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在演舞樂水上之城的紅高高——身聲劇場《踩高蹺的人》
8月
0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8次瀏覽

洪紫鳳(藝術行政工作者 )


從法國兒童繪本《紅高蹺》改編成戲劇《踩高蹺的人》,身聲劇場演樂舞合一,舞台、服裝、技術、音樂樣樣包。此劇來回籌辦兩年,去年適逢劇場創辦人兼此劇原導演吳忠良逝世,以及疫情影響等因素下,剎那間很難想像,以高蹺為首的戲劇搬演至諾大的鏡框式舞台球劇場上,會成為什麼樣的樣貌。

入球劇場前,觀眾乘一座墨藍色的雲之滑梯,直直往上,踏往雲端。更高、再高,我們滾進球劇場,糖果藍色椅排排列列,這裡是比天堂還要頂端的世界。放眼望盡所有劇場球面,眼外的世界圓弧旋轉,一陣暈頭轉向。數個幾何形堆疊出的希望之塔座落在舞台中央,錯落有致,如淺咖啡色樹幹前後交錯生長。導演偉來將我們拉進圓形世界:「你們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嗎?是從外面看見的大大球體⋯⋯」球裡似乎有一池水,高蹺踩上室內舞台,我們一同溜進水上之城。歐州民族風的節慶音樂奏起,輕柔游入了水上世界,踩著高蹺的五位居民們,穿著色彩繽紛,愛跳舞又鬥嘴:全身湛藍帶高帽的藍叔叔、一條條紅絲帶綻放在膨鬆鬆白禮服上的白花花、一身萬壽橘黃圓潤矮小的黃矮矮以及臀邊鼓起半圓褲邊,著青草綠背心名副其實的綠油油。最神秘的,是雙腳長得頂天的紅高高,遠離人群,跟鳥兒做伴,細細長腳跨步在雲上,不見其影不聞其聲。

全劇故事聚焦在水上之城的居民們籌備著將至的冬日節,結果辛勞搬運的木頭竟沉入水中,無法燃燒。節日慶典下紅高高隻身來訪希望之塔,砍下高蹺入火燒慶祝冬日節,從此成為最矮小,只高出水面一點點的人。四位說故事的人——頭戴灰色貝雷帽,身穿灰黑色拼接的吊帶褲,備齊泳裝游入城內。他們說書、伴奏且跳舞。在亞洲、歐洲的傳統樂器與打擊樂的匯流交集之下,掀起城間小事陣陣波浪,述說紅高高獨自一人,以鳥為友的世界。

紅高高究竟是誰?音符旋律翻開書頁。據說,他是這麼樣的:走路不看路、不搭理人、不參加受邀的踢水球比賽,只與鳥兒朋友玩。

見不得其影,說書者卻領我們窺看他高聳的視角:居民說話成陣陣回音,無法輕易辨識;長長直腿只能緩慢步行;耳下的喧鬧,是居民口中與音樂家手裡那毫無意義、破碎、重複放送的音符與話語。水上之城居民們筆直如大樹纖細的雙腳來回穿梭,說書者亂了腳步,跌坐在各個希望之塔的檯面上,清脆細緻的曼陀林琴(mandolin)聲、手風琴與沙鈴的音樂緊湊地伴奏著。其中一位音樂家Ivan,身穿吊帶褲,腳穿亮紅色的鞋子,在舞台中央時總是低頭彈奏曼陀林琴,沈默寡言近乎不曾開口。

紅高高有著各種模樣,是穿紅鞋低調的音樂家、是一雙挺直正紅的高蹺、是聳立在雲間的雙腳。冬日節後,是踩著矮蹺的可愛布偶。即使犧牲最長且堅硬的高蹺燃燒冬日節,他依舊不改本性,默默穿梭於水上世界。身聲劇場的核心團員們肩起燃燒的任務,克服劇本改編等問題,巧妙融合高蹺與室內舞台,在毫不冷場的層層音樂下,營造出活潑、溫暖、融洽的表演氣氛。他們越過浸濕的木頭,點亮最樸實溫暖的火光。眾人離場,散場後的舞台,閃爍著夕陽般的光芒。

《踩高蹺的人》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2/07/17 11: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或許是《踩高蹺的人》最彌足珍貴的一課:英雄未必會在眾人簇擁下登上社會的殿堂,他的犧牲或奉獻會留下,但他自身可以被記得也可以被忘掉。(蔡孟凱)
7月
25
202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