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仔漫遊杉林的想像力遊戲場《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11月
14
2023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86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樹仔生命旅程的劇場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以下簡稱《一欉樹仔》)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後」發生的事,故事從樹仔還不是樹仔的時候說起。樹枝上開了花,但還不能長出樹仔,需要等待風的到來、蜜蜂的幫忙。異株授粉才能結出果實、長出樹仔,但落地卻還不能發芽。水氣豐沛的南方,大葉子遮住了太陽,樹仔不能生長。日照充足卻乾燥缺水的地方,樹仔也不能發芽。樹仔在等待又等待中休眠。哎呀呀的掉落到地底,遇見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真菌。有許多好朋友的幫忙,樹仔終於發芽。在快樂白天與好眠黑夜中,感受時間的流轉動。一年、十年、二十年,樹仔越長越高。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樹仔有了許多小樹仔。一百年、三百年,樹仔長成了撞到月亮的樹。【1】五百年、八百年、一千年,樹仔成為護佑土地的巨樹。在日常的安然中,突然一陣閃電,樹仔在黑夜中倒下了!才發現,整座森林已經遍佈小樹仔、小小樹仔、小小小樹仔。倒下的樹幹,也是小小樹仔們最棒的溫床。《一欉樹仔》藉由一欉樹仔的旅行,體驗台灣杉林的生命循環,是適合四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劇場。

因為筆者觀看的場次是週五下午五點【2】,觀眾恰好只有成人。這齣大人也可以看的親子劇,瞬間變成只有大人看的親子劇。由於成年人特有的彆扭特性,所有團隊精心設計的問答與互動全面失效。面對笑而不答、眼神閃躲的成人觀眾,表演者即刻開始變通,把表演重心集中在感官經驗的傳遞上。因此,這場學齡前兒童劇成為如詩般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以感官經驗作為主要戲劇語彙,尤其是視覺和聽覺,台詞只是輔助性質或觀眾問答。其中最搶眼的,就是整座手作森林。舞臺上的林木不是平面的佈景或繪景,而是林立的圓柱體,形成一個有自然景深的森林空間。舞臺上高聳的杉木、有秘密樹洞的大樹、大小形狀各異的樹葉、覆蓋地面深深淺淺各種綠的植披與苔蘚等。台灣杉林的森林樣貌,由多種色系與質感的布料、毛線與不織布,立體縫製而成。這是一座表演者可以在樹林間漫遊、嬉戲的立體手作森林舞台。當筆者從真實的森林景深順著表演者的話語,從樹幹往上抬頭仰望時,一度看見了穿越劇場天花板上的大樹冠。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在聽覺上,除了人聲之外,還有電子音樂和小提琴。以聲響和電子音樂製成的各種自然環境音,像風聲、像鳥叫、像蟲鳴、像閃電、像樹葉跳舞的聲音。雖然聲音本身不完全像是自然音,但由於播放的時機與氛圍很準確。因此直覺上會聽懂正在發生的事情,又有些許懸念的空間。音樂有時會與情節拉開距離,創造出比視覺情節稍大的整體氛圍,讓森林變的更為迷幻。而破除音樂旋律性的小提琴,則是精靈般歡快跳躍的音符,調皮得讓人捕捉不到尾巴。電子音樂與小提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脈絡,卻能這麼融洽的共同創作森林樂音,也鬆動筆者對於音樂邊界的想像。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場

《一欉樹仔》展現的感官想像力,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感知,更具詩意性的是非物質層面的認知。從再也不會長高的熊掌印和高的像是會撞到月亮的樹,思考長大與高度的意義。從日與夜、休眠與千年、死亡與新生命,體會時間的當下與永續。從生命的誕生與共生、繁殖與永續,探尋生存的價值與同理心。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並不只是聯想而已,更有趣的是從凝練和破格中打破的自我框架。

《一欉樹仔》以樹仔到杉林再到樹仔,的自然生命故事為文本,以感官經驗為劇場語彙,創造出同理樹仔生命故事的想像力遊戲場。不只是透過感官刺激傳達文本,也不意圖把真實物、自然音搬入劇場,而是以擬似又破格的藝術創作,召喚觀眾的感官經驗。使用的戲劇語彙不只是感官刺激,而是感知與認知。觀眾能從感官中直接接收到戲劇情節,又能從自身的感官經驗中,召喚出更多的經驗、聯想與夢境。讓這場台灣杉林小故事,變成感官美學的遊戲場。從一欉樹仔看見感官、認知與生命的劇場想像力。

註釋

1、站在樹腳,常常看不到樹冠層,因此魯凱族人稱台灣杉為「撞到月亮的樹」。

2、團隊說明週五下午的場次,本來是為共學團預設的演出時間。

2023米倉劇場藝術節 不想睡遊戲社《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23/10/20 17:00
地點|米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