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仔漫遊杉林的想像力遊戲場《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11月
14
2023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89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樹仔生命旅程的劇場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以下簡稱《一欉樹仔》)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後」發生的事,故事從樹仔還不是樹仔的時候說起。樹枝上開了花,但還不能長出樹仔,需要等待風的到來、蜜蜂的幫忙。異株授粉才能結出果實、長出樹仔,但落地卻還不能發芽。水氣豐沛的南方,大葉子遮住了太陽,樹仔不能生長。日照充足卻乾燥缺水的地方,樹仔也不能發芽。樹仔在等待又等待中休眠。哎呀呀的掉落到地底,遇見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真菌。有許多好朋友的幫忙,樹仔終於發芽。在快樂白天與好眠黑夜中,感受時間的流轉動。一年、十年、二十年,樹仔越長越高。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樹仔有了許多小樹仔。一百年、三百年,樹仔長成了撞到月亮的樹。【1】五百年、八百年、一千年,樹仔成為護佑土地的巨樹。在日常的安然中,突然一陣閃電,樹仔在黑夜中倒下了!才發現,整座森林已經遍佈小樹仔、小小樹仔、小小小樹仔。倒下的樹幹,也是小小樹仔們最棒的溫床。《一欉樹仔》藉由一欉樹仔的旅行,體驗台灣杉林的生命循環,是適合四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劇場。

因為筆者觀看的場次是週五下午五點【2】,觀眾恰好只有成人。這齣大人也可以看的親子劇,瞬間變成只有大人看的親子劇。由於成年人特有的彆扭特性,所有團隊精心設計的問答與互動全面失效。面對笑而不答、眼神閃躲的成人觀眾,表演者即刻開始變通,把表演重心集中在感官經驗的傳遞上。因此,這場學齡前兒童劇成為如詩般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美學展演

《一欉樹仔》以感官經驗作為主要戲劇語彙,尤其是視覺和聽覺,台詞只是輔助性質或觀眾問答。其中最搶眼的,就是整座手作森林。舞臺上的林木不是平面的佈景或繪景,而是林立的圓柱體,形成一個有自然景深的森林空間。舞臺上高聳的杉木、有秘密樹洞的大樹、大小形狀各異的樹葉、覆蓋地面深深淺淺各種綠的植披與苔蘚等。台灣杉林的森林樣貌,由多種色系與質感的布料、毛線與不織布,立體縫製而成。這是一座表演者可以在樹林間漫遊、嬉戲的立體手作森林舞台。當筆者從真實的森林景深順著表演者的話語,從樹幹往上抬頭仰望時,一度看見了穿越劇場天花板上的大樹冠。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在聽覺上,除了人聲之外,還有電子音樂和小提琴。以聲響和電子音樂製成的各種自然環境音,像風聲、像鳥叫、像蟲鳴、像閃電、像樹葉跳舞的聲音。雖然聲音本身不完全像是自然音,但由於播放的時機與氛圍很準確。因此直覺上會聽懂正在發生的事情,又有些許懸念的空間。音樂有時會與情節拉開距離,創造出比視覺情節稍大的整體氛圍,讓森林變的更為迷幻。而破除音樂旋律性的小提琴,則是精靈般歡快跳躍的音符,調皮得讓人捕捉不到尾巴。電子音樂與小提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脈絡,卻能這麼融洽的共同創作森林樂音,也鬆動筆者對於音樂邊界的想像。


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不想睡遊戲社提供)


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場

《一欉樹仔》展現的感官想像力,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感知,更具詩意性的是非物質層面的認知。從再也不會長高的熊掌印和高的像是會撞到月亮的樹,思考長大與高度的意義。從日與夜、休眠與千年、死亡與新生命,體會時間的當下與永續。從生命的誕生與共生、繁殖與永續,探尋生存的價值與同理心。感官與認知的想像力遊戲,並不只是聯想而已,更有趣的是從凝練和破格中打破的自我框架。

《一欉樹仔》以樹仔到杉林再到樹仔,的自然生命故事為文本,以感官經驗為劇場語彙,創造出同理樹仔生命故事的想像力遊戲場。不只是透過感官刺激傳達文本,也不意圖把真實物、自然音搬入劇場,而是以擬似又破格的藝術創作,召喚觀眾的感官經驗。使用的戲劇語彙不只是感官刺激,而是感知與認知。觀眾能從感官中直接接收到戲劇情節,又能從自身的感官經驗中,召喚出更多的經驗、聯想與夢境。讓這場台灣杉林小故事,變成感官美學的遊戲場。從一欉樹仔看見感官、認知與生命的劇場想像力。

註釋

1、站在樹腳,常常看不到樹冠層,因此魯凱族人稱台灣杉為「撞到月亮的樹」。

2、團隊說明週五下午的場次,本來是為共學團預設的演出時間。

2023米倉劇場藝術節 不想睡遊戲社《一欉樹仔:乘風的旅程》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23/10/20 17:00
地點|米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