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在場與慾望的流動性《兒子》
3月
07
2017
兒子(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0次瀏覽
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愛慕劇團《兒子》巧妙地利用演出場地的空間狀態,呈顯出母親、兒子與兒子女友間的情感關係。

在院子劇場這一鹽埕舊建築的二樓,12位觀眾集中坐在前方客廳與後方房間之間的小空間,被夾在兩個舞台中的觀眾,彷若介於母親與女友之間的兒子,置身於兩股慾望的夾縫之間。兒子,這個被母親及女友慾望的對象,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三人中唯一有選擇權,可以決定究竟回母親家還是回女友家的「主體」,但事實上,當選項已然確立,所謂的選擇不正是無所選擇?就好像懷孕的女友所意識到的:無法被決定的出生已然預先決定了人的命運。這一看似得以卻又無從選擇的「主體」,彷若一個在場卻缺席的虛位,如同兒子承受著朝向他而來的母親與女友雙重慾望的衝擊,不想承受卻又無力推開,無法選擇卻又必須選擇。而彷若兒子處境的觀眾,被夾在兩個舞台間的黑暗角落如缺席的在場者,體受著無從選擇的無力感與被欲望包圍的焦慮與不安。兒子的無能為力映射如同觀眾的只能旁觀。

與兒子一般如缺席的在場者的觀眾,彷若處身於三人的慾望之流中。在演出的過程中,演員隨時可能從觀眾旁邊的兩個樓梯離開或出現。慾望與情感流動於觀眾身邊,環繞也纏繞著觀者,使得只能旁觀的人卻無法輕鬆地置身事外,也使得觀者無法輕易地將自身投注於劇中情感的任何一端。沒有辦法簡單地選擇,讓判斷被懸置,使得無法往外投射的感覺反轉向內。在幽暗中所觀看、所體會的究竟是甚麼?就彷若舞台角落裡放置的一面鏡子,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觀眾透過鏡子的反影將看到不同的片段。鏡子所映照的,是「一場」戲?或是「十二場」戲?或者觀者與演出者已然召喚出內在更多的複雜?而鏡子所反應的,是戲中的人物?或者是殘留在觀者內部的某些影像殘片?這些或外或內的殘影所拼湊出的複雜,同時將舞台從鹽埕區的院子劇場,帶到了每個觀眾所各自經歷的不同時空。就如同置身二樓的觀眾,也同時透過攝影機看到了一樓,看到了劇場之外的街景。

慾望,是愛也是控制,是綑綁也是鬥爭,是母親幫兒子擦藥,肌膚接觸時厚重而內蘊彷若覆蓋一層厚厚包裹的情感,是女友與兒子纏綿悱惻卻欲拒還迎的充滿張力的糾葛,也是兒子無從選擇卻也無法抑制的無可奈何。三個原本各自寂寞的慾望之流,最終匯聚,就好比充滿開放性的舞台,隨時等待著開展出不同的可能性。而在這舞台之間穿梭的,或者不只是演員,觀眾內心所映照出的慾望,或者也隨著角色的身影或聲音,重新在觀者的內心粉墨登場。而這些回應著每個人內心渴求的影像,在如幻如真中賦予了觀者再次體驗過往生命的可能性。

《兒子》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7/02/16 17:30
地點|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
金枝演社以尖銳的隱喻,捕捉了資本與科技時代的荒謬,放大科技時代下演算法、角色濾鏡、個體模板化與慾望無階級的議題,點明所謂天堂不過是亮度拉滿的地獄。
6月
10
2025
這些演員不是知性上的哈姆雷特,他們或許無法用理性的語言去剖析世界,卻用身體與情緒直接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悲劇,不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是因為從未被允許知道、說話與存在。
6月
05
2025
透過觀眾的直接參與、表演主題的靈活轉換、遞進式的橋段鋪陳以及戲曲元素的跨界嵌入,《新客報到2.0》打破了語言隔閡,也突破了傳統劇場中表演與觀者之間的單向性。
6月
04
2025
《暗戀桃花源》除了反應當時劇場環境,也是大時代下的縮影,屬於台灣早期時代的深刻記憶。新世代觀眾在已知/未知劇情(如00後出生的我),或者不清楚歷史的原型背景下卻仍能被感動,在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觀眾如何與前人、歷史連結,甚至情感共鳴
6月
02
2025
卓家安透過單人讀劇的形式,喚起一段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協商旅程。作品以一把在舞台上「不在場的在場」的獵刀為核心意象,編織出當代原住民在都市與部落文化間穿梭的複雜經驗。
6月
02
2025
即使情感動員對於政治行動來說是必要的,但劇場作為美學與技術協商的創造性實踐,除了強調意志的勝利之外,是否能容納行動中的遲疑、掙扎、甚至悔恨,這些難以被「啟蒙」敘事收編的真實情感?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