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仔漫遊杉林的想像力遊戲場《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11月
14
2023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7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樹仔生命旅程的劇場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以下簡稱《一欉樹仔》)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後」發生的事,故事從樹仔還不是樹仔的時候說起。樹枝上開了花,但還不能長出樹仔,需要等待風的到來、蜜蜂的幫忙。異株授粉才能結出果實、長出樹仔,但落地卻還不能發芽。水氣豐沛的南方,大葉子遮住了太陽,樹仔不能生長。日照充足卻乾燥缺水的地方,樹仔也不能發芽。樹仔在等待又等待中休眠。哎呀呀的掉落到地底,遇見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真菌。有許多好朋友的幫忙,樹仔終於發芽。在快樂白天與好眠黑夜中,感受時間的流轉動。一年、十年、二十年,樹仔越長越高。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樹仔有了許多小樹仔。一百年、三百年,樹仔長成了撞到月亮的樹。【1】五百年、八百年、一千年,樹仔成為護佑土地的巨樹。在日常的安然中,突然一陣閃電,樹仔在黑夜中倒下了!才發現,整座森林已經遍佈小樹仔、小小樹仔、小小小樹仔。倒下的樹幹,也是小小樹仔們最棒的溫床。《一欉樹仔》藉由一欉樹仔的旅行,體驗台灣杉林的生命循環,是適合四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劇場。

因為筆者觀看的場次是週五下午五點【2】,觀眾恰好只有成人。這齣大人也可以看的親子劇,瞬間變成只有大人看的親子劇。由於成年人特有的彆扭特性,所有團隊精心設計的問答與互動全面失效。面對笑而不答、眼神閃躲的成人觀眾,表演者即刻開始變通,把表演重心集中在感官經驗的傳遞上。因此,這場學齡前兒童劇成為如詩般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以感官經驗作為主要戲劇語彙,尤其是視覺和聽覺,台詞只是輔助性質或觀眾問答。其中最搶眼的,就是整座手作森林。舞臺上的林木不是平面的佈景或繪景,而是林立的圓柱體,形成一個有自然景深的森林空間。舞臺上高聳的杉木、有秘密樹洞的大樹、大小形狀各異的樹葉、覆蓋地面深深淺淺各種綠的植披與苔蘚等。台灣杉林的森林樣貌,由多種色系與質感的布料、毛線與不織布,立體縫製而成。這是一座表演者可以在樹林間漫遊、嬉戲的立體手作森林舞台。當筆者從真實的森林景深順著表演者的話語,從樹幹往上抬頭仰望時,一度看見了穿越劇場天花板上的大樹冠。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在聽覺上,除了人聲之外,還有電子音樂和小提琴。以聲響和電子音樂製成的各種自然環境音,像風聲、像鳥叫、像蟲鳴、像閃電、像樹葉跳舞的聲音。雖然聲音本身不完全像是自然音,但由於播放的時機與氛圍很準確。因此直覺上會聽懂正在發生的事情,又有些許懸念的空間。音樂有時會與情節拉開距離,創造出比視覺情節稍大的整體氛圍,讓森林變的更為迷幻。而破除音樂旋律性的小提琴,則是精靈般歡快跳躍的音符,調皮得讓人捕捉不到尾巴。電子音樂與小提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脈絡,卻能這麼融洽的共同創作森林樂音,也鬆動筆者對於音樂邊界的想像。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場

《一欉樹仔》展現的感官想像力,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感知,更具詩意性的是非物質層面的認知。從再也不會長高的熊掌印和高的像是會撞到月亮的樹,思考長大與高度的意義。從日與夜、休眠與千年、死亡與新生命,體會時間的當下與永續。從生命的誕生與共生、繁殖與永續,探尋生存的價值與同理心。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並不只是聯想而已,更有趣的是從凝練和破格中打破的自我框架。

《一欉樹仔》以樹仔到杉林再到樹仔,的自然生命故事為文本,以感官經驗為劇場語彙,創造出同理樹仔生命故事的想像力遊戲場。不只是透過感官刺激傳達文本,也不意圖把真實物、自然音搬入劇場,而是以擬似又破格的藝術創作,召喚觀眾的感官經驗。使用的戲劇語彙不只是感官刺激,而是感知與認知。觀眾能從感官中直接接收到戲劇情節,又能從自身的感官經驗中,召喚出更多的經驗、聯想與夢境。讓這場台灣杉林小故事,變成感官美學的遊戲場。從一欉樹仔看見感官、認知與生命的劇場想像力。

註釋

1、站在樹腳,常常看不到樹冠層,因此魯凱族人稱台灣杉為「撞到月亮的樹」。

2、團隊說明週五下午的場次,本來是為共學團預設的演出時間。

2023米倉劇場藝術節 不想睡遊戲社《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23/10/20 17:00
地點|米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