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十載餘,云「青春」為何? ——從《長生殿》回顧沈豐英的「青春」演藝路
May
10
2017
長生殿(許培鴻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13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拿著票券,走進劇場,大概從青春版《玉簪記》(2009)後,便不曾再看過沈豐英演戲。直至今日的示範演出,她演出的不再是《牡丹亭》裡的太守千金杜麗娘,也不是《玉簪記》裡的道姑陳妙常,而是《長生殿》裡的雍容華貴的楊貴妃。走進劇場坐定後,開場音樂便奏起,第一折〈定情〉飾演唐明皇的周雪峰與楊貴妃的沈豐英先後登臺亮相。然而,令人引頸期盼的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豐英方張口演唱【玉樓春】,便讓我感到驚詫。首先是走音的問題,演唱過程中飄飄忽忽地音準,讓人無不為她捏了把冷汗。演唱至〈絮閣〉一折,嗓音無法控制的情形逐漸明顯,先是低音的表現上近乎於完全使用本嗓演唱,聽起來稍嫌馳放,再則是高音過於勉強,聽得出來是十分賣力才能達到準確的音階上。

興許是前幾日於臺中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方結束,可能有嗓子使用過度的問題吧。不過,撇除嗓音問題外,在舞臺上看著沈豐英所詮釋的楊貴妃,卻仍是讓筆者感到不安。傳統劇目是如此,人物在每一位演員的詮釋上或許本來即存在著差異,即便跟著同一位老師學習,但每一位演員終究會因為個人特質而在詮釋表現上有所不同。只是,沈豐英在〈絮閣〉以及後頭幾折戲的呈現上,情緒的拿捏似乎不夠內斂、溫婉,身段更是僵硬而有些不自然,一直到〈埋玉〉一折,楊貴妃遭到賜死時,人物的詮釋仍無法獲得我的投射與同情(人物性格質地有些尖銳而任性)。除此之外,她塑造出的楊貴妃與周雪峰飾演的唐明皇之間,明顯的互動不足,即便身段到點,眉眼間卻很難感受到情感的流動,到了〈迎像‧哭像〉一折,曲文雖淒情,但竟有種唐明皇不知為何而哭之感。

觀戲後,心中不免因沈豐英的詮釋與表現而有所慨歎,但回想起高中時期在課堂上觀看的青春版《牡丹亭》影片,腦袋閃現俞玖林扮演的柳夢梅與沈豐英扮演的杜麗娘,並縈繞著【山桃紅】一曲「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對當時一點都不懂崑曲的我而言,心中甚是餘波盪漾。仍舊清晰地記得當時俞玖林、沈豐英兩位演員,是多麼的青春,在舞臺上眼神是多麼的充滿情感流動與想像空間,身段與演唱的表現上雖說不上規矩,但整體感覺卻是綺麗且動人的。這是筆者第一次觀賞青春版《牡丹亭》,雖不是現場觀賞,但仍被裡頭的青春美貌,吹皺一池春水。也因此,在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馬來臺演出青春版《玉簪記》,我毫不猶豫地買了票走進劇場,坐在舞臺下當位觀眾,渴望重溫高中看錄像帶的悸動。

但,等到進了劇場看完青春版《玉簪記》後,竟有些失望。身段、念白、咬字等整體表現上雖是比錄像中來得流暢、熟練,但,到了現場希冀從演員互動中,尋覓當年影帶中主演俞玖林與沈豐英表現出那青春無敵的愛情,卻有些悵然所失。將視角專注於演員眉眼之間的表現,不易感受到演員之間的情感與互動,兩人皆似是專注於身段、演唱的表現,而忽略了人物之間的情感與反應。談回今年演出的《長生殿》,在這幾年間,演員在表演呈現上竟又產生了如此落差,無不讓人感到惋惜。在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還未誕生之前,俞玖林與沈豐英二人都還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是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裡頭的青年演員,但是青春俊秀的扮相、清透的嗓音以及規矩紮實的功底,不得不讓白先勇一眼就將他二人選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1】

這兩位在外表上有過人條件的演員被選為主演,突破了崑劇界一直以來的傳統:30、40歲才足以獨挑大樑,亦帶起了許多院團開始讓年輕演員主演大戲的風氣。【2】兩位演員登上舞臺後,果然受到廣大媒體爭相報導,到了國外巡演更是造成相當大的轟動,直至今年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場數已約三百場。然而,回到當下,想起沈豐英在《長生殿》中差強人意的表現,不禁納悶並思索,在「青春版」崑劇的誕生後,這些演員是否仍有足夠的時間能夠自我修練?學習新戲?並好好咀嚼每一次學習、訓練的過程?關於演員的修練,或許是作為評論人的我無法輕易檢視的,對戲曲演員而言也是相當私密的自我要求過程。在白先勇,又或是俞玖林、沈豐英兩位演員的訪談中,雖然都不諱言為了「青春版」崑劇,兩人經歷了密集且長時間魔鬼訓練。但對演員而言,不斷重複打磨、演出同一劇目,會不會對一位演員造成如何的問題和影響呢?

