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濫製造的真實《山貌》
3月
14
2023
山貌( 國家兩廳院提供/©Andrea Avezzù)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真實(truth)和事實(fact)並不等同,或許可以說,相信什麼將會決定你所認定的真實。

身處在事實觸不可及,真實各自表述的世道,位處訊息傳播鏈底端的接收者幾乎只能被動地咀嚼媒體和社群網路精心製作的資訊,而少數能夠查核的事實卻又顯得如此可笑——口袋的手機餘熱不會殺精【1】、拜登在波蘭下飛機時沒有慘摔【2】。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有著不小的野心,冀望以戲劇讓閱聽人反思當今這真實亦撲朔迷離的世界,然而,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山貌( 國家兩廳院提供/©Andrea Avezzù)

節目介紹在三言兩語間已道盡一切,《山貌》是個以George Mallory攻頂聖母峰之謎、Orson Welles那則火星人侵入地球,放送後引起恐慌和爭議的廣播《世界大戰》(1938)為底,並雜揉著普丁數位面具,災難片素材,並佐以微縮模型和實時影像的拼貼「大作」。七十分鐘內,如雜燴般的元素既冗長又沉悶,就算在開頭有著「探問真實是什麼?不如問真實不是什麼」的壯志,但最終還是落入泛泛之談的窠臼。老生常談地重在既定想像中真實應具有的純淨性質,並懶散地利用八十多年以前的廣播劇、半假半真的書信質疑傳播媒介之不可信任。素材方面的選擇著實省去創作者自己思考的苦功,透過過往登山隊留存的歷史影像和災難片快剪;實時影像和微縮道具,以及登山家遺體的擺拍和之後只聚焦其身上物件的再製亦直接地向觀眾挑明地演示製造「真實」的過程。

無法否認的是,現今傳播媒體的概貌猶如參差不齊的資訊所構成的數位迷宮,四處潛伏著意識形態各異的米諾陶,伺機而動將閱聽人吞噬。然而,儘管因俄羅斯向烏克蘭宣戰的事實使《山貌》看似帶著先知的洞見,但將本劇定位在遁入省思假新聞與媒體識讀,甚至是探究真實為何物之大哉問的途徑,是否過於輕率地接受劇團所拋出的意圖,而非對劇作本身進行檢視?相較於其欲傳達的批判立場和反思,《山貌》呈現更多的是連串的媚俗(Kitsch)。無論是托演員之口,以普丁的面容說出那因玩弄信任而產生性快感的插曲,還是虛構的登山家妻子Ruth Mallory之信刻意穿插的柏拉圖之洞和假如樹木倒下如何被感知的寓言,或是羽球何有可能經由社群或群眾的共識而被看作棒球安排皆可直接察覺創作團隊的取巧。他們喧嘩地向觀眾述說眼前所見的「真實」之不可盡信,以淺白的手法不厭其煩地重申這一點,仿似台下皆是對任何訊息毫不猶豫立即接受、鮮少需要思考何謂真實的純真觀眾,透過本劇終能領會那由山頂四處望過去的真實景象並無定貌,進而忽略最後揭露的假山的質地是如此粗糙。

註釋

1、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部分錯誤】網傳媒體報導「醫師示警男性精蟲2050年恐歸零!曝5大殺精壞習慣」、「精子數歸零,5原因釀禍,手機別放口袋」?〉。

2、,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影片「拜登降落在波蘭下機又慘摔」?〉。

《山貌(The Mountain)》

演出|塞拉諾先生劇團(Agrupación Señor Serrano)
時間|2023/03/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