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走進圓劇團在木柵忠順廟搭設的臨時帳棚,從木柵忠順廟前增建的遮雨棚直直延伸,與正前方的傳統民戲戲台連接在一起,結構上彷若一體成型,彷彿它原本就是這座百年歷史廟宇的一部份。而帳棚內鋪設的舞蹈地墊、燈具、truss,則是這個建築場域裡最「劇場」的一部分,古今兩個表演場域彼此串聯,提醒參與者自身並不處於一個尋常的廟宇空間。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屬於日常生活的信仰空間與只為藝術一夕存在的表演場域,彷彿在呼應著這個場所的特性,《手路》之中錯縱交錯著或虛或實、古今不同的各種場景,讓這個當代馬戲創作得以觸碰庶民社會記憶的幽微處。由林文尹飾演的廟會主持人蔡志明在開場前先招呼群眾與特技演員互動,帶領群眾進入表演場域,為作品拉開序幕,接著另一位主持人,於戲外實際執業活動主持的陳佳盈加入,兩人如實還原腥羶不拒、能量高張的外場活動現場。
不同於前者的親近與熟稔,《手路》的另一個場景,則是以民俗高蹺為基底,揉合不同藝陣語彙、道具媒材,內觀陣頭肢體出發從而探索當代馬戲的舞蹈表演,與觀眾之間有著正規劇場般嚴肅的疏離空間。演出的場景便在兩者之間反覆地拋接,成為編織出《手路》獨特面貌的兩條主旋律。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日常物件與藝陣的肢體語彙
只是兩者之間的交替與接力,卻不免在作品流動的過程中留下許多不甚自然而略顯突兀的落差與斷點。這個現象在《手路》中有較多舞蹈表現的林乘寬身上最為明顯,在上一幕他還在與主持人插科打諢,相約稍晚要帶來更現代的歌曲,主持人獻唱兩首歌過後他倏地自舞台裝置現身,開始的卻是精湛而充滿張力的舞蹈表演。類似的情境落差在《手路》之中出現的次數不少,讓整體的結構多少有些令人感到破碎而不甚流暢,是《手路》一個瑕不掩瑜的未竟之處。
而《手路》最亮眼的,無疑是道具和尋常物件與特技設計、舞蹈編排之間的結合與轉化。民眾熟悉的紅白塑膠袋串接成旗,塑膠椅凳堆疊上身如神尪甲冑,或是塑膠布舞動如京劇水旗,這些質感廉價、輕薄的日常用品,在色調偏冷的燈光和色彩飽和刺眼的服裝設計之間,閃爍著科幻詭譎的末世光彩。結合表演者們充滿藝陣符號的肢體動作,更添幾分聖俗混雜的荒誕與詼諧。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比起情境和表演,更多時候我感覺在《手路》裡和觀眾說話的是這些物件本身,這些材質難以久存、往往輕易被捨棄的物品,在這個時尚風潮快速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時代,向健忘的群眾最後一次滿懷不捨的追問。
民俗現場觀演關係的再現,與當代特技肢體表演的探索,《手路》延伸了林正宗與圓劇團建構台式馬戲的創作脈絡:從廟埕、酬神、藝陣甚至是生命禮俗中撿拾民俗藝術的蛛絲馬跡,提煉而內化成獨樹一格的表演語彙與舞台意象。或許對於這麼一個對傳統民俗益發陌生的時代而言,這樣的創作精神是懷舊的、令人不捨的,但最終《手路》與圓劇團面向的始終是舞台上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演出告終,帳篷與舞台、場域和場景都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陪伴土地百年靜謐的場所,但劇場稍縱即逝的靈光已著實留在觀眾視野裡頭,這便是台式馬戲的浪漫冒險。
《手路》
演出|圓劇團、傑若・湯瑪士劇團(Compagnie Jérôme Thomas)
時間|2022/03/26 19:30
地點|木柵忠順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