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在場與慾望的流動性《兒子》
3月
07
2017
兒子(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9次瀏覽
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愛慕劇團《兒子》巧妙地利用演出場地的空間狀態,呈顯出母親、兒子與兒子女友間的情感關係。

在院子劇場這一鹽埕舊建築的二樓,12位觀眾集中坐在前方客廳與後方房間之間的小空間,被夾在兩個舞台中的觀眾,彷若介於母親與女友之間的兒子,置身於兩股慾望的夾縫之間。兒子,這個被母親及女友慾望的對象,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三人中唯一有選擇權,可以決定究竟回母親家還是回女友家的「主體」,但事實上,當選項已然確立,所謂的選擇不正是無所選擇?就好像懷孕的女友所意識到的:無法被決定的出生已然預先決定了人的命運。這一看似得以卻又無從選擇的「主體」,彷若一個在場卻缺席的虛位,如同兒子承受著朝向他而來的母親與女友雙重慾望的衝擊,不想承受卻又無力推開,無法選擇卻又必須選擇。而彷若兒子處境的觀眾,被夾在兩個舞台間的黑暗角落如缺席的在場者,體受著無從選擇的無力感與被欲望包圍的焦慮與不安。兒子的無能為力映射如同觀眾的只能旁觀。

與兒子一般如缺席的在場者的觀眾,彷若處身於三人的慾望之流中。在演出的過程中,演員隨時可能從觀眾旁邊的兩個樓梯離開或出現。慾望與情感流動於觀眾身邊,環繞也纏繞著觀者,使得只能旁觀的人卻無法輕鬆地置身事外,也使得觀者無法輕易地將自身投注於劇中情感的任何一端。沒有辦法簡單地選擇,讓判斷被懸置,使得無法往外投射的感覺反轉向內。在幽暗中所觀看、所體會的究竟是甚麼?就彷若舞台角落裡放置的一面鏡子,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觀眾透過鏡子的反影將看到不同的片段。鏡子所映照的,是「一場」戲?或是「十二場」戲?或者觀者與演出者已然召喚出內在更多的複雜?而鏡子所反應的,是戲中的人物?或者是殘留在觀者內部的某些影像殘片?這些或外或內的殘影所拼湊出的複雜,同時將舞台從鹽埕區的院子劇場,帶到了每個觀眾所各自經歷的不同時空。就如同置身二樓的觀眾,也同時透過攝影機看到了一樓,看到了劇場之外的街景。

慾望,是愛也是控制,是綑綁也是鬥爭,是母親幫兒子擦藥,肌膚接觸時厚重而內蘊彷若覆蓋一層厚厚包裹的情感,是女友與兒子纏綿悱惻卻欲拒還迎的充滿張力的糾葛,也是兒子無從選擇卻也無法抑制的無可奈何。三個原本各自寂寞的慾望之流,最終匯聚,就好比充滿開放性的舞台,隨時等待著開展出不同的可能性。而在這舞台之間穿梭的,或者不只是演員,觀眾內心所映照出的慾望,或者也隨著角色的身影或聲音,重新在觀者的內心粉墨登場。而這些回應著每個人內心渴求的影像,在如幻如真中賦予了觀者再次體驗過往生命的可能性。

《兒子》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7/02/16 17:30
地點|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