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誠的信仰表述《來自天堂II 愛的聖餐》
11月
12
2011
愛的聖餐(谷慕特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4次瀏覽
鄒之牧

谷慕特.法拉(漢名:魏光慶)這齣創團十週年的作品,大膽地以天主教台北的地標:聖家堂,作為全省巡演中唯一不在一般演藝廳演出的場地。我想台北的觀眾是幸運的,這齣結果大幅跟耶穌的行誼有關的作品,與教堂自然相得益彰;估不論聖經背景,這齣十週年的作品,究竟說了些什麼?

一開始在完全肅靜下,一群赤足、穿原民圖飾滾邊簡化又稍微現代了的(半袖端有紗、下著緊身褲) ,黑色服飾的三名舞者,靜默地自觀眾席左方走上舞台。舞台即是祭壇/講台,觀眾席乃平日會眾的座席,而「舞台」,這兒是需微微仰望的,整個建築,是以視覺上的大樑自四面八方包覆而來,集中於此祭壇及眾人靜坐的黑暗之中,各世代聖徒的彩繪玻璃,則靜靜於觀眾的兩側透著光;這便是教堂的場景。舞在完全靜穆無預警中展開,三男子自祭壇後屏幕出來,仍是無聲,再幾,更多人出來,稍微動作,有現代的成分、小跑步…。這原意是要製造《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那樣的波瀾壯闊的!但真正音樂出來時,一開始,完全殘破的揚聲器,卻讓澎湃的聖樂大合唱遙遠,有限的燈光,十名年輕舞者奮力在堅硬的大理石地面上跳躍、伸展….,這麼有限的資源下,是否能迎向、承受住那強大的音樂呢?隨著舞者的冷靜,及魏光慶簡潔、大氣的編寫,答案竟是肯定的!我們看到舞者善用祭壇的階梯,如同2007年《來自天堂》第一部時與黃怡芳善用中山堂光復廳兩側古色古香樓梯的視覺造景,如此的歷史與偉大的主題,圖像式的建立自不可免,我們看到魏身著紅袍外加斜披藍衫、留髮(他光頭了很久!)蓄鬚出現在我們眼前。但此時,他(祂)的身份,還是不清楚的。舞停在眾人回首一瞥中,燈暗。

而後,是一段著原住民傳統歌舞服飾的女舞者獨舞向一曲「哈利路亞」的西洋聖樂。音樂同樣強大,但魏在這兒選擇了獨舞的方式,讓舞的感情更加個人、真摯!大量的芭蕾語彙,在原民的服飾與「哈利路亞」的西洋樂音中,顯得衝突又如此地有趣,但正所以特殊!接下來,一群祈願的婦人,擁著一名紅色傳統服飾的女子,舞段靜謐,有洗滌的效果,透著尋道的堅毅。

接下來,便是一段非常忠於聖經的故事重現了!我為這樣「舞劇」的轉變有些吃驚,但也不免聚精會神看著魏光慶以藝術手法呈現著這個龐大的故事。他巧妙地用了一大張布,自身後披戴上來,於是這隨風、舞者兩側拉開的巨幅白幔,又象徵起了耶穌的犧牲與莊嚴;又隨著聖樂的情緒,將「悲憫」與,因後續的編寫,「普世」的意涵,投射出來。這段的編寫非常豐富,高大的魏或將男舞者自他身後翻轉到眼前,女舞者或一個個奔向他、求告、攀附在他身上,而他,則屢屢精疲力竭,在倒下之際,為眾人迅速以白布承接,呈現著一個己身也是肉身、脆弱而為民所愛的神子的角色。

下半場的「受難」,魏選擇了鉅細靡遺的描述:兵丁的羞辱、十字架的苦路,以及婦女的哀泣…。而後釘上十字架的高潮,反一筆帶過。聖經故事的再現,本無定案,端在詮釋。爾後解下十架、婦女的裹屍…,又是另一番細節呈現!以手電筒探入墓穴表現尋訪基督的遺體的設計倒是個有趣的點子,讓變得中東風的畫面與我們一時似又有了關連!

魏最後著羽冠、高領、銀色滾邊的紅色氅子自席間登台,象徵著升天為王!然迅一身王袍褪盡,回復親切的形象。這兒呈現的萬民祥和歡欣場面,善於女紅的魏光慶設計了幾個鑲有白色羽毛的彎曲竹枝,簡潔地將夾道歡迎的場面架構了起來,且帶著和平鴿般的訊息!

魏光慶的舞,向來有著飽滿的張力與極高的精神性。不論早期與李名正在千禧年實驗舞展《孿生》中「橫隔膜」一舞流露出的當時舞壇少見的自然野性與軀體質量感,或是2008年舞蹈煉金篇《自畫(話)像》裡影像和自述中透出的沈思與痛,或2006,2007兩年連續在中山堂展現的群舞與和國外合作的意氣風發,魏光慶的舞都呈現著一股節制下的氣勢。這次創團十週年,魏選擇以他最愛的信仰作為最直接的表述。末了群體的大結局,有些長、有些不知所終,有些為了因應音樂而作,但,這是他的選擇,至少,仍是他的赤誠。

《來自天堂II 愛的聖餐》

演出|谷慕特舞蹈劇場
時間|2011/11/9 19:30
地點|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