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仍清醒著/轉譯他人的痛苦姿態——《The Awake》
7月
21
2023
The Awake(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30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該如何以舞者自在的肉身表現漸凍人身不由己的困窘,以及內心情感無法回應外界的失語狀態?《The Awake(不 我仍清醒著)》(以下採用The Awake代稱)由InTW舞影工作室的藝術總監謝筱瑋與謝筱婷發想,嘗試透過舞蹈探索漸凍症病患逐漸失去對肢體、話語的自主權,在身體逐漸不可控的情況下,感覺和意識卻仍舊豐沛,身體與心靈不再能互相協調的世界。

舞台中央在圓型半掩的白色帷幕放置著輪椅,頂上懸吊的電扇發出規律聲響。帷幕猶如橫亙於內與外世界的區隔,燈光打在舞動於布幕之內的舞者剪影,與在幕外的舞者的動作為對比,在靜與動之間游移,是某種介於清醒與沈入、與外界隔絕的寂靜之前的模糊地帶。然而,當布幕上的薄紗褪去,突如其來的巨響後,眼前所見是暫時、有限的自由。或許這短暫瞬間,得以暫且忘卻眼前即將呈現的主題。但是,當舞台僅剩兩名舞者相互觸碰,用身近擁,嘗試擁抱仍維持在上個動作的僵硬姿勢的另一位舞者,卻在完成動作的此刻僵化為另一座雕像,不再作為自在的人,而是如同靜物般任人搬移,需靜待著這下一輪的循環,才能短暫地超脫僵化肢體的限制。

在這段讓人近乎心碎,幾乎算是對漸凍症外顯症狀最為直白的呈現的段落中,創作團隊並未張揚疾病帶來的不便和苦痛,而是溫緩地引領觀眾進入那受困於病徵、漸失話語而日趨寂靜的暗夜。與此同時,也嘗試慎重地看待漸凍症患者所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感受到的愛意或對未來的無奈,或是恐懼、迷茫所積累而成的憤怒。在背景音念白一段由袁鵬偉寫下的詩句之後,編舞不再受限於對內心世界的轉譯或對漸凍症外顯症狀的表達,轉變為五名舞者以「指令」的形式向一名舞者下達指令。指令的強度和語速逐漸加快,接受指令的舞者逐漸無法精確地掌握那些開始失序、混亂的言語,身體與來自外界的話語開始脫節。這可能是《The Awake》對主題另一層次的轉譯,即探究身與心,肉身與話語之間的平衡的極限。舞者在彼刻受制於他人之言設下的鉗梏,擁有可自在活動的身體,但那一舉一動的意志卻不再從屬於己,是屬於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混沌。

在舞作結束前,原為擺設的盆栽轉移到輪椅之上,佔據了先前舞者的位置。擺飾物的變換或許是對疾病症狀的隱喻。在最後,舞台剩下在另一張布料後掙扎的肢體與面孔,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情緒在那張變形的白布前來到極值,但是卻又在轉瞬之間歸於平靜。某種程度上來說,《The Awake》結束在對他人之痛苦的無能為力,但在呈現漸凍人所面臨的心境與不便的層面上,創作團隊極力避免讓觀眾陷入對於患者的憐憫,而是聚焦於那未能也無法被仔細述說的內在世界。或許,對這沈重的主題,這已經是旁觀者所能及的最好姿態。


The Awake(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陳藝堂)

《The Awake(不 我仍清醒著)》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23/07/09 11:00 輕鬆自在場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