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邏輯的顛覆可能《Second Body》
8月
29
2016
Second Body(安娜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4次瀏覽
陳代樾(專案評論人)

有一瞬間,身體透明能看穿黑暗,而光線卻如湖底的月光在身體內裏閃爍,宛若新生。

那一瞬間也是當影像爬上身體,讓身體狂舞後卻又嘎然而止的瞬間。好似外部的動態能量突然抑止凝收進入身體,而身體內裏卻是保溫瓶的反射材質,將能量體現為波光封鎖在身體內的真空中反射盪漾。因此那投影似乎不停留在表層皮膚,而是人體橫向解剖切片從下而上的深層掃描,卻並非紅外線那樣筆直的橫掃穿越,更像是聲納在身體一個一個的區段細細探測,顯現出沒有臟器卻肌束清晰的紋理。那是被稱作「液態金屬人」的一個效果,那一瞬間,我感覺影像讓second body誕生了,更加令人尋味的卻是:什麼時候投影如動態的身體彩繪般黏貼在皮膚表層,什麼時候卻能夠轉化並超脫身體的物質實存?

《Second Body》運用的影像技術主要是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那是一種因為能清晰定位物件的形狀與空間位置,而能將不規則物件化為投影介面的技術。常見的使用則是聲光效果兼具的建築外牆投影,能將具有樑柱門窗的建築牆面清楚區分出部分,並分別設計影像與之配合,甚至具有空間縱深的幾何平面都能在軟體中事先定位,其強項則是將3D動畫與投影介面的空間限制結合,雕塑般製造出轉化原本實體的幻覺。然而要將這樣的技術運用在人體的投影,卻還有一些挑戰需要克服。

首先人體乍看之下最接近由五個圓柱一個圓球組合成的桶狀結構,然而因為舞者不停移動,其身體動作可及的空間範圍(kinesphere)則是達文西著名的《維特魯威人》張開手腳形成外接圓形,在空間中則是圓球。球體作為投影介面除了空間深度還要運算曲度,必須在電腦中先模擬平面圖像順著曲度扭轉的樣態,扭轉過後投影機的平行光才能在球面上還原圖像應有的比例。再者《Second Body》投影在隨機舞蹈的舞者身上,並非能如機械手臂事先安排動態的時間排程,只能即時擷取、即時回應,難免陷入與時間差的拉鋸戰。「球面」、「動態」、「即時」這三個條件不僅讓光雕投影的運算難度大幅提高,也為投影內容的選擇設下限制。

因為人體畢竟不是球體,被模擬為球體的畫面最終還是要經過平面化遮罩(masking)的裁切,而根據舞者身形動態即時運算的遮罩通常會取得比實際稍寬一些,畢竟漏光總比缺光來得好,這個選擇也造就四台投影機對牆上清晰的舞者輪廓,如投影質地作為筆刷的身體描邊。理論上兩台投影機就能打滿物件,三台能相互支援彌補不足,四台就需要考慮影像交疊的部分。因為影像的曲度模擬並非精準只是近似,遮罩又比較寬鬆,加上即時運算的時間差,從不同攝影機打出的光源很可能相互干擾。也許因此投影影像必須抽象化,若太過具象,就容易看出不同投影機影像融接的瑕疵,有趣的是,如果說光雕攝影的強項在於具象幻覺的呈現能力,在《Second Body》的整體配置下卻不易發揮。這樣的情境中該用什麼樣的邏輯思考影像,才能製造出轉化身體實存的幻覺?

卻是在2015年《Re: Second Body》於表演36房的開放參觀讓我重新思考光雕投影的影像邏輯。還未經過曲度轉化、即時計算與遮罩裁切前的原始動畫為長方形的平面,令我驚訝的是,「液態金屬人」的原始動畫並非複雜絢麗的波紋,沒有擾動粒子的有機動態、缺乏臺北地圖的精密細緻,也並非燃燒火焰的能量強烈,只是一道道由下而上的白色橫紋,如心電圖那樣的樸質平板。雖平板,卻顯露出影像在一道道轉化的過程所留下的痕跡,製造出金屬質地與波光粼粼的複合效果,好似身體透明將光線攔住一般。相較之下,原本複雜絢麗3D的動畫經過曲度的轉換與不同角度的疊影,反倒失去了動畫原本製造立體幻覺的特質,因高複雜性而如皮膚黏貼在身體表面。

當然簡與繁、平面與立體不能截然二分,眾多效果也無法一概而論。「液態金屬人」卻顛覆既有的影像邏輯,提醒我們經過層層轉化的影像會揭示出什麼皆屬未知,然而是否「意外」能不只是一瞬的美麗,甚至根本的改變思維邏輯?那不只是對於科技能夠如何的宣稱,而是想像力的解放。也許與科技長久的磨合,最珍貴的就在這一瞬的意外。

《Second Body》

演出|安娜琪舞蹈劇場
時間|2016/08/12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影像科技,不只是身體主體、意志與科技(或說工具)之間的相互吸納、抗衡與搏鬥,而是寓言似地以身體主體論與身體建構論,或更進一步說,是人類的精神延伸與外物如何在生命的過程中交纏、加乘,相互誕生也相互毀滅。(樊香君)
8月
18
2016
投影影像上以街市地圖的視覺意象為主,對比舞者身體感的擴張與靈活,與謝杰樺的最初概念是相當貼近的。而當初謝杰樺從駕駛車輛發現身體知識藉由輔具所產生的生控體(cybernetic organism)想像,在這個表演中間接地由街景意象全身投影前後身體自由度不同表現而出。 (印卡)
8月
15
2016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