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樹仔生命旅程的劇場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以下簡稱《一欉樹仔》)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後」發生的事,故事從樹仔還不是樹仔的時候說起。樹枝上開了花,但還不能長出樹仔,需要等待風的到來、蜜蜂的幫忙。異株授粉才能結出果實、長出樹仔,但落地卻還不能發芽。水氣豐沛的南方,大葉子遮住了太陽,樹仔不能生長。日照充足卻乾燥缺水的地方,樹仔也不能發芽。樹仔在等待又等待中休眠。哎呀呀的掉落到地底,遇見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真菌。有許多好朋友的幫忙,樹仔終於發芽。在快樂白天與好眠黑夜中,感受時間的流轉動。一年、十年、二十年,樹仔越長越高。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樹仔有了許多小樹仔。一百年、三百年,樹仔長成了撞到月亮的樹。【1】五百年、八百年、一千年,樹仔成為護佑土地的巨樹。在日常的安然中,突然一陣閃電,樹仔在黑夜中倒下了!才發現,整座森林已經遍佈小樹仔、小小樹仔、小小小樹仔。倒下的樹幹,也是小小樹仔們最棒的溫床。《一欉樹仔》藉由一欉樹仔的旅行,體驗台灣杉林的生命循環,是適合四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劇場。
因為筆者觀看的場次是週五下午五點【2】,觀眾恰好只有成人。這齣大人也可以看的親子劇,瞬間變成只有大人看的親子劇。由於成年人特有的彆扭特性,所有團隊精心設計的問答與互動全面失效。面對笑而不答、眼神閃躲的成人觀眾,表演者即刻開始變通,把表演重心集中在感官經驗的傳遞上。因此,這場學齡前兒童劇成為如詩般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以感官經驗作為主要戲劇語彙,尤其是視覺和聽覺,台詞只是輔助性質或觀眾問答。其中最搶眼的,就是整座手作森林。舞臺上的林木不是平面的佈景或繪景,而是林立的圓柱體,形成一個有自然景深的森林空間。舞臺上高聳的杉木、有秘密樹洞的大樹、大小形狀各異的樹葉、覆蓋地面深深淺淺各種綠的植披與苔蘚等。台灣杉林的森林樣貌,由多種色系與質感的布料、毛線與不織布,立體縫製而成。這是一座表演者可以在樹林間漫遊、嬉戲的立體手作森林舞台。當筆者從真實的森林景深順著表演者的話語,從樹幹往上抬頭仰望時,一度看見了穿越劇場天花板上的大樹冠。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在聽覺上,除了人聲之外,還有電子音樂和小提琴。以聲響和電子音樂製成的各種自然環境音,像風聲、像鳥叫、像蟲鳴、像閃電、像樹葉跳舞的聲音。雖然聲音本身不完全像是自然音,但由於播放的時機與氛圍很準確。因此直覺上會聽懂正在發生的事情,又有些許懸念的空間。音樂有時會與情節拉開距離,創造出比視覺情節稍大的整體氛圍,讓森林變的更為迷幻。而破除音樂旋律性的小提琴,則是精靈般歡快跳躍的音符,調皮得讓人捕捉不到尾巴。電子音樂與小提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脈絡,卻能這麼融洽的共同創作森林樂音,也鬆動筆者對於音樂邊界的想像。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場
《一欉樹仔》展現的感官想像力,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感知,更具詩意性的是非物質層面的認知。從再也不會長高的熊掌印和高的像是會撞到月亮的樹,思考長大與高度的意義。從日與夜、休眠與千年、死亡與新生命,體會時間的當下與永續。從生命的誕生與共生、繁殖與永續,探尋生存的價值與同理心。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並不只是聯想而已,更有趣的是從凝練和破格中打破的自我框架。
《一欉樹仔》以樹仔到杉林再到樹仔,的自然生命故事為文本,以感官經驗為劇場語彙,創造出同理樹仔生命故事的想像力遊戲場。不只是透過感官刺激傳達文本,也不意圖把真實物、自然音搬入劇場,而是以擬似又破格的藝術創作,召喚觀眾的感官經驗。使用的戲劇語彙不只是感官刺激,而是感知與認知。觀眾能從感官中直接接收到戲劇情節,又能從自身的感官經驗中,召喚出更多的經驗、聯想與夢境。讓這場台灣杉林小故事,變成感官美學的遊戲場。從一欉樹仔看見感官、認知與生命的劇場想像力。
註釋
1、站在樹腳,常常看不到樹冠層,因此魯凱族人稱台灣杉為「撞到月亮的樹」。
2、團隊說明週五下午的場次,本來是為共學團預設的演出時間。
2023米倉劇場藝術節 不想睡遊戲社《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23/10/20 17:00
地點|米倉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