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戲還是人生?《莊子兵法》
10月
11
2017
莊子兵法(故事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7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你還活著嗎?還是你只是在夢境中過著真實人生?

自古以來人們討論著莊子的行為,有人說莊子是真正的逍遙,有人卻說莊子只是憤世嫉俗,其著作《莊子》讓後人爭相研究及闡述,〈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秋水篇〉裡的子非魚,安之魚之樂、〈養生主〉的庖丁解牛…都是我們常聽到的寓言故事,雖然表面上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實際上我們真的了解嗎?

故事工廠的前三部的《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男言之隱》都是十分精采好看的作品,然而此次的《莊子兵法》不同於以往,戲裡的六人因個人因素報名參加密室遊戲,以解謎的方式展開探討莊子的處事哲學思想。遊戲一共五關,每一關卡都設計的極具巧思,六人從最初的合作解謎,到後來第三道的謎題:「殺掉在場最沒用的人」,在實際聽到槍聲,大家開始互相爭奪搶槍,而順利搶到槍的前財務長莊文森拿槍威脅眾人,要大家想出自己對他有用的地方,對他沒用的人就殺掉。

每一道謎題既是戲裡人的考驗,也是看戲人對自己的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用比較比較出誰比較好或是誰比較厲害,誰是贏家,誰又是魯蛇。惠子曰:「子非魚,安之魚之樂?」,你不是魚怎能知道魚快不快樂;而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不快樂,這兩句非常白話,看似簡單,但透過戲裡眾人解謎的過程,我才省悟發現,謎題的「指出在場最不快樂的人」,不是要去指他人,因為你不是當事人,你不知道他快不快樂,唯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快不快樂。

戲裡的六個人都有各自的包袱,各自的渴望,就好像真實人生的我們,有人渴望財富、有人渴望權力、有人渴望幸福…太多的渴望讓我們無止盡的追逐,追逐大家都渴望的,即使揹上再多包袱仍然奮力拚搏,是啊,幸福就在不遠處,再一步、更進一步,只是,為什麼我那麼不快樂?

戲裡的星期五因老婆外遇很痛苦,即使老婆都簽了離婚協議書,但自己卻仍想挽回,甚至想證明自己比外遇對象來得好;為了籌女兒醫藥費的簡老師雖然明知女兒活著很痛苦,卻不願意簽下放棄急救治療同意書,以局外人的角度看,我們當然可以輕易說出,那就簽下去啊,簽完之後不就解脫了,為什麼要一直束縛自己,是傻瓜嗎?然而,在看到星期五為了解謎而決定簽離婚協議書的時候,他說:「可是我不知道我到底是為了解謎而簽還是…」那個再真實不過的反應讓我莞爾一笑,可同時我卻一陣鼻酸,「子非魚,安之魚之樂?」,其實我們都沒有資格去指責他人,並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理解對方,更不要說能感同身受對方的為難了。

好戲總是讓人一再咀嚼,散場時周遭的觀眾都對此劇讚不絕口,也互相討論究竟結局是什麼意思,然而筆者認為,或許這是編導黃致凱給看戲人的一道謎題,但,謎底是什麼重要嗎?不如就讓我們一同莊周夢蝶,看我們是莊周,還是蝴蝶。

《莊子兵法》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7/09/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莊子兵法》賦予莊子文字所缺乏的情感(affect)與身體性(embodiment),在認知與情感上調和,這是能緊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緣由。(杜秀娟)
1月
25
2019
六個劇中角色,或可連結《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中的六個角色,一樣被困住、在尋找、想超脫,然而無能為力的無奈,卻在以莊子思想命題的《莊子兵法》中找到答案的可能曙光。(黃星達)
10月
26
2018
劇中人的口吻相當寫實,一人一腔,形色分明,彼此對答拋接俐落乾淨,少有拖沓冗詞。劇中人同時各有一段獨白,這些獨白進一步深化人物造像,挖掘內心,碰觸陰影,以獨白寫作來說,成績斐然,開展了通俗劇情少有力道。(紀慧玲)
1月
24
2018
不僅挑戰演出與觀賞的疆界,更進一步藉由劇情強化疆界,把舞台前緣設定為「巨大的防彈單向鏡」,翻轉「鏡框式舞台」為「鏡式舞台」,呼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蔡佩倫)
1月
22
2018
以黑色幽默來笑看這人世間悲歡離合,每每當戲劇氛圍已拴緊到要崩牙的地步時,卻透過一句再合理不過的台詞,再度旋開了緊咬著不肯鬆口的頑固螺紋,讓緊繃的情緒霎時得到解脫。(羅揚)
9月
22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