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政變百年迴圈──《鳳凰變》
4月
20
2023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07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看完了3.5小時的《鳳凰變》走出劇場,雖然感覺到被大量知識和情緒灌注有點沉重,但心中的想法是「我們終於有一齣談臺灣歷史不尷尬的歌仔戲了」。會這樣說,雖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歌仔戲本來就不夠多,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做歷史戲並非只是搬演事件,事實上是一種以戲劇對歷史做出詮釋的過程,我們過往的教育中,臺灣歷史篇幅欠缺,每每總深陷於漢人移民/大中原主義的視角,無論是吶喊「我要成為臺灣人」或者標榜「漢人正統性」,都不免有尷尬的疏離感,反映著始終在思考「我是誰」卻始終無法給出自己答案的臺灣人處境。過了20年,終於出現了《鳳凰變》。

雖然開場的大量資訊讓我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編劇是否有點高估大眾的臺灣歷史程度?畢竟字幕沒有打鄭經,很難知道錦舍就是鄭經;跟乳母私通生子被賜死也發生在以OS呈現的傳旨中,有點難吸收和消化)。但隨著劇情的推展,我們跟著昭娘的魂魄退守到臺灣,鄭經取得政權、鄭克𡒉成為監國,董太夫人則是位高權重的國母。情節在東寧政變的故事軸線中發展,雖然「善惡對立」常被現代戲劇評說為太過簡單的人物描寫,但在歌仔戲來說卻是「老派但卻有效」的方式,引領觀眾進入人物認同。而可喜的是,雖然角色有善惡對立的基本盤,卻不顯得單薄扁平,董太夫人藏在隱忍與顧全大局背後的殘酷、鄭經一體兩面的慈悲與軟弱、鄭克𡒉的剛正氣盛與鋒芒傷人、馮錫範的無微不至與深謀布局,不僅刻畫著角色形象,塑造他們的想法,同時也牽動著東寧王國的命運。鄭氏一族身為偏安王朝,有人想著有朝一日我要打回去,有人擔憂滿清吞併的野心從未中斷,也有人想著「渡海向西圖中原,不如經略治臺灣」。咦?是不是臺灣每個時代,都有人在想著同樣的問題?所以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鳳凰變》並不是給了我們什麼口號或是呼告,也沒有什麼英雄化的歌功頌德,而是帶領我們回望歷史,透過窺看這些導致東寧王國興亡衰敗的人物形象,呈現這片土地過去的鮮明輪廓,對於思考現代臺灣人是誰似乎也更踏實了些。

但戲能做到這樣,並非僅只是把歷史敘述清楚,事實上還得歸功於「演出好看」。編導王友輝深諳歌仔戲的長處,留了大量表「情」的段落給演員表演;飾演馮錫範的劉冠良也是這齣戲的戲曲導演,編導概念能如此流暢地轉譯為戲曲表演,足見他多年在歌仔戲與編導工作上累積了豐厚的實力。秀琴歌劇團米雪飾演的董太夫人,儼然是本劇的唱念擔當,聲腔渾厚、氣口拿捏極好,角色的情緒轉折也都非常到位精準,她的穩定提供了這齣戲很大一部分的表演支撐。薪傳一口氣借調了張孟逸與古翊汎兩員大將,尚未演出已成為話題,但看戲之際更覺有一種為成就戲劇不分彼此的感動。張孟逸多年的苦旦養成,兼之曾以李三娘入圍傳藝金曲新秀、焦桂英獲年度最佳演員獎,飾演願護子屈死的昭娘真是不作第二人想,雖然戲份不多,但委屈卻不矯情的表現以及魂飄過海的鬼步表演,兼具詩意美感與豐沛情感,當然也展現了多年的功底。古翊汎的鄭經也有多層次情感表現,在吃補發病時以細膩精準的身段帶出逐漸發展的疼痛感,實在非常吸睛(原本以為鄭經會在此中風而亡,想不到是痔瘡,雖然觀眾一陣莞爾,但應是基於歷史考證的堅持,也只能說聲佩服);鄭經臨死之前混雜著疼痛的自白,以及強撐病體叩別母親的橋段,全場觀眾的情緒都隨之牽引凝結,古翊汎在此處的表現令人動容。當家小旦莊金梅飾演的陳氏烈性深情,但不知是否因為飾演少女,故爾刻意壓抑聲線,前半段聲音有種放不開的感覺,直到去向董太夫人討公道,兩人以漢調相互泣訴的橋段時,在情緒引領下完全放開,在此營造了一段雙唱將的聽覺享受。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臨危受命的張心怡,儘管唱腔還略不夠穩定,但一出台身姿颯爽,就是充滿理想少年的神情,無論在朝堂論律法、月下訴衷情、鳳凰樹下訣別以及中伏身亡,演來都扣人心弦,已具大將之風。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當然「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若說一齣歌仔戲表演精彩,音樂自然功不可沒。《鳳凰變》的唱腔幾乎都是以傳統曲調應工,哭調搭配臺灣民謠很自然地渲染鋪墊出臺灣風情,而穿插使用的南管樂,更增添了當時代的典雅韻味。歌仔戲唱念與台語聲韻密不可分,綜觀整體劇本,有些韻腳是華語押韻但臺語不押韻的(例如「身、神」跟「孫、運、隱」在臺語是兩種韻),也有部分臺語慣用語運用上的違和(例如母親不會稱自己的孩子囡仔、嬰孩;棋子不會說棋子「tsú」會說「kî-jí」等等),推想寫作無論是念白或唱詞,應有許多是華語翻譯,這是現代歌仔戲編劇的困境之一,但也相對考驗著演員們的轉化能力,而慣用臺語的外臺戲演員們轉化能力確實相對好很多。

劇中特別安排陳氏與董太夫人的辯證十分精彩,也能充分訴說各自的心境,而劇末三位女子對唱雖然在視聽感受上引人入勝,但綜觀東寧政變的整段歷史仍是男人的歷史,這段訴情只能說盡顯了傳統故事中女子的各種無奈。但整體而言,《鳳凰變》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歷史詮釋的視野與高度,在策展主題「英雄」的命題下,不談英雄,卻在對歷史的洞見下,描摹了千古不變的人性,也看見了島嶼百年來重複發生的命運,而正是這些前仆後繼奮起又消亡的人們,一步一步為我們走出了歷史與文化,或許他們都該是被記上一筆的「英雄」。 

*後記:本次演出,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抱恙上場,因身體因素,僅演出頭尾兩台。或許不忍辜負戲迷期望、也或許擔心票房效應,敬業精神讓人感佩,雖然僅短短兩場戲,仍發揮了鎮場效果,特以誌之。 

《鳳凰變》

演出|秀琴歌劇團、阮劇團
時間|2023/04/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