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在演舞樂水上之城的紅高高——身聲劇場《踩高蹺的人》
8月
0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1次瀏覽

洪紫鳳(藝術行政工作者 )


從法國兒童繪本《紅高蹺》改編成戲劇《踩高蹺的人》,身聲劇場演樂舞合一,舞台、服裝、技術、音樂樣樣包。此劇來回籌辦兩年,去年適逢劇場創辦人兼此劇原導演吳忠良逝世,以及疫情影響等因素下,剎那間很難想像,以高蹺為首的戲劇搬演至諾大的鏡框式舞台球劇場上,會成為什麼樣的樣貌。

入球劇場前,觀眾乘一座墨藍色的雲之滑梯,直直往上,踏往雲端。更高、再高,我們滾進球劇場,糖果藍色椅排排列列,這裡是比天堂還要頂端的世界。放眼望盡所有劇場球面,眼外的世界圓弧旋轉,一陣暈頭轉向。數個幾何形堆疊出的希望之塔座落在舞台中央,錯落有致,如淺咖啡色樹幹前後交錯生長。導演偉來將我們拉進圓形世界:「你們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嗎?是從外面看見的大大球體⋯⋯」球裡似乎有一池水,高蹺踩上室內舞台,我們一同溜進水上之城。歐州民族風的節慶音樂奏起,輕柔游入了水上世界,踩著高蹺的五位居民們,穿著色彩繽紛,愛跳舞又鬥嘴:全身湛藍帶高帽的藍叔叔、一條條紅絲帶綻放在膨鬆鬆白禮服上的白花花、一身萬壽橘黃圓潤矮小的黃矮矮以及臀邊鼓起半圓褲邊,著青草綠背心名副其實的綠油油。最神秘的,是雙腳長得頂天的紅高高,遠離人群,跟鳥兒做伴,細細長腳跨步在雲上,不見其影不聞其聲。

全劇故事聚焦在水上之城的居民們籌備著將至的冬日節,結果辛勞搬運的木頭竟沉入水中,無法燃燒。節日慶典下紅高高隻身來訪希望之塔,砍下高蹺入火燒慶祝冬日節,從此成為最矮小,只高出水面一點點的人。四位說故事的人——頭戴灰色貝雷帽,身穿灰黑色拼接的吊帶褲,備齊泳裝游入城內。他們說書、伴奏且跳舞。在亞洲、歐洲的傳統樂器與打擊樂的匯流交集之下,掀起城間小事陣陣波浪,述說紅高高獨自一人,以鳥為友的世界。

紅高高究竟是誰?音符旋律翻開書頁。據說,他是這麼樣的:走路不看路、不搭理人、不參加受邀的踢水球比賽,只與鳥兒朋友玩。

見不得其影,說書者卻領我們窺看他高聳的視角:居民說話成陣陣回音,無法輕易辨識;長長直腿只能緩慢步行;耳下的喧鬧,是居民口中與音樂家手裡那毫無意義、破碎、重複放送的音符與話語。水上之城居民們筆直如大樹纖細的雙腳來回穿梭,說書者亂了腳步,跌坐在各個希望之塔的檯面上,清脆細緻的曼陀林琴(mandolin)聲、手風琴與沙鈴的音樂緊湊地伴奏著。其中一位音樂家Ivan,身穿吊帶褲,腳穿亮紅色的鞋子,在舞台中央時總是低頭彈奏曼陀林琴,沈默寡言近乎不曾開口。

紅高高有著各種模樣,是穿紅鞋低調的音樂家、是一雙挺直正紅的高蹺、是聳立在雲間的雙腳。冬日節後,是踩著矮蹺的可愛布偶。即使犧牲最長且堅硬的高蹺燃燒冬日節,他依舊不改本性,默默穿梭於水上世界。身聲劇場的核心團員們肩起燃燒的任務,克服劇本改編等問題,巧妙融合高蹺與室內舞台,在毫不冷場的層層音樂下,營造出活潑、溫暖、融洽的表演氣氛。他們越過浸濕的木頭,點亮最樸實溫暖的火光。眾人離場,散場後的舞台,閃爍著夕陽般的光芒。

《踩高蹺的人》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2/07/17 11: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或許是《踩高蹺的人》最彌足珍貴的一課:英雄未必會在眾人簇擁下登上社會的殿堂,他的犧牲或奉獻會留下,但他自身可以被記得也可以被忘掉。(蔡孟凱)
7月
25
2022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