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樂業安居?《莊子兵法》
1月
25
2019
莊子兵法(故事工廠提供/攝影柯曉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2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莊子兵法》是故事工廠第三度搬演的「黑色喜劇」。雖然表演藝術評論台已收錄數篇評論【1】,但筆者對於其戲劇節奏的安排有感,想藉此提供個人的評論觀點。演出開始於大幕前,小說家星期五於案頭一覺醒來,夢境顯現一部好題材,他以第三人稱敘述著作品的開頭,觀眾逐漸得知他陷入生活與創作的危機。接著上演的密室遊戲是全劇重心,也就是小說家所夢見的內容,戲終結於小說家在書桌前憤筆直書。

這個作品很心理學,劇中人物由淺而深的表露,是個體往內面對自己的經驗、與陰影角力的過程,利用剝除法來發掘對自己最有意義的課題,到最終接受自己的限制與一切,與自己達成和解。五個關卡題目由簡至深(解開空白的試題卷、選出最不快樂的人把手搭在他/她的身上、對最沒用的人開槍、化解老天爺給你的痛苦、達到至樂逍遙的境界),搭配莊子的哲理深度,讓劇情有了依據的厚度。編導黃致凱在戲劇結構上,非常創意地設定出一套法則:六個關係各異的人報名密室遊戲,有高額獎金,但得簽付生死狀;而三個遊戲規則提供了場面調度的框架。第一規則──解題的時間有限,提供了場上互動的節奏與緊張感。第二規則 ──答錯的人必須離場,與第三規則──答對的人可以選擇留下答錯的人,兩題互為加減,為角色關係注入不確定因素,增加遊戲的動能。眾人莫名暈倒後即置身於密室之中,我們從沒看到主辦單位的現身,但其影響力無所不在。對於主辦單位的認識與解題的角度,完全由場上人物得知。這樣無形全能者的設定,讓說開槍槍就出現、人死後在下一輪場上消失地一乾二淨顯得理所當然,這無形之手的安排讓作品提升至隱喻(metaphor)的高度。

我猜想編劇在創作時並沒有想到隱喻或者荒謬,他純粹在找一個在戲劇結構與劇場元素上可以成立的方式。結構與角色一經設定完成,即有自己的生命。莊子的文字是很辯證的,正正反反(或正反正反,或正反反正……),虛虛實實(或虛實虛實等等),作為文學的理解時,我們得放下身邊雜務,專注地解析其意涵,達到深度的理解。他的文字同時也是剝除情緒與身體的,多見思緒辯證的歷程。這個作品賦予莊子文字所缺乏的情感(affect)與身體性(embodiment),在認知與情感上調和,這是能緊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緣由。只是就戲劇節奏線來看,第三題開槍場景最為緊張刺激,觀眾與場上同步長時間屏息以待,到了第四題的化解痛苦,略為拖沓,造成觀眾認同感的疲乏。第五題的至樂逍遙速度減緩,觀眾得以喘息,但略嫌認知。還好在謝幕後的一景,回到人生現場,沒有一句台詞,完全畫面的處理,讓觀眾卸下心頭的沉重與過勞的大腦,看到角色逍遙的可能,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註釋

1、蔡佩娟(2017):〈是戲還是人生?〉,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6263。羅揚(2017):〈離苦,方能得樂?〉,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6071。黃星達(2018):〈穿透劇場的密室,體現人性的張力〉,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1815。紀慧玲(2018):〈密室為餌,回歸敘事〉,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8151。蔡佩倫(2018):〈至樂無樂〉,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8092。(以上皆2019/1/22查詢)

《莊子兵法》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9/01/19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個劇中角色,或可連結《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中的六個角色,一樣被困住、在尋找、想超脫,然而無能為力的無奈,卻在以莊子思想命題的《莊子兵法》中找到答案的可能曙光。(黃星達)
10月
26
2018
劇中人的口吻相當寫實,一人一腔,形色分明,彼此對答拋接俐落乾淨,少有拖沓冗詞。劇中人同時各有一段獨白,這些獨白進一步深化人物造像,挖掘內心,碰觸陰影,以獨白寫作來說,成績斐然,開展了通俗劇情少有力道。(紀慧玲)
1月
24
2018
不僅挑戰演出與觀賞的疆界,更進一步藉由劇情強化疆界,把舞台前緣設定為「巨大的防彈單向鏡」,翻轉「鏡框式舞台」為「鏡式舞台」,呼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蔡佩倫)
1月
22
2018
戲裡的六個人都有各自的包袱,各自的渴望,就好像真實人生的我們,有人渴望財富、有人渴望權力、有人渴望幸福…太多的渴望讓我們無止盡的追逐,追逐大家都渴望的,即使揹上再多包袱仍然奮力拚搏。(蔡佩娟)
10月
11
2017
以黑色幽默來笑看這人世間悲歡離合,每每當戲劇氛圍已拴緊到要崩牙的地步時,卻透過一句再合理不過的台詞,再度旋開了緊咬著不肯鬆口的頑固螺紋,讓緊繃的情緒霎時得到解脫。(羅揚)
9月
22
2017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