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場景、與場所的對話——《手路》
3月
30
2022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60次瀏覽

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走進圓劇團在木柵忠順廟搭設的臨時帳棚,從木柵忠順廟前增建的遮雨棚直直延伸,與正前方的傳統民戲戲台連接在一起,結構上彷若一體成型,彷彿它原本就是這座百年歷史廟宇的一部份。而帳棚內鋪設的舞蹈地墊、燈具、truss,則是這個建築場域裡最「劇場」的一部分,古今兩個表演場域彼此串聯,提醒參與者自身並不處於一個尋常的廟宇空間。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屬於日常生活的信仰空間與只為藝術一夕存在的表演場域,彷彿在呼應著這個場所的特性,《手路》之中錯縱交錯著或虛或實、古今不同的各種場景,讓這個當代馬戲創作得以觸碰庶民社會記憶的幽微處。由林文尹飾演的廟會主持人蔡志明在開場前先招呼群眾與特技演員互動,帶領群眾進入表演場域,為作品拉開序幕,接著另一位主持人,於戲外實際執業活動主持的陳佳盈加入,兩人如實還原腥羶不拒、能量高張的外場活動現場。

不同於前者的親近與熟稔,《手路》的另一個場景,則是以民俗高蹺為基底,揉合不同藝陣語彙、道具媒材,內觀陣頭肢體出發從而探索當代馬戲的舞蹈表演,與觀眾之間有著正規劇場般嚴肅的疏離空間。演出的場景便在兩者之間反覆地拋接,成為編織出《手路》獨特面貌的兩條主旋律。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日常物件與藝陣的肢體語彙

只是兩者之間的交替與接力,卻不免在作品流動的過程中留下許多不甚自然而略顯突兀的落差與斷點。這個現象在《手路》中有較多舞蹈表現的林乘寬身上最為明顯,在上一幕他還在與主持人插科打諢,相約稍晚要帶來更現代的歌曲,主持人獻唱兩首歌過後他倏地自舞台裝置現身,開始的卻是精湛而充滿張力的舞蹈表演。類似的情境落差在《手路》之中出現的次數不少,讓整體的結構多少有些令人感到破碎而不甚流暢,是《手路》一個瑕不掩瑜的未竟之處。

而《手路》最亮眼的,無疑是道具和尋常物件與特技設計、舞蹈編排之間的結合與轉化。民眾熟悉的紅白塑膠袋串接成旗,塑膠椅凳堆疊上身如神尪甲冑,或是塑膠布舞動如京劇水旗,這些質感廉價、輕薄的日常用品,在色調偏冷的燈光和色彩飽和刺眼的服裝設計之間,閃爍著科幻詭譎的末世光彩。結合表演者們充滿藝陣符號的肢體動作,更添幾分聖俗混雜的荒誕與詼諧。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比起情境和表演,更多時候我感覺在《手路》裡和觀眾說話的是這些物件本身,這些材質難以久存、往往輕易被捨棄的物品,在這個時尚風潮快速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時代,向健忘的群眾最後一次滿懷不捨的追問。

民俗現場觀演關係的再現,與當代特技肢體表演的探索,《手路》延伸了林正宗與圓劇團建構台式馬戲的創作脈絡:從廟埕、酬神、藝陣甚至是生命禮俗中撿拾民俗藝術的蛛絲馬跡,提煉而內化成獨樹一格的表演語彙與舞台意象。或許對於這麼一個對傳統民俗益發陌生的時代而言,這樣的創作精神是懷舊的、令人不捨的,但最終《手路》與圓劇團面向的始終是舞台上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演出告終,帳篷與舞台、場域和場景都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陪伴土地百年靜謐的場所,但劇場稍縱即逝的靈光已著實留在觀眾視野裡頭,這便是台式馬戲的浪漫冒險。

《手路》

演出|圓劇團、傑若・湯瑪士劇團(Compagnie Jérôme Thomas)
時間|2022/03/26 19:30
地點|木柵忠順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既是見證者也是放送者,鏡頭前空無一人,但他又是臺上之人——於此,他既分享著目睹四散高蹺的落寞,同時他也正被臺下觀眾閱讀出一陣悵然。(李橋河)
4月
11
2022
當傳統技藝「腳步手路」的獨特性,脫離既有的文化脈絡,歷經當代轉化,而被逐漸稀釋之後,「台味」的餘味還能持續多久⋯⋯(陳正熙)
4月
09
2022
《手路》透過一條穿越民俗的視界,在習以為常的喧鬧裡,更多時候,在蔡志明、阿寬、四少年身上,民俗反照成為無人可理解的寂寞。「個人」身體、生活(表演)是他們的全部,卻與現場觀眾愈見疏離。(紀慧玲)
4月
06
2022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