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部召喚而出的原民身體刻畫《Pu’ing‧找路》
11月
06
2013
找路(原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林育世(特約評論人)

創立於1991年的原舞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均是在原住民部落裡對該族群的樂、舞進行田野調查後,將調查研習所得的成果在舞台上呈現;這個由田調、保存到展演、傳承的模式,其實很有人類學對文化資產保存的思維。團名之所以稱為「原舞者」,當然其使命在於原住民樂舞的呈現,自不在話下,但團名中「原」字的選用,亦強調了對傳統保存及維護的特殊目的。

一向強調原汁原味的原舞者,自2007年起依序在陸森寶、高一生及七腳川事件等原住民當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史詩式舞劇的製作中,加入了劇場手法以利敘事;而特別是在2011年有關鄒族高一生的的製作《迴夢‧Lalakus》中,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第一次與原舞者的合作,則更是將西方的現代舞帶進原舞者演出的形式與概念裡,做第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布拉瑞揚在參與《迴夢》時,曾自述希望將「原住民原來的文化,與西方的概念融合起來,產生一個新的東西」,而他在2013年的歌舞劇《Pu’ing‧找路》的創作思維裡,可以看出他已經走得更深更遠,而有了全新的體悟。《Pu’ing‧找路》的第一段「墨青」,可以看做是這部作品中最經典的一個章節,是整篇舞劇往下所有篇章中肢體與聲音意象的起點與依據。在這個片段中,先民為了延續族群生命而進行的所有勞動的內容,包括負重、跋涉於山林之間,以及戰鬥的需求等,轉化成為舞蹈與歌聲的來源,這段描寫深刻入裡又深富美感。觀者彷彿在這一幕中透過舞台燈光映照在舞者身體上的椰影,回到泰雅族所有美感歷史的開端,理解了為什麼泰雅的肢體這麼重視腿部肌肉的發達與矯健,又為什麼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群體無私的投入以及眾人的氣息與節奏的合一是這麼的重要。

單就肢體的演繹來看,「墨青」中的泰雅男女身體沈重大量的勞動,已經汗流浹背加上粗濁的喘息,仍對投入群體的舞踊與合唱奮不顧身雀躍不已,但次章「赤日」與第三章的「紫河」,則分別對比呈現泰雅男、女身體面對的挫折與痛苦。「赤日」中,泰雅男人的身體淪為軍國體制中被宰制的戰爭機器,讓原住民感到窒息與悲憤,原先強壯自豪的身體卻因充滿痛苦而被國家機器斥為無用並加以羞辱;而「紫河」中莎韻滅頂時的痛苦掙扎(雖本劇中未明說,但亦令人不禁聯想到原住民女性身體在現代化過程中曾受到的宰制與創傷),也與前段泰雅女性在部落勞動時的愉悅身體產生強烈對比。在《Pu’ing‧找路》中,布拉瑞揚同時呈現原住民為了生存綻放出的「生之舞躍」的肢體能量之美,與抗拒國家機器或女性深陷苦難處境時的「死之苦役」的身體受苦形象,即使放諸現代社會中,仍能貼切地從底部呼應台灣原住民族最深刻的情感。

本齣製作中,原舞者的「非專業舞者」的肢體表現其實可圈可點,而瑕不掩瑜的小缺點則是在泰雅古調的吟唱時,獨唱的年輕歌者的唱腔與共鳴部位與古調唱法略有出入,容易讓觀眾出戲。創始老團員懷邵‧法努司扮演的部落老者,身段與聲音均功力不減,孤身站在崗頭時的身影與面容,有極強的歷史感的演繹能力,是觀看的重點之一。

就如同故事的緣起是來自林克孝因著迷於少女莎韻故事而興起多年對南澳泰雅緣起的追索過程一樣,已經不再以單一形式演出的原舞者,在《Pu’ing‧找路》中,從導演,編舞到演出的團員,甚至舞團本身均歷經不同面向,不同深度的找路的過程,而這路,永無盡頭。

《Pu’ing‧找路》

演出|原舞者
時間|2013/11/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