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政變百年迴圈──《鳳凰變》
4月
20
2023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47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看完了3.5小時的《鳳凰變》走出劇場,雖然感覺到被大量知識和情緒灌注有點沉重,但心中的想法是「我們終於有一齣談臺灣歷史不尷尬的歌仔戲了」。會這樣說,雖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歌仔戲本來就不夠多,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做歷史戲並非只是搬演事件,事實上是一種以戲劇對歷史做出詮釋的過程,我們過往的教育中,臺灣歷史篇幅欠缺,每每總深陷於漢人移民/大中原主義的視角,無論是吶喊「我要成為臺灣人」或者標榜「漢人正統性」,都不免有尷尬的疏離感,反映著始終在思考「我是誰」卻始終無法給出自己答案的臺灣人處境。過了20年,終於出現了《鳳凰變》。

雖然開場的大量資訊讓我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編劇是否有點高估大眾的臺灣歷史程度?畢竟字幕沒有打鄭經,很難知道錦舍就是鄭經;跟乳母私通生子被賜死也發生在以OS呈現的傳旨中,有點難吸收和消化)。但隨著劇情的推展,我們跟著昭娘的魂魄退守到臺灣,鄭經取得政權、鄭克𡒉成為監國,董太夫人則是位高權重的國母。情節在東寧政變的故事軸線中發展,雖然「善惡對立」常被現代戲劇評說為太過簡單的人物描寫,但在歌仔戲來說卻是「老派但卻有效」的方式,引領觀眾進入人物認同。而可喜的是,雖然角色有善惡對立的基本盤,卻不顯得單薄扁平,董太夫人藏在隱忍與顧全大局背後的殘酷、鄭經一體兩面的慈悲與軟弱、鄭克𡒉的剛正氣盛與鋒芒傷人、馮錫範的無微不至與深謀布局,不僅刻畫著角色形象,塑造他們的想法,同時也牽動著東寧王國的命運。鄭氏一族身為偏安王朝,有人想著有朝一日我要打回去,有人擔憂滿清吞併的野心從未中斷,也有人想著「渡海向西圖中原,不如經略治臺灣」。咦?是不是臺灣每個時代,都有人在想著同樣的問題?所以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鳳凰變》並不是給了我們什麼口號或是呼告,也沒有什麼英雄化的歌功頌德,而是帶領我們回望歷史,透過窺看這些導致東寧王國興亡衰敗的人物形象,呈現這片土地過去的鮮明輪廓,對於思考現代臺灣人是誰似乎也更踏實了些。

但戲能做到這樣,並非僅只是把歷史敘述清楚,事實上還得歸功於「演出好看」。編導王友輝深諳歌仔戲的長處,留了大量表「情」的段落給演員表演;飾演馮錫範的劉冠良也是這齣戲的戲曲導演,編導概念能如此流暢地轉譯為戲曲表演,足見他多年在歌仔戲與編導工作上累積了豐厚的實力。秀琴歌劇團米雪飾演的董太夫人,儼然是本劇的唱念擔當,聲腔渾厚、氣口拿捏極好,角色的情緒轉折也都非常到位精準,她的穩定提供了這齣戲很大一部分的表演支撐。薪傳一口氣借調了張孟逸與古翊汎兩員大將,尚未演出已成為話題,但看戲之際更覺有一種為成就戲劇不分彼此的感動。張孟逸多年的苦旦養成,兼之曾以李三娘入圍傳藝金曲新秀、焦桂英獲年度最佳演員獎,飾演願護子屈死的昭娘真是不作第二人想,雖然戲份不多,但委屈卻不矯情的表現以及魂飄過海的鬼步表演,兼具詩意美感與豐沛情感,當然也展現了多年的功底。古翊汎的鄭經也有多層次情感表現,在吃補發病時以細膩精準的身段帶出逐漸發展的疼痛感,實在非常吸睛(原本以為鄭經會在此中風而亡,想不到是痔瘡,雖然觀眾一陣莞爾,但應是基於歷史考證的堅持,也只能說聲佩服);鄭經臨死之前混雜著疼痛的自白,以及強撐病體叩別母親的橋段,全場觀眾的情緒都隨之牽引凝結,古翊汎在此處的表現令人動容。當家小旦莊金梅飾演的陳氏烈性深情,但不知是否因為飾演少女,故爾刻意壓抑聲線,前半段聲音有種放不開的感覺,直到去向董太夫人討公道,兩人以漢調相互泣訴的橋段時,在情緒引領下完全放開,在此營造了一段雙唱將的聽覺享受。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臨危受命的張心怡,儘管唱腔還略不夠穩定,但一出台身姿颯爽,就是充滿理想少年的神情,無論在朝堂論律法、月下訴衷情、鳳凰樹下訣別以及中伏身亡,演來都扣人心弦,已具大將之風。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當然「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若說一齣歌仔戲表演精彩,音樂自然功不可沒。《鳳凰變》的唱腔幾乎都是以傳統曲調應工,哭調搭配臺灣民謠很自然地渲染鋪墊出臺灣風情,而穿插使用的南管樂,更增添了當時代的典雅韻味。歌仔戲唱念與台語聲韻密不可分,綜觀整體劇本,有些韻腳是華語押韻但臺語不押韻的(例如「身、神」跟「孫、運、隱」在臺語是兩種韻),也有部分臺語慣用語運用上的違和(例如母親不會稱自己的孩子囡仔、嬰孩;棋子不會說棋子「tsú」會說「kî-jí」等等),推想寫作無論是念白或唱詞,應有許多是華語翻譯,這是現代歌仔戲編劇的困境之一,但也相對考驗著演員們的轉化能力,而慣用臺語的外臺戲演員們轉化能力確實相對好很多。

劇中特別安排陳氏與董太夫人的辯證十分精彩,也能充分訴說各自的心境,而劇末三位女子對唱雖然在視聽感受上引人入勝,但綜觀東寧政變的整段歷史仍是男人的歷史,這段訴情只能說盡顯了傳統故事中女子的各種無奈。但整體而言,《鳳凰變》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歷史詮釋的視野與高度,在策展主題「英雄」的命題下,不談英雄,卻在對歷史的洞見下,描摹了千古不變的人性,也看見了島嶼百年來重複發生的命運,而正是這些前仆後繼奮起又消亡的人們,一步一步為我們走出了歷史與文化,或許他們都該是被記上一筆的「英雄」。 

*後記:本次演出,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抱恙上場,因身體因素,僅演出頭尾兩台。或許不忍辜負戲迷期望、也或許擔心票房效應,敬業精神讓人感佩,雖然僅短短兩場戲,仍發揮了鎮場效果,特以誌之。 

《鳳凰變》

演出|秀琴歌劇團、阮劇團
時間|2023/04/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
在角色眾多、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為戲曲觀眾所熟悉的水滸戲中,筆者看見的是新世紀京劇人才培育的成果,卻也不禁反思,好漢齊聚、老幹新枝的背後,「復興」京劇團是否能夠繼往開來?重現「復興」風華?
3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