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現於王朝歷史之表的女性身影《鳳凰變》
5月
19
2023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01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傳統對歌仔戲內容的概念,大抵不離於才子佳人、王侯將相,至現當代轉向以新編大戲為製作趨勢的氛圍下,縱轉向以文學、史傳、甚至是臺灣史中取材,亦仍不脫此種主題。而綜觀臺灣近年的傳統戲曲與實驗戲曲的製作,縱以臺灣史事與人物為主題,或許是受到整體臺灣社會對於身分認同的迷茫,因而不斷透過作品自問「我是誰」,從而在內容上,較傾向從大歷史中的小個體的角度,探討人物在大環境中的內在糾葛,而較少見到以宏觀臺灣史敘事的作品,而以宏觀臺灣臺灣視角的作品,不離於明鄭王朝、與抗日志士等主題,然以此為主題的劇作,亦不離於王侯將相的個人英雄敘事。

當歷史敘事落入王侯將相的英雄敘事時,女性的身影若不是被隱藏、消聲,就是成為故事當中被犧牲的存在。然而,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以家庭倫理為經、政治歷史為緯,構成三個世代女人之間在不同價值觀與選擇的對話。

故事先從鄭經與昭娘亂倫生子、鄭成功下詔賜死鄭經一家為始,董太夫人為保全鄭經與襁褓幼兒,在鄭泰的建議下,只得犧牲昭娘,從此昭娘化為幽魂,飄盪過海,看著王朝、也看著兒子成長,成為雖在故事中於家事與國事之間犧牲,卻成為與董太夫人以國事先於家事、陳氏以私情為先而欲使家事與國事兩全的三個世代,也是三種情感層次的對照。

且這三種對照雖然鮮明,卻將三個女人對於國事與家事的觀點進行交流,雖難免於兩者糾葛難二分、只得有所取捨的情境,卻也同時點出各自命運抉擇的不同視角,如在最後陳氏與董太夫人的對話中,陳氏的「想做自己」與董太夫人的「女人可以做到嗎」,此段雖是怨怪看不見彼此選擇的苦衷,但若從公與私之間的困難抉擇來看,又何嘗不是橫越時空、每個世代的女性都曾有過的徬徨與衝突?

詮釋這三位女性角色的演員,張孟逸的苦旦唱腔總有催淚的魔力,然本次詮釋昭娘的悲苦、情感飄洋過海入夢伴子的情感,以其飄逸鬼步、唱腔收放自如,將委屈、憐愛的情感層次表現得極為細膩。米雪飾演的董太夫人聲音厚實,表現角色的身分與威望恰如其分,不僅穩定劇中的政治局勢、也是穩定全劇演出的氣場,實是支撐起全劇主要精神與骨幹的重要人物。過去看莊金梅的演出,大抵以其甜潤的嗓音詮釋嬌俏多情的女性,但本次演出陳氏,對丈夫鄭克𡒉有情、對董太夫人又能展其見識,同時亦有貞烈之性,使嗓音在其擅長的甜美之外,又添加了剛強韻味,尤在與董太夫人相辯論與泣訴時,聲情的奔放與碰撞,著實將情感推上高峰。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令人驚喜的,除了這三位女演員,值得一談的還有張心怡。本次演出,因團長張秀琴有恙,鄭克臧一角只得在開頭與結尾由張秀琴演出,主劇情改由張心怡演出。此種安排,雖是出於無奈,卻也滿足戲迷心情。對張心怡而言,在過去多擔任配角、或是與張秀琴共演一角,本次挑起主演的大樑,一則符合角色年輕氣傲的氣質,二則也是用透過此劇「驗收」多年磨礪後的成果──張心怡無論是在聲音與作表上,皆與張秀琴極為相似,唯獨在聲音的厚實度不同,若不細聽,確實難分兩人的差別,此點讓人尤為驚喜。

演出安排上,劇團也有些許巧思。一般中場休息時,故事即收束,但《鳳凰變》在中場休息時,安排了【江湖調】唸歌,先總結上半場幼子(鄭克臧)失恃、慈母入夢、奸臣謀反,而後下半場開演前則講述奸臣奪印、太夫人誤信讒言而生冤案的演出前引,使故事有簡要的概括,對觀眾而言,整場演出也如同唸歌背後完整故事的歷史畫面。此外,第八場因傳奸臣謠導致政局動盪時,演員走入觀眾席要觀眾一起鼓噪,帶動民氣的氛圍,使觀眾在演出中,不僅只是演出的聆賞者,更是事件的經歷者,此種設計,使演出不曾中斷或脫離,反而提升作品完整度。

《鳳凰變》依然是以鄭克臧為中心的男人故事,卻非純然的英雄敘事,而是透過其身邊的三個女性,將隱身於歷史片段的女性人物浮現於表面。而在舞台底下的觀眾,則在敘事當中,清晰地看見臺灣土地曾經存在過的王朝中的女性身影。

《鳳凰變》

演出|秀琴歌劇團、阮劇團
時間|2023/04/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鳳凰變》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歷史詮釋的視野與高度,在策展主題「英雄」的命題下,不談英雄,卻在對歷史的洞見下,描摹了千古不變的人性,也看見了島嶼百年來重複發生的命運,而正是這些前仆後繼奮起又消亡的人們,一步一步為我們走出了歷史與文化,或許他們都該是被記上一筆的「英雄」。
4月
20
2023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