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人——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舞蹈創作平台
9月
13
2024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自2005年起,三十舞蹈沙龍、下一個編舞計畫、鈕扣計畫等不同規模的製作如時光更迭,可以看見以北部為中心的舞蹈創作平台生態,正各自藉由不同的養分來培育土壤,甚至不論強調個人研究之觀點,又抑或尋找和國際接軌之契機,這些土壤裡的有機質,都能隱隱透過策展之形式來發揮他們的影響以及後座力。

而舉賴翠霜舞創劇場的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舞蹈創作平台為例,四首獨舞在四處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隨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獨特風貌催化下,分別開闢出了四朵迥異而同質的花田。

承上所述,舞蹈平台的性質或許可粗分為藝術市集與在地催發兩種路徑,一者廣羅形式自由的獨立製作,企圖吸引具合作相性的策展人目光,為發展中的藝術家進行鋪路;一者則是在有條件的限制下,配合主辦方拓展特定內容,為該地域的現況進行演化。第一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的輪廓應屬於後者,然而後者的效益往往受限於預算、環境等因素以致於曝光率不高,著眼特定場域的主辦方要如何持續擴大其能量,活絡作物與舞蹈生態的連結,並讓風中飄揚的蒲公英也能有一處安沃的落腳地,使百花爭豔的大觀園中能眾裡尋他,一枝獨秀,著實為一大課題。

在此次參與平台演出的過程中,筆者似乎看見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當獨舞/流動/展示/出走,作為一個「完整」的策略

一般而言,舞蹈創作平台的演出,多半會以小品的邏輯來進行章節式的呈現,只不過主辦方卻更換另一項方式,即透過「我獨自在 ____ 跳舞」的命題方法,將四位演出者的作品核心套用進一種既有的獨舞形式,以此來找到第一種看舞的觀點;正因這樣清晰的主體輪廓與身體性,也才讓筆者在觀賞四部作品的當下,可以去除大量可能干擾作品的裝飾與雜質,極大限度地聚焦創作者所關注的議題。

其中蕭景馨 《我獨自在“千頭萬緒的念頭”中跳舞》,雖部分撮合了舞蹈劇場與行為藝術的展示,但他藉由不斷提起的文字「What do you want?」以及其幾近癲狂的肢體,一部分提點了自身在當今社會現象中所深陷的泥沼,一部分令筆者想起2018年碧娜.鮑許(Pina Bausch)《康乃馨》來台時,一名男舞者在花海當中所展示的芭蕾舞技;兩者間有一種異曲同工的本質,也就是對於觀眾內心慾望的叩問,就像將一顆石頭丟進深不見底的黑洞,雖寂靜無聲,卻但凡有一絲回響,都冷冽地嚇人且後勁無窮。

其次,當工作人員將蕭景馨身後的兩扇大門掀開後,室內的白盒子與戶外的自然景色迎來了視覺的流動與衝突。下一首作品《我獨自在共同體的想像中跳舞》的創作者陳群翰,化身引路人並召喚觀眾,沿著木頭地板到一處水泥地,最終在一叢龐大的樹蔭底下緩緩起舞。

很有趣的是,在這裡流動的不僅僅是觀眾與演出場域之空間,陳群翰本人身上的風格流動也格外鮮明。首先是他身上以金色為底的服飾,帶有一種東南亞的形象與氣質;而身體語彙的轉化,時而武術,時而芭蕾,正如他所強調之「共同體的想像」,不僅曖昧,更牽動了當代社會群眾對於自我認同的游移感。當他在長達十五分鐘的大量舞蹈下,其中過渡(又甚至說是偷渡)的文化符號,其實象徵了某種政治強權的偏好與遷徙,例如說為何是藉由太極導引來扣動中國舞文化的板機,東南亞肢體的符號又是否能呼應到政府當局之於新南向政策的轉移?

有別於單一文化的鑽研,或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化學反應,陳群翰以流動作為一種策略,挑戰了筆者在整部作品中不斷進行的符號拾檢與辨別,也挑戰了自己是否能在這抽象的「共同體」中,釐清自身與他者的模糊認同,並且抵達他所希望觸及的「想像」之彼岸。

郭研華《我獨自在#的#跳舞》則是一個以展示作為藝術的舞蹈作品;她在一個看似套房的空間當中,拉扯出十數件環環相扣的衣服作為警示線,其中她還跳芭蕾舞,以及脫下一件又一件預先穿在身上的時裝,彷彿要撕下自身所被評價的刻板印象,最後更惡趣味地播放〈少女的祈禱〉作為垃圾車配樂,將前面的服飾標籤給打包帶走。

「展示」此一手段,十分巧妙地穿梭在四位創作者的表演當中,而「出走」,即表演者從演出場域中離場,也是郭研華與陳群翰兩人作為下一部作品引線的方式;當《我獨自在 練愛腦 跳舞》開始前,陳璽尹提前開放觀眾欣賞其個人攝影的展示,並在筆者未能察覺的節奏下,她「走進」了這塊演出場域,並且開始進行舞蹈演出。陳璽尹揭露了一種小房間裡的小房間,自溺卻又想與觀眾共享的心理狀態;在她的作品當中,總結了前面三種作品共有的表演特色:獨舞、(情緒的)流動、展示以及出走,其透過一種微距的關係性來和觀眾交流,最終的成品同樣抽象未明,卻也同樣清晰有力。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若花兒不凋,舞蹈創作平台的未完待續

《獨自跳舞 Solo Dance》作為賴翠霜舞創劇場策劃舞蹈創作平台的起步,其輕巧卻五臟俱全的形式可說是相當完整。雖說獨舞的邀請創作,本身可以大幅降低執行上的技術需求,以及相應的預算支出,但因應場地限制,所進行的觀眾分流與投入的人力成本,是否能換來永生花,而非階段性任務的姿態,這一點筆者認為還需持續觀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創作平台作為一個舞蹈生態的趨勢,正以一種息壤的生命力在持續上漲。藉由某種策略作為同溫層的擴散、穿越光譜的經營以及團隊生存的不二法門來說,舞蹈創作平台的未來,似乎也端看主辦方的眼光與續航力;畢竟文化的投資並不是一門可視的生意,其不可視的效應往往要在許多年以後的將來,才得以化作漣漪,並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碰撞下,方能激起動搖根基的後浪與礁石。

筆者認為,對一個著眼「在地催發」的舞蹈創作平台而言,「我獨自在____跳舞」其實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命題,但「我」並不是一個人,故獨自跳舞,是否能就此深耕在寶藏巖這片土壤,其背後必然需要更多雙手的灌溉與滋養,才能將萌發的新芽種植成一株強壯的大樹;而團隊又是否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為這片土壤付出更多更長遠的時間與策劃,或許在下一次的計畫當中,我們就能真正看見此舞蹈創作平台所具有的可行性與潛力值。

《獨自跳舞 Solo Dance》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4/08/17 19: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