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政變百年迴圈──《鳳凰變》
4月
20
2023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91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看完了3.5小時的《鳳凰變》走出劇場,雖然感覺到被大量知識和情緒灌注有點沉重,但心中的想法是「我們終於有一齣談臺灣歷史不尷尬的歌仔戲了」。會這樣說,雖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歌仔戲本來就不夠多,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做歷史戲並非只是搬演事件,事實上是一種以戲劇對歷史做出詮釋的過程,我們過往的教育中,臺灣歷史篇幅欠缺,每每總深陷於漢人移民/大中原主義的視角,無論是吶喊「我要成為臺灣人」或者標榜「漢人正統性」,都不免有尷尬的疏離感,反映著始終在思考「我是誰」卻始終無法給出自己答案的臺灣人處境。過了20年,終於出現了《鳳凰變》。

雖然開場的大量資訊讓我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編劇是否有點高估大眾的臺灣歷史程度?畢竟字幕沒有打鄭經,很難知道錦舍就是鄭經;跟乳母私通生子被賜死也發生在以OS呈現的傳旨中,有點難吸收和消化)。但隨著劇情的推展,我們跟著昭娘的魂魄退守到臺灣,鄭經取得政權、鄭克𡒉成為監國,董太夫人則是位高權重的國母。情節在東寧政變的故事軸線中發展,雖然「善惡對立」常被現代戲劇評說為太過簡單的人物描寫,但在歌仔戲來說卻是「老派但卻有效」的方式,引領觀眾進入人物認同。而可喜的是,雖然角色有善惡對立的基本盤,卻不顯得單薄扁平,董太夫人藏在隱忍與顧全大局背後的殘酷、鄭經一體兩面的慈悲與軟弱、鄭克𡒉的剛正氣盛與鋒芒傷人、馮錫範的無微不至與深謀布局,不僅刻畫著角色形象,塑造他們的想法,同時也牽動著東寧王國的命運。鄭氏一族身為偏安王朝,有人想著有朝一日我要打回去,有人擔憂滿清吞併的野心從未中斷,也有人想著「渡海向西圖中原,不如經略治臺灣」。咦?是不是臺灣每個時代,都有人在想著同樣的問題?所以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鳳凰變》並不是給了我們什麼口號或是呼告,也沒有什麼英雄化的歌功頌德,而是帶領我們回望歷史,透過窺看這些導致東寧王國興亡衰敗的人物形象,呈現這片土地過去的鮮明輪廓,對於思考現代臺灣人是誰似乎也更踏實了些。

但戲能做到這樣,並非僅只是把歷史敘述清楚,事實上還得歸功於「演出好看」。編導王友輝深諳歌仔戲的長處,留了大量表「情」的段落給演員表演;飾演馮錫範的劉冠良也是這齣戲的戲曲導演,編導概念能如此流暢地轉譯為戲曲表演,足見他多年在歌仔戲與編導工作上累積了豐厚的實力。秀琴歌劇團米雪飾演的董太夫人,儼然是本劇的唱念擔當,聲腔渾厚、氣口拿捏極好,角色的情緒轉折也都非常到位精準,她的穩定提供了這齣戲很大一部分的表演支撐。薪傳一口氣借調了張孟逸與古翊汎兩員大將,尚未演出已成為話題,但看戲之際更覺有一種為成就戲劇不分彼此的感動。張孟逸多年的苦旦養成,兼之曾以李三娘入圍傳藝金曲新秀、焦桂英獲年度最佳演員獎,飾演願護子屈死的昭娘真是不作第二人想,雖然戲份不多,但委屈卻不矯情的表現以及魂飄過海的鬼步表演,兼具詩意美感與豐沛情感,當然也展現了多年的功底。古翊汎的鄭經也有多層次情感表現,在吃補發病時以細膩精準的身段帶出逐漸發展的疼痛感,實在非常吸睛(原本以為鄭經會在此中風而亡,想不到是痔瘡,雖然觀眾一陣莞爾,但應是基於歷史考證的堅持,也只能說聲佩服);鄭經臨死之前混雜著疼痛的自白,以及強撐病體叩別母親的橋段,全場觀眾的情緒都隨之牽引凝結,古翊汎在此處的表現令人動容。當家小旦莊金梅飾演的陳氏烈性深情,但不知是否因為飾演少女,故爾刻意壓抑聲線,前半段聲音有種放不開的感覺,直到去向董太夫人討公道,兩人以漢調相互泣訴的橋段時,在情緒引領下完全放開,在此營造了一段雙唱將的聽覺享受。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臨危受命的張心怡,儘管唱腔還略不夠穩定,但一出台身姿颯爽,就是充滿理想少年的神情,無論在朝堂論律法、月下訴衷情、鳳凰樹下訣別以及中伏身亡,演來都扣人心弦,已具大將之風。


