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人——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舞蹈創作平台
9月
13
2024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2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自2005年起,三十舞蹈沙龍、下一個編舞計畫、鈕扣計畫等不同規模的製作如時光更迭,可以看見以北部為中心的舞蹈創作平台生態,正各自藉由不同的養分來培育土壤,甚至不論強調個人研究之觀點,又抑或尋找和國際接軌之契機,這些土壤裡的有機質,都能隱隱透過策展之形式來發揮他們的影響以及後座力。

而舉賴翠霜舞創劇場的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舞蹈創作平台為例,四首獨舞在四處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隨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獨特風貌催化下,分別開闢出了四朵迥異而同質的花田。

承上所述,舞蹈平台的性質或許可粗分為藝術市集與在地催發兩種路徑,一者廣羅形式自由的獨立製作,企圖吸引具合作相性的策展人目光,為發展中的藝術家進行鋪路;一者則是在有條件的限制下,配合主辦方拓展特定內容,為該地域的現況進行演化。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的輪廓應屬於後者,然而後者的效益往往受限於預算、環境等因素以致於曝光率不高,著眼特定場域的主辦方要如何持續擴大其能量,活絡作物與舞蹈生態的連結,並讓風中飄揚的蒲公英也能有一處安沃的落腳地,使百花爭豔的大觀園中能眾裡尋他,一枝獨秀,著實為一大課題。

在此次參與平台演出的過程中,筆者似乎看見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當獨舞/流動/展示/出走,作為一個「完整」的策略

一般而言,舞蹈創作平台的演出,多半會以小品的邏輯來進行章節式的呈現,只不過主辦方卻更換另一項方式,即透過「我獨自在 ____ 跳舞」的命題方法,將四位演出者的作品核心套用進一種既有的獨舞形式,以此來找到第一種看舞的觀點;正因這樣清晰的主體輪廓與身體性,也才讓筆者在觀賞四部作品的當下,可以去除大量可能干擾作品的裝飾與雜質,極大限度地聚焦創作者所關注的議題。

其中蕭景馨 《我獨自在“千頭萬緒的念頭”中跳舞》,雖部分撮合了舞蹈劇場與行為藝術的展示,但他藉由不斷提起的文字「What do you want?」以及其幾近癲狂的肢體,一部分提點了自身在當今社會現象中所深陷的泥沼,一部分令筆者想起2018年碧娜.鮑許(Pina Bausch)《康乃馨》來台時,一名男舞者在花海當中所展示的芭蕾舞技;兩者間有一種異曲同工的本質,也就是對於觀眾內心慾望的叩問,就像將一顆石頭丟進深不見底的黑洞,雖寂靜無聲,卻但凡有一絲回響,都冷冽地嚇人且後勁無窮。

其次,當工作人員將蕭景馨身後的兩扇大門掀開後,室內的白盒子與戶外的自然景色迎來了視覺的流動與衝突。下一首作品《我獨自在共同體的想像中跳舞》的創作者陳群翰,化身引路人並召喚觀眾,沿著木頭地板到一處水泥地,最終在一叢龐大的樹蔭底下緩緩起舞。

很有趣的是,在這裡流動的不僅僅是觀眾與演出場域之空間,陳群翰本人身上的風格流動也格外鮮明。首先是他身上以金色為底的服飾,帶有一種東南亞的形象與氣質;而身體語彙的轉化,時而武術,時而芭蕾,正如他所強調之「共同體的想像」,不僅曖昧,更牽動了當代社會群眾對於自我認同的游移感。當他在長達十五分鐘的大量舞蹈下,其中過渡(又甚至說是偷渡)的文化符號,其實象徵了某種政治強權的偏好與遷徙,例如說為何是藉由太極導引來扣動中國舞文化的板機,東南亞肢體的符號又是否能呼應到政府當局之於新南向政策的轉移?

有別於單一文化的鑽研,或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化學反應,陳群翰以流動作為一種策略,挑戰了筆者在整部作品中不斷進行的符號拾檢與辨別,也挑戰了自己是否能在這抽象的「共同體」中,釐清自身與他者的模糊認同,並且抵達他所希望觸及的「想像」之彼岸。

郭研華《我獨自在#的#跳舞》則是一個以展示作為藝術的舞蹈作品;她在一個看似套房的空間當中,拉扯出十數件環環相扣的衣服作為警示線,其中她還跳芭蕾舞,以及脫下一件又一件預先穿在身上的時裝,彷彿要撕下自身所被評價的刻板印象,最後更惡趣味地播放〈少女的祈禱〉作為垃圾車配樂,將前面的服飾標籤給打包帶走。

「展示」此一手段,十分巧妙地穿梭在四位創作者的表演當中,而「出走」,即表演者從演出場域中離場,也是郭研華與陳群翰兩人作為下一部作品引線的方式;當《我獨自在 練愛腦 跳舞》開始前,陳璽尹提前開放觀眾欣賞其個人攝影的展示,並在筆者未能察覺的節奏下,她「走進」了這塊演出場域,並且開始進行舞蹈演出。陳璽尹揭露了一種小房間裡的小房間,自溺卻又想與觀眾共享的心理狀態;在她的作品當中,總結了前面三種作品共有的表演特色:獨舞、(情緒的)流動、展示以及出走,其透過一種微距的關係性來和觀眾交流,最終的成品同樣抽象未明,卻也同樣清晰有力。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若花兒不凋,舞蹈創作平台的未完待續

《獨自跳舞 Solo Dance》作為賴翠霜舞創劇場策劃舞蹈創作平台的起步,其輕巧卻五臟俱全的形式可說是相當完整。雖說獨舞的邀請創作,本身可以大幅降低執行上的技術需求,以及相應的預算支出,但因應場地限制,所進行的觀眾分流與投入的人力成本,是否能換來永生花,而非階段性任務的姿態,這一點筆者認為還需持續觀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創作平台作為一個舞蹈生態的趨勢,正以一種息壤的生命力在持續上漲。藉由某種策略作為同溫層的擴散、穿越光譜的經營以及團隊生存的不二法門來說,舞蹈創作平台的未來,似乎也端看主辦方的眼光與續航力;畢竟文化的投資並不是一門可視的生意,其不可視的效應往往要在許多年以後的將來,才得以化作漣漪,並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碰撞下,方能激起動搖根基的後浪與礁石。

筆者認為,對一個著眼「在地催發」的舞蹈創作平台而言,「我獨自在____跳舞」其實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命題,但「我」並不是一個人,故獨自跳舞,是否能就此深耕在寶藏巖這片土壤,其背後必然需要更多雙手的灌溉與滋養,才能將萌發的新芽種植成一株強壯的大樹;而團隊又是否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為這片土壤付出更多更長遠的時間與策劃,或許在下一次的計畫當中,我們就能真正看見此舞蹈創作平台所具有的可行性與潛力值。

《獨自跳舞 Solo Dance》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4/08/17 19: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