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莫圖斯前衛劇團的《中性》到臺灣演出,試圖在作品中談及當代一直以來都相當敏感且具爭議的「性別議題」。就今年幾部國際節目而言,如《龍之憂鬱》、《共同境地》,與本文《中性》,都相當符合今年臺北藝術節「藝術改變你的生活」的行銷概念。雖然,這三部作品本身欲討論的議題並不盡相同,如《龍之憂鬱》從一切的平淡無奇中探討「藝術」究竟為何?《共同境地》藉由國族的離散、重組談論「罪」與「標籤」等問題,《中性》比起以往單純談論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Lesbian)、雙性戀(Bisexual)議題,又更進一步談論更少人了解的跨性別(Transgender)。三戲的中心主旨都在於「改變」,希望藉由戲劇「翻轉」臺灣觀眾的觀劇視角,用更開放的眼光面對「改變」、面對「生活」、面對一直以來都存在這社會卻不被看見的群體們。
以性別議題為中心的《中性》,開場,在小小圓圓的投影幕上播放著一位女孩參加歌唱比賽的影片,約三至四分鐘,影片中的女孩唱著一首歌,從頭到尾不在音準上,令人摸不著頭緒。不過,繼續往下觀賞,會知道這其實是演員希薇亞‧卡德洛妮(Sylvia Calderoni)的童年,他/她還是一位女孩的時候。影片播放結束,希薇亞從舞臺側走出,開始碰觸舞臺上的所有物件、電腦、音控臺、燈光裝置等,藉著音樂、燈光、過去影像紀錄的交錯使用,希薇亞開始娓娓道來自己的生命故事,一位被後天男女、性徵之別給規範,卻難辨雌雄的「中性女子」的生命歷程。希薇亞不僅只是演員,更是這作品中的DJ與VJ,開場結束後她先是播放了一段Yeah Yeah Yeahs樂團的《Despair》,拿著噴霧對著自己的頭髮狂噴,對著舞臺上的鏡頭舞動著身體、說話,投影在那小小的圈圈裡頭,猶如她自己的異想世界。
一首首搖滾歌曲的運用,恰好掌握了整部作品中的「叛逆」的基調,反映她的內心,也反映了他/她找尋自己的快意、矛盾等複雜情緒。從Yeah Yeah Yeahs《Despair》、Vampire Weekend《Step》、Buddy Holly《Every Day》等歌曲,一直到Taking Heads的《Road to Nowhere》,最後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的《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面對這人生中社會的規範和成見,希薇亞挑選出這些歌曲,如同儀式般的,在這些歌曲的輪播中手舞足蹈,與觀眾述說著影像中,過去的自己的故事,並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於舞臺,似乎試圖要將那些天生如此,卻承受社會壓力與眼光的人們帶出絕望(Despair)並告訴那些人們,「我們就是天生如此,不必因為社會的眼光而讓自己承受壓力。」即便如此,事實上社會中被稱作為酷兒(Queer)【1】的LGBT【2】族群,仍必須艱辛且不畏艱辛地為自身的存在翻轉,為這族群的權益爭取著、乞盼著。
除了一首首的歌曲外,整部作品中令人為之一驚的是希薇亞的「身體」(Body)。或許,在這社會中,早已不缺乏單純以文字論述的方式對社會大眾解釋有多元性別的存在。在這部作品中,希薇亞藉由影像與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為多元發聲,但「身體」卻是這部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武器,特別是希薇亞所具有的「中性身體」——半長不短的髮型、明顯的肌肉線條、不明顯的胸部、難辨雄雌的五官等等。在舞臺上,她除了藉由外在條件,如更換較具男性氣質的衣物展現自我認同,她更褪去上衣,展示她那一對理論上是女性應該具有的胸部,但,她那對胸部即如她所言,在其他同年紀的同儕早已有對豐滿傲人的胸部時,她仍舊無法長成這社會所期待的那般,如所謂的正常女性一般。希薇亞站在鏡頭前揉捏、戲耍胸前那對發育不良的皮肉,明顯有了自覺:「或許自己就是這樣子了,原本就是如此了。」
