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軼事?傷痕意識!——《金銀鐲》
5月
03
2022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0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拾念劇集從《大神魃》到超神話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蓬萊》,以神話傳說結合南管打造迷幻傳說,此次《金銀鐲》虛構了一個國度,然而其中發生的故事卻是自歷史罅隙中流淌而出的真實苦痛。近年來,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戲劇作品屢見不鮮,然而述說的角度各有差異,或為大歷史敘事、或以受難者故事投射出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劇,而《金銀鐲》採取了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以三個角色各自的意識返照、串連起一段隱晦的悲劇。

本劇共分為五場,首尾分別為〈曲之先〉與〈曲之四 雲泥錄.金銀鐲〉,延續《蓬萊》中雲泥二鬼的角色,由樂師扮演雲泥,以他者視角觀看發生於「西島」的一樁軼事。按節目冊所說,西島此一虛幻國度係變更中心點,產生了相對的視角,用以「打破或改變人類固有觀點」。雖則如此,此西島軼事的人物、語言、年份以及故事場景仍和臺灣非常貼近,「西島」十分直接地指涉於臺灣,即使劇中並未明確說出劇中人物在白色恐怖時期因何罪名受刑,劇中人物提供的線索也足以令觀眾領會此為政治受難者事件。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那麼,此戲是否改變了何種固有觀點?作為一種創傷記憶的呈現,觀眾得以看到受難者、以及受難者家屬的苦痛,卻無法針對此政治隱喻切出新的理解或觀點,即使超然如雲泥二鬼,亦是作為旁觀者對人間事發出唏噓之嘆。如此,即使將「西島軼事」的設定拿掉,亦不妨礙觀眾的理解。

此劇動人且新穎之處,是以三段故事、三位主要角色的「意識」帶出一段歷史傷痕書寫。中間三場分別為〈曲之一 金手鐲〉、〈曲之二 交會 在公園〉與〈曲之三 夜中銀光〉,第一場為岱玲自打金師傅處獲取一枚金手鐲,霞姐買下作為兒子的聘禮;自留下金手鐲後,時空扭曲,重複出現某個時刻,而後一陰魂渾身傷痕漫步而出,如此,藉由一則詭異的靈異事件開啟觀眾的疑問:男子是誰?第二場為筱今於公園樹下逢一女子若群,若群聲稱於此等待愛人多時,從穿著打扮、以及手上的《中央日報》可知,若群所在時空為1960年,筱今與若群分屬不同時空卻在此相遇,再次以詭異事件將時間序往前推回。第三場為受刑人江瑀遭受逼供,他原先打了一隻金手鐲準備結婚,卻被誣陷抓進牢中,只能在獄中思念愛人。

至此,故事的倒序手法使事情明朗化。這三段故事並不講求敘事的完整性,而是通過時空的扭曲、混亂帶出角色的苦痛意識,現世與幻異時空的交會是為「逢魔時刻」【1】,若群的苦等不得、江瑀受困獄中的絕望為凝滯的傷痕記憶,在此逢魔時刻被重現而出。劇中以「金承陽、銀受陰」來說明陰陽循環的交會,《金銀鐲》的銀鐲並非如金手鐲為實質物,而是以舞臺中間的圓形投影光環作為陰的隱喻,於此空間中,泯除了過去與現在、人與鬼的界線,如同白晝與黑夜之交會,陰與陽、生與死在同一個時空中映現。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金銀鐲》以一只金手鐲作為引物帶出時代的悲劇,在謎底揭曉後將情感漸次推至高峰,最終收在第三場馮文星的獨腳戲。圓形光環以內成為監牢,靠著畫外音呈現拷問的過程,舞台空間完全留給馮文星發揮,他利用肢體的蜷曲、翻滾來作為受刑者的身體苦痛,同時也是心境的外化;配合著楊智博的鼓、罄等樂器的節奏感,以一種想像、虛擬的頓挫加強緊繃的張力,在痛不欲生的詮釋上表現得相當出色。許淑慧與楊智博身兼樂師與雲泥二鬼,以雲泥二鬼之口唱曲以發之感慨,然而楊智博的唸白與許淑慧的唱唸仍有韻味方面的落差。主要角色的唱曲則用以表現人物的情感思緒,其文辭典雅,加以句與句之間接連緊密,因此對聽者而言,仍需要一些時間消化文辭的意涵。相較而言,樂曲〈牙一咬〉的語言較白話,輔以馮文星咬牙切齒的身體語言,使此曲更為貼合人物聲情。

整體而言,《金銀鐲》是瑕不掩瑜的,它以抒情呈現「軼事/意識」的手法告訴我們,戲不必說得太滿,留下一點留白空間,讓南管樂的文雅特質去鋪墊情緒,如此便能打動人心。


註解:

1、指晝夜交錯之時,容易遭逢魔物的時刻。

《金銀鐲》

演出|拾念劇集
時間|2022/4/2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