,而江濱柳與雲之凡仍然一直寫,「感覺你收不到,我便不寄了。」雲之凡把給江的信當日記,寫著寫著也老了。此劇舞台前景始終如一是江濱柳與雲之凡伏案寫信的畫面,有意的並置,更疊加了這對因時代動盪而錯置的戀人,相遇/擦身的必然與偶然。

整齣戲的基調帶著淡淡哀愁,美如永遠不懂江濱柳手上那本泰戈爾詩集、江濱柳總覺美如煮不出道地上海味、陳醫師一家不承認外省媳婦雲之凡、之真嫁給裴大哥一夕之間被迫長大等,如同胡德夫〈太平洋的風〉: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失根的人哪裡才是家鄉、誰才是我真正的依歸。陽明山櫻花林的錯過、重慶南路書店的錯過、大雨中的總統府信義路公車的錯過,「這麼大的上海都讓我們相遇了,可卻被這小小的台北給難倒了」四十年來,江濱柳哽咽地說。

《江/雲.之/間》拼湊江濱柳與雲之凡在《暗戀桃花源》裡的書信留白,一封封書信象徵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愛情故事,同時亦刻劃了一段難以抹滅的時代,昔時的台北,那一代無法消除的共同記憶。


註釋

1、本篇標題「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引用自《暗戀桃花源》

《江/雲.之/間》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1/04/04 14:30
地點|臺北 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江/雲.之/間》是自〈暗戀〉後對臺灣戰後歷史的補遺與溢出,在當代臺灣絲毫不減殘酷的政治現實下,賴聲川沒有選擇將所有情感投注於補遺,卻仍保留了溢出作為重寫時間、記憶、臺灣的溫柔;2021年國家兩廳院同樣展露了臺灣人文藝術的制高點,《江/雲.之/間》》製作了過去十年以及回望三十五年臺灣當代戲劇的一段補遺與溢出。補遺幫助我們重新整理歷史,而溢出則提供了臺灣想像一個更多元而共融的未來。(汪俊彥)
4月
06
2021
對我而言,這些問題才是《江/雲.之/間》真正的創作動機,但也正因為這些問題,暴露了《江/雲.之/間》真正的問題,無關選角(電影與舞台表演真的沒有差別嗎?)、無關表演(政治受難者的家屬為什麼都要摔在地上?)、無關舞台視覺(火柴盒?)、無關空間(雲之凡要走上平台、穿過半個舞台才終於離開病房?)、無關結構(最後那一段《暗戀》和「白色山茶花」是怎麼回事?),甚至無關胡德夫之「無關」(穿過台灣海峽,如何能吹得到「太平洋的風」?《橄欖樹》是鄉愁還是自由?),而是那放不下的認同焦慮,那被遺忘、被刪除的恐懼,那不被接納的空虛之感。(陳正熙)
4月
06
2021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