坐在臺下的觀眾們,在那一剎似乎能感受到這直接地衝擊,難道我們一定要符合社會的眼光,所謂男人就應該有一對飽滿的陰囊、陰莖,女人就該有胸部、陰道嗎?在《中性》這部作品中,希薇亞展現自己的身體,她對著觀眾展示自己那對發育不良的胸,以及毛髮底下的陰戶,說道,「我發現我的身體裡一直有酒神。」在過去希臘化基督教的身體觀中,肉體被視作為酒神,是情欲、激情、非理性的;心靈被視為太陽神,是高度理性的。但,為何要被這麼二分呢?理性與感性本就應是並存的。那麼男女呢?就應該這麼樣被斷定嗎?不僅止於身體上的辯證,甚至是醫學上,雄雌賀爾蒙同存於人體的事實,都是《中性》這部作品在呼告「多元」、「差異」確實存在於這世界的強而有力的證據。
投影幕上不斷播放著不同花朵盛開的影像,將「萬物生而如此」的隱喻掌握的相當得宜,然而,人不也是如同花朵一般這樣長成、這樣茁壯的?這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不需要被定義的。影片中那女孩的父親最後問她,不覺得變回原本的樣子會舒服些嗎?歷經一番逃脫的女孩,最後說,「現在就是我原本的樣子。」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卻呼應了整部作品想要表達的,萬物生而如此,許多人或許只是在社會的成見中迷失了,為什麼我們不快樂?為什麼我們需要藉由藥物來獲得快樂?在《中性》這部作品中,無論是歌曲、影像、道具,又或是舞臺上不斷變換的燈光所製造的空間,與希薇亞中性的身體並置無不感到真實與無奈。若真要挑剔這部作品,我想大概是那綿長不斷的自白與論述令人昏昏欲睡吧。
或許,在臺灣的部分觀眾會認為性別議題已經過時了,但,這問題卻一直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曾離去、改變,如一直以來反對同志婚姻、多元成家的護家盟,又或是藉由金鐘獎會後訪問表示同性婚姻會帶來人類滅絕的著名演員李天柱,都是社會中對性別仍保有成見的例子。但,究竟誰有權力去阻止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愛」呢?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莫圖斯前衛劇團演出《中性》,將尖銳的議題再帶到臺灣劇場,與臺灣觀眾發生碰撞、思考,試圖打破「赤裸身體」即與「色情」、「惡」畫上等號的成見。然而,藝術能夠改變生活嗎?我想是必然可以的。但,很可惜,這樣的演出僅只有三場,影響始終有限。如果可以,我多麼希望看到這幾場演出的劇場觀眾、演員、編劇、導演等等,能夠因此正視「身體」的重要性,在赤裸裸的「身體」上,找到的不僅僅是噱頭,而是作為影響文化、政治等意涵上的重要「武器」,並持續影響臺灣劇場,從而影響觀眾、生活,乃至於社會、國家。
註釋
1、酷兒(Queer)一詞用來統稱社會上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諸如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等少數人。事實上,英文「Queer」原意為古怪、不尋常的意思,多帶有貶抑。不過,「酷兒」一詞在1980年代後開始被廣泛使用,也因為學者的研究、理論化,而有不同的意義翻轉。參考自維基百科「酷兒」一條(瀏覽網址:https://goo.gl/RRJmDf,瀏覽日期:2016/10/12)。
2、LGBT乃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等所構成的多元性別文化群體的代稱。參考自維基百科「LGBT」一條(瀏覽網址:https://goo.gl/x2mJDB,瀏覽日期:2016/10/12)。
《中性》
演出|義大利莫圖斯(Motus)前衛劇團
時間|2016/10/7 19:30
地點|台北市立中山堂光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