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入尾韻的台味?——評《手路》
4月
09
2022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6次瀏覽

陳正熙(駐站評論人)


《手路》是目前頗受關注的圓劇場最新作品,延續劇團在當代馬戲的思考脈絡下,引用本土傳統技藝,建構「台味馬戲」的創作方向。演出中,有本土與傳統文化元素的挪借與整合:廟埕與戲台空間、高蹺陣頭、牛犁歌謠,也有當代形式與創作概念的串接:手路先生網路直播、特技身體與動作的轉化,和常民生活選樣:紅白塑膠袋、塑膠椅凳、志明與春嬌的歌曲和插科打諢、前台擺設的小吃飲料,整體觀之,既有廟會遊藝趣味,更像是鄰里聯誼晚會活動——如果現場出現穿著制式背心、拱手致意的候選人,似乎也不會顯得怪異。

原本搭配演出的兩項演前活動:從木柵運動公園(原恆光國小預定地)到演出場地(忠順廟)的遊行,當天因為天候不佳而取消,改在忠順廟門和演出舞台之間的空地舉行,觀眾環繞而坐,由導演帶領的遊行繞行數週之後,帶領觀眾進入舞台區域,重新落座;「關於除了動物園以外的木柵」街區導覽活動,則由在地文史工作者帶領參加民眾走訪木柵街頭:公民會館、汐岸職人新創聚落、忠順廟等,了解在地文史與當代文化風貌,與演出本身無直接關聯,比較像是行銷宣傳,當天參與人數寥寥,到了導覽終點的忠順廟,看到演出前的準備情形,但沒有相關引介,將導覽與演出加以串連,有點可惜。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新創馬戲的魔幻氛圍

整體而論,《手路》是新創馬戲的水準之作,表演物件本身就有其獨特性(高蹺、塑膠袋與塑膠椅凳、輪胎、腳踏車、草堆、竹板),表演者與物件的關係,也頗有創意(單腳高蹺、塑膠椅組成的華蓋、塑膠布大旗),不同表演空間(廟埕、帳篷、戲台)的轉換,不同展演型態(雜技、陣頭、歌舞、戲劇)的串連,也很流暢,特別是全場最具魔幻色彩的元素:自由混搭中西樂器、曲風的現場音樂,創造出時而神秘儼然、時而即興活潑的環境氛圍,切合《手路》創作源頭—本土民間信仰—的特色與內涵,印證劇團對「台味馬戲」的探索。另一方面,主持人手路先生和歌手春嬌小姐的串場表演,雖有結構上的作用,也能呼應作品整體風格,但與作品主軸的關聯,於我而言,仍有待斟酌,因為葷黃語言而生的尷尬,或也能反映出所謂「台味」的歧義,和對之的不同評價。

《手路》創作者對創作素材、空間、形式的思考,有其明確的邏輯,其實也呼應了本地藝術界面向「本土」、「在地」的整體趨向,將傳統陣頭與歌謠放在架設在廟埕的當代帳篷劇場裡,雖不免讓我有「去脈絡化」的疑慮,但仍是趣味盎然的「景觀」,只是,如果要引用「粗俗」或「神聖」的概念,嘗試理解這樣的演出,看似合理,但「當下」所追求的目標:表演者與觀看者間,直接而無窒礙的交流,卻似乎又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地成立。


手路(圓劇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餘味能否無窮?

演出場地所在的木柵忠順廟,雖然隱身在巷弄之間,但有百年歷史,是地方信仰中心,每年遶境活動,亦是地方社區大事,但與演出內涵似無關聯,對當天欣賞演出的觀眾而言,空間本身的歷史與文化特色,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演出過程之中,偶有上香祭拜的民眾進出,但和劇場觀眾仿佛身處在不同時空,互不干涉。進劇場觀賞演出的觀眾,終究不同於進香參拜、參加廟會或鄰里晚會的民眾,對於即將進入的場域和參與的事件,有著不同的期待與想像,從廟埕廣場到劇場舞台的轉化,對我而言,仍有扞格錯置之處。

或許,這正是「台味馬戲」引人之處:神明是否在場,似乎無關宏旨,傳統如何與當代介接對話,也無一定規範,無論生活型態如何改變,信眾、觀眾各安其位,也不是什麼問題,甚至,是否一定要標舉「台味」,可能也不再重要。

但,這可能也是「台味馬戲」未來要面對的挑戰:當傳統技藝「腳步手路」的獨特性,脫離既有的文化脈絡,歷經當代轉化,而被逐漸稀釋之後,「台味」的餘味還能持續多久,值得思考。

《手路》

演出|圓劇團、法國傑若・湯瑪士劇團(Compagnie Jérôme Thomas)
時間|2022/03/27
地點|木柵忠順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既是見證者也是放送者,鏡頭前空無一人,但他又是臺上之人——於此,他既分享著目睹四散高蹺的落寞,同時他也正被臺下觀眾閱讀出一陣悵然。(李橋河)
4月
11
2022
《手路》透過一條穿越民俗的視界,在習以為常的喧鬧裡,更多時候,在蔡志明、阿寬、四少年身上,民俗反照成為無人可理解的寂寞。「個人」身體、生活(表演)是他們的全部,卻與現場觀眾愈見疏離。(紀慧玲)
4月
06
2022
《手路》延伸了林正宗與圓劇團建構台式馬戲的創作脈絡:從廟埕、酬神、藝陣甚至是生命禮俗中撿拾民俗藝術的蛛絲馬跡,提煉而內化成獨樹一格的表演語彙與舞台意象。(蔡孟凱)
3月
30
2022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