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濫製造的真實《山貌》
3月
14
2023
山貌( 國家兩廳院提供/©Andrea Avezzù)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真實(truth)和事實(fact)並不等同,或許可以說,相信什麼將會決定你所認定的真實。

身處在事實觸不可及,真實各自表述的世道,位處訊息傳播鏈底端的接收者幾乎只能被動地咀嚼媒體和社群網路精心製作的資訊,而少數能夠查核的事實卻又顯得如此可笑——口袋的手機餘熱不會殺精【1】、拜登在波蘭下飛機時沒有慘摔【2】。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有著不小的野心,冀望以戲劇讓閱聽人反思當今這真實亦撲朔迷離的世界,然而,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山貌( 國家兩廳院提供/©Andrea Avezzù)

節目介紹在三言兩語間已道盡一切,《山貌》是個以George Mallory攻頂聖母峰之謎、Orson Welles那則火星人侵入地球,放送後引起恐慌和爭議的廣播《世界大戰》(1938)為底,並雜揉著普丁數位面具,災難片素材,並佐以微縮模型和實時影像的拼貼「大作」。七十分鐘內,如雜燴般的元素既冗長又沉悶,就算在開頭有著「探問真實是什麼?不如問真實不是什麼」的壯志,但最終還是落入泛泛之談的窠臼。老生常談地重在既定想像中真實應具有的純淨性質,並懶散地利用八十多年以前的廣播劇、半假半真的書信質疑傳播媒介之不可信任。素材方面的選擇著實省去創作者自己思考的苦功,透過過往登山隊留存的歷史影像和災難片快剪;實時影像和微縮道具,以及登山家遺體的擺拍和之後只聚焦其身上物件的再製亦直接地向觀眾挑明地演示製造「真實」的過程。

無法否認的是,現今傳播媒體的概貌猶如參差不齊的資訊所構成的數位迷宮,四處潛伏著意識形態各異的米諾陶,伺機而動將閱聽人吞噬。然而,儘管因俄羅斯向烏克蘭宣戰的事實使《山貌》看似帶著先知的洞見,但將本劇定位在遁入省思假新聞與媒體識讀,甚至是探究真實為何物之大哉問的途徑,是否過於輕率地接受劇團所拋出的意圖,而非對劇作本身進行檢視?相較於其欲傳達的批判立場和反思,《山貌》呈現更多的是連串的媚俗(Kitsch)。無論是托演員之口,以普丁的面容說出那因玩弄信任而產生性快感的插曲,還是虛構的登山家妻子Ruth Mallory之信刻意穿插的柏拉圖之洞和假如樹木倒下如何被感知的寓言,或是羽球何有可能經由社群或群眾的共識而被看作棒球安排皆可直接察覺創作團隊的取巧。他們喧嘩地向觀眾述說眼前所見的「真實」之不可盡信,以淺白的手法不厭其煩地重申這一點,仿似台下皆是對任何訊息毫不猶豫立即接受、鮮少需要思考何謂真實的純真觀眾,透過本劇終能領會那由山頂四處望過去的真實景象並無定貌,進而忽略最後揭露的假山的質地是如此粗糙。

註釋

1、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部分錯誤】網傳媒體報導「醫師示警男性精蟲2050年恐歸零!曝5大殺精壞習慣」、「精子數歸零,5原因釀禍,手機別放口袋」?〉。

2、,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影片「拜登降落在波蘭下機又慘摔」?〉。

《山貌(The Mountain)》

演出|塞拉諾先生劇團(Agrupación Señor Serrano)
時間|2023/03/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
金枝演社以尖銳的隱喻,捕捉了資本與科技時代的荒謬,放大科技時代下演算法、角色濾鏡、個體模板化與慾望無階級的議題,點明所謂天堂不過是亮度拉滿的地獄。
6月
10
2025
這些演員不是知性上的哈姆雷特,他們或許無法用理性的語言去剖析世界,卻用身體與情緒直接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悲劇,不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是因為從未被允許知道、說話與存在。
6月
05
2025
透過觀眾的直接參與、表演主題的靈活轉換、遞進式的橋段鋪陳以及戲曲元素的跨界嵌入,《新客報到2.0》打破了語言隔閡,也突破了傳統劇場中表演與觀者之間的單向性。
6月
04
2025
卓家安透過單人讀劇的形式,喚起一段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協商旅程。作品以一把在舞台上「不在場的在場」的獵刀為核心意象,編織出當代原住民在都市與部落文化間穿梭的複雜經驗。
6月
02
2025
《暗戀桃花源》除了反應當時劇場環境,也是大時代下的縮影,屬於台灣早期時代的深刻記憶。新世代觀眾在已知/未知劇情(如00後出生的我),或者不清楚歷史的原型背景下卻仍能被感動,在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觀眾如何與前人、歷史連結,甚至情感共鳴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