鳳凰變(秀琴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當然「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若說一齣歌仔戲表演精彩,音樂自然功不可沒。《鳳凰變》的唱腔幾乎都是以傳統曲調應工,哭調搭配臺灣民謠很自然地渲染鋪墊出臺灣風情,而穿插使用的南管樂,更增添了當時代的典雅韻味。歌仔戲唱念與台語聲韻密不可分,綜觀整體劇本,有些韻腳是華語押韻但臺語不押韻的(例如「身、神」跟「孫、運、隱」在臺語是兩種韻),也有部分臺語慣用語運用上的違和(例如母親不會稱自己的孩子囡仔、嬰孩;棋子不會說棋子「tsú」會說「kî-jí」等等),推想寫作無論是念白或唱詞,應有許多是華語翻譯,這是現代歌仔戲編劇的困境之一,但也相對考驗著演員們的轉化能力,而慣用臺語的外臺戲演員們轉化能力確實相對好很多。

劇中特別安排陳氏與董太夫人的辯證十分精彩,也能充分訴說各自的心境,而劇末三位女子對唱雖然在視聽感受上引人入勝,但綜觀東寧政變的整段歷史仍是男人的歷史,這段訴情只能說盡顯了傳統故事中女子的各種無奈。但整體而言,《鳳凰變》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歷史詮釋的視野與高度,在策展主題「英雄」的命題下,不談英雄,卻在對歷史的洞見下,描摹了千古不變的人性,也看見了島嶼百年來重複發生的命運,而正是這些前仆後繼奮起又消亡的人們,一步一步為我們走出了歷史與文化,或許他們都該是被記上一筆的「英雄」。 

*後記:本次演出,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抱恙上場,因身體因素,僅演出頭尾兩台。或許不忍辜負戲迷期望、也或許擔心票房效應,敬業精神讓人感佩,雖然僅短短兩場戲,仍發揮了鎮場效果,特以誌之。 

《鳳凰變》

演出|秀琴歌劇團、阮劇團
時間|2023/04/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夢醒之後,李金蓮因為潘金蓮的境遇要成為怎樣的金蓮?是此劇難以解讀到的層次。更為要緊的是:李京璇在《金蓮與夢》之後,要成為怎樣的李京璇/演員?
12月
10
2024
在「承功」這個共演平臺,歌仔戲獨特「活戲」的「即興」特質是很難在「精緻化」的賽道與前述劇種競爭的。為了與古老劇種競演,每年參與「承功」演出的歌仔戲,除了凸顯師承傳統,展現藝術能量外,如何「老戲新演」反而是觀察要點。
12月
06
2024
而當歌仔戲走入新世紀,腹內戲傳承不易,新一代演員也多依靠劇本演出,但外台戲仍是歌仔戲源源不絕的原動力。本次演出可見星二代早已不僅只是以製作「大型外台戲」的模式,而是想運用一些劇場元素進入外台場域。
12月
03
2024
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11月
25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