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戲還是人生?《莊子兵法》
10月
11
2017
莊子兵法(故事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0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你還活著嗎?還是你只是在夢境中過著真實人生?

自古以來人們討論著莊子的行為,有人說莊子是真正的逍遙,有人卻說莊子只是憤世嫉俗,其著作《莊子》讓後人爭相研究及闡述,〈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秋水篇〉裡的子非魚,安之魚之樂、〈養生主〉的庖丁解牛…都是我們常聽到的寓言故事,雖然表面上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實際上我們真的了解嗎?

故事工廠的前三部的《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男言之隱》都是十分精采好看的作品,然而此次的《莊子兵法》不同於以往,戲裡的六人因個人因素報名參加密室遊戲,以解謎的方式展開探討莊子的處事哲學思想。遊戲一共五關,每一關卡都設計的極具巧思,六人從最初的合作解謎,到後來第三道的謎題:「殺掉在場最沒用的人」,在實際聽到槍聲,大家開始互相爭奪搶槍,而順利搶到槍的前財務長莊文森拿槍威脅眾人,要大家想出自己對他有用的地方,對他沒用的人就殺掉。

每一道謎題既是戲裡人的考驗,也是看戲人對自己的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用比較比較出誰比較好或是誰比較厲害,誰是贏家,誰又是魯蛇。惠子曰:「子非魚,安之魚之樂?」,你不是魚怎能知道魚快不快樂;而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不快樂,這兩句非常白話,看似簡單,但透過戲裡眾人解謎的過程,我才省悟發現,謎題的「指出在場最不快樂的人」,不是要去指他人,因為你不是當事人,你不知道他快不快樂,唯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快不快樂。

戲裡的六個人都有各自的包袱,各自的渴望,就好像真實人生的我們,有人渴望財富、有人渴望權力、有人渴望幸福…太多的渴望讓我們無止盡的追逐,追逐大家都渴望的,即使揹上再多包袱仍然奮力拚搏,是啊,幸福就在不遠處,再一步、更進一步,只是,為什麼我那麼不快樂?

戲裡的星期五因老婆外遇很痛苦,即使老婆都簽了離婚協議書,但自己卻仍想挽回,甚至想證明自己比外遇對象來得好;為了籌女兒醫藥費的簡老師雖然明知女兒活著很痛苦,卻不願意簽下放棄急救治療同意書,以局外人的角度看,我們當然可以輕易說出,那就簽下去啊,簽完之後不就解脫了,為什麼要一直束縛自己,是傻瓜嗎?然而,在看到星期五為了解謎而決定簽離婚協議書的時候,他說:「可是我不知道我到底是為了解謎而簽還是…」那個再真實不過的反應讓我莞爾一笑,可同時我卻一陣鼻酸,「子非魚,安之魚之樂?」,其實我們都沒有資格去指責他人,並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理解對方,更不要說能感同身受對方的為難了。

好戲總是讓人一再咀嚼,散場時周遭的觀眾都對此劇讚不絕口,也互相討論究竟結局是什麼意思,然而筆者認為,或許這是編導黃致凱給看戲人的一道謎題,但,謎底是什麼重要嗎?不如就讓我們一同莊周夢蝶,看我們是莊周,還是蝴蝶。

《莊子兵法》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7/09/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莊子兵法》賦予莊子文字所缺乏的情感(affect)與身體性(embodiment),在認知與情感上調和,這是能緊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緣由。(杜秀娟)
1月
25
2019
六個劇中角色,或可連結《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中的六個角色,一樣被困住、在尋找、想超脫,然而無能為力的無奈,卻在以莊子思想命題的《莊子兵法》中找到答案的可能曙光。(黃星達)
10月
26
2018
劇中人的口吻相當寫實,一人一腔,形色分明,彼此對答拋接俐落乾淨,少有拖沓冗詞。劇中人同時各有一段獨白,這些獨白進一步深化人物造像,挖掘內心,碰觸陰影,以獨白寫作來說,成績斐然,開展了通俗劇情少有力道。(紀慧玲)
1月
24
2018
不僅挑戰演出與觀賞的疆界,更進一步藉由劇情強化疆界,把舞台前緣設定為「巨大的防彈單向鏡」,翻轉「鏡框式舞台」為「鏡式舞台」,呼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蔡佩倫)
1月
22
2018
以黑色幽默來笑看這人世間悲歡離合,每每當戲劇氛圍已拴緊到要崩牙的地步時,卻透過一句再合理不過的台詞,再度旋開了緊咬著不肯鬆口的頑固螺紋,讓緊繃的情緒霎時得到解脫。(羅揚)
9月
22
2017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