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舞團卅——《勥》意識劇場
5月
30
2019
Wendy(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趙雙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劉筱君(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舞蹈空間慶祝成立三十年的前哨戰《勥》系列演出,分三大主題系列「親子劇場」、「物件劇場」、「意識劇場」。意識劇場共有三個作品,分別探討不同的議題,讓觀眾透過舞作進而反思。

首先第一個作品《偽實象限》,為一百零八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作品,探討傳遞訊息媒介的中立性,舞台上有五個白箱子疊成的柱狀體,舞作一開始投影出舞者在舞動的畫面,虛擬與真實的舞者動作一致,相互呼應,讓人有分不清虛與實之感受,接著三位女舞者用紅色紗布蒙住男舞者的臉,彷彿象徵、提問著,生活中的我們是否失去了話語權,只能被動接收外界所給予的訊息?接著下段男女舞者的接觸即興互動,演繹了接收及給予、操控及被操控的狀態,令人思考,現今我們所接收之訊息真實性到底有多少?有多少訊息在透過中介媒體時已被操控,就如同前陣子火紅的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中想探討的有些類似。而,媒體訊息有多少真實,需透由觀者加以思考辨別,不能只是一味的盲目接收。

第二首邱昱瑄編創的《Wendy》,編舞者透由經歷受傷復健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出此獨舞作品。作品中可以看見單純的肢體,沒有太多外加的華麗,很純粹地展現舞者的本身。作品中燈光的變化彷彿是不同的觀看與解讀視角,找尋著最真實的自己。每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是否真的代表這個人?抑或是只看到某一個面向,而其並非全然代表著個人?如同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我們所見的都只有當下的表象,實際上每個人還有許多不同的部分。甚至,每個人都有許多未知的面向是連自己都未曾發覺的?

最後一首舞碼《跟你說真的》,此作品中使用非常多不同的元素,除了舞蹈還有語言和音樂,運用快問快答幽默對話的方式來引出「說謊」這件事。為何要說謊?說謊的感覺?最近一次說謊是何時?到底說謊是故意的還是逼不得已?過程中時不時與觀眾互動,藉由拋出問題讓觀眾思索人與人相處時的關係。舞作中雙人舞呈現承載彼此重量、相互拉扯、張力平衡、相互支撐,接受再推開等等,闡述人與人之間有多種不同的互動關係,並且時刻在變化著。世界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的假的,又如何辨別?

舞蹈空間意識劇場的三個作品分別探討其不同面相之議題,人與媒體訊息、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三者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每天都在上演著這些片段。筆者認為,透過作品的呈現,觀眾可進一步去察覺其中與自己相連結之處,進而重新思索其間的關係。

《勥》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9/05/19  15:0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意識劇場」著重議題性與挑戰慣性思維,發展出人與媒介訊息、人與身體意識,和人與謊言的各式探索與實驗。即使從意識出發,三位編舞者發揮自身特色與擅長運用的劇場元素,揭示著身體發聲、抵抗、彰顯或與之順服的歷程。(張思菁)
6月
03
2019
「物件劇場」的三支作品發展於人與自我、人與肉身,和人與偶的詢問。三位編舞者在有限的資源與劇場空間中皆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從「物我相望」的實驗探索中,開展出未來邁向「物我相忘」藝術境地之無限可能。(張思菁)
6月
03
2019
這個邀請藝術家「強力回娘家」的行動,正是舞蹈空間長期默默關照、隨時準備好接住熟中青各代舞蹈藝術家的安全網。同時,卅週年的系列節目,不僅關注創作,也在乎觀眾的整體體驗。(陳盈帆)
5月
27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