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仍清醒著/轉譯他人的痛苦姿態——《The Awake》
7月
21
2023
The Awake(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17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該如何以舞者自在的肉身表現漸凍人身不由己的困窘,以及內心情感無法回應外界的失語狀態?《The Awake(不 我仍清醒著)》(以下採用The Awake代稱)由InTW舞影工作室的藝術總監謝筱瑋與謝筱婷發想,嘗試透過舞蹈探索漸凍症病患逐漸失去對肢體、話語的自主權,在身體逐漸不可控的情況下,感覺和意識卻仍舊豐沛,身體與心靈不再能互相協調的世界。

舞台中央在圓型半掩的白色帷幕放置著輪椅,頂上懸吊的電扇發出規律聲響。帷幕猶如橫亙於內與外世界的區隔,燈光打在舞動於布幕之內的舞者剪影,與在幕外的舞者的動作為對比,在靜與動之間游移,是某種介於清醒與沈入、與外界隔絕的寂靜之前的模糊地帶。然而,當布幕上的薄紗褪去,突如其來的巨響後,眼前所見是暫時、有限的自由。或許這短暫瞬間,得以暫且忘卻眼前即將呈現的主題。但是,當舞台僅剩兩名舞者相互觸碰,用身近擁,嘗試擁抱仍維持在上個動作的僵硬姿勢的另一位舞者,卻在完成動作的此刻僵化為另一座雕像,不再作為自在的人,而是如同靜物般任人搬移,需靜待著這下一輪的循環,才能短暫地超脫僵化肢體的限制。

在這段讓人近乎心碎,幾乎算是對漸凍症外顯症狀最為直白的呈現的段落中,創作團隊並未張揚疾病帶來的不便和苦痛,而是溫緩地引領觀眾進入那受困於病徵、漸失話語而日趨寂靜的暗夜。與此同時,也嘗試慎重地看待漸凍症患者所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感受到的愛意或對未來的無奈,或是恐懼、迷茫所積累而成的憤怒。在背景音念白一段由袁鵬偉寫下的詩句之後,編舞不再受限於對內心世界的轉譯或對漸凍症外顯症狀的表達,轉變為五名舞者以「指令」的形式向一名舞者下達指令。指令的強度和語速逐漸加快,接受指令的舞者逐漸無法精確地掌握那些開始失序、混亂的言語,身體與來自外界的話語開始脫節。這可能是《The Awake》對主題另一層次的轉譯,即探究身與心,肉身與話語之間的平衡的極限。舞者在彼刻受制於他人之言設下的鉗梏,擁有可自在活動的身體,但那一舉一動的意志卻不再從屬於己,是屬於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混沌。

在舞作結束前,原為擺設的盆栽轉移到輪椅之上,佔據了先前舞者的位置。擺飾物的變換或許是對疾病症狀的隱喻。在最後,舞台剩下在另一張布料後掙扎的肢體與面孔,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情緒在那張變形的白布前來到極值,但是卻又在轉瞬之間歸於平靜。某種程度上來說,《The Awake》結束在對他人之痛苦的無能為力,但在呈現漸凍人所面臨的心境與不便的層面上,創作團隊極力避免讓觀眾陷入對於患者的憐憫,而是聚焦於那未能也無法被仔細述說的內在世界。或許,對這沈重的主題,這已經是旁觀者所能及的最好姿態。


The Awake(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陳藝堂)

《The Awake(不 我仍清醒著)》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23/07/09 11:00 輕鬆自在場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