閱讀許多崑劇名家的求藝錄,如岳美緹、梁谷音、沈世華等等【3】,幾乎都談及了「人物詮釋」的問題。特別是戲曲演員在處理、詮釋人物都存在一段漫長的理解和學習過程,從開蒙戲學習各行當基本的藝術技巧、特質外,更重要的是從其他的劇目學習更多不同的技巧,以及老師父們在面對不同的人物的詮釋理解,並從中化為自己的揣摩與詮釋。先是由外而內要求,再由內而外滋長,這就是作為一名戲曲演員而言,相當不容易的事情,當然不僅指戲曲演員如此,我想不同領域的表演者都存在著相同且必經的過程。然而,會生發上文所提之疑慮,或許便是看見沈豐英在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對人物的掌握不足,甚至於《長生殿》發現不僅止於人物詮釋,乃至基本功都存在危機吧。

青春版《牡丹亭》刪削了劇本、改變了舞美、服裝,甚至是崑曲的本質音樂、表演,將崑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妝點後,推向廣大的市場,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進到劇場觀看演出,甚至也讓年輕演員有更多的機會登上大舞臺。當然,上文的疑問與演員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可能不存在直接的關係。但,「青春版」的出現是不是在這些演員身上隱隱地刻下什麼樣的印記呢?反思「青春版」走來十餘年,在強調「傳承」與「紮根」的同時,是否也可能在其間產生顧此(青春版)失彼(其他劇目的學習與傳承)問題,甚至於出現「斷層」呢?【4】事實上,基本功磨練與人物詮釋的問題或許也不僅止反映於沈豐英的表現上,而是同時也反映在主演之外的演員身上的。

崑曲名家沈世華曾於其求藝錄中提到:「我對『青春』二字也有自己的看法,演員的青春靚麗,固然可爭得觀眾一時的關注,但是長遠來看,只有藝術可葆有青春,青春可保不了藝術。」書中一言相當懇切,同時也直指問題核心。觀察沈豐英的舞臺表現,雖經歷了「青春版」崑劇上百場的演出經驗,但,在人物的詮釋上仍較覺單薄,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許無二,即是必須回到「表演」的問題上頭強調。對演員而言,自我的修練與要求必然是演員不可避免,且必須回頭好好思索的問題。未來「青春版」崑劇若有機會再到臺灣搬演,沈豐英亦有機會再到臺灣演出,會讓人更期待的是,觀眾們關注的不再僅是「青春」的崑曲,而是藉著演員深厚的功底與自我詮釋,所表現出的崑曲的「青春」。

註釋

1、關於青春版《牡丹亭》的誕生始末,可參考陳栢青,〈偏惜白牡丹--聽白先勇談青春版《牡丹亭》〉,刊載於《聯合文學》5月號,2017年第391期。

2、沈豐英於訪談中如此言道。鄧勃,〈走下舞台沒有愛情〉,《羊城晚報》2006年12月6日,網址: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gd.xinhua.org/newscenter/2006-12/06/content_8707047.htm(瀏覽日期:2017.5.6)。

3、關於岳美緹、梁谷音、沈世華等人的求藝、回憶錄,可閱讀岳美緹口述、楊汗如編纂,《臨風度曲岳美緹:崑劇巾生表演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梁谷音,《我的崑曲世界》(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8月);沈世華口述,張一凡、紐驃紀錄整理,《崑壇求藝六十年》(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6月)。

4、吳岳霖亦於其評論中提到了此問題。詳閱吳岳霖,〈「老戲重演」是怎樣煉成的:「當代戲曲」之內或之外的一個問題(下)〉,《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0133(瀏覽日期:2017/5/4)。

《長生殿》

演出|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時間|2017/05/03 19:30
地點|台北市立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穎劇團如何走向當代?如何打造獨樹一幟風格?沉浸於民戲的演出形式進入高度美學化的現代劇場該如何拿捏?都是該團必須面對之挑戰。因此《湘江夢》作為該團進入現代劇場第二齣劇作,企圖嘗試回應疑問,展現潛力,開創特色。
Oct
21
2024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
Oct
18
2024
需要解方的「瘟疫」則可被解讀為五〇年代與九〇年代藝文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死亡威脅」——戲劇透過瘟疫的隱喻,向觀眾提出了一個系譜學式的問題:五〇年代「改良」歌仔戲、九〇年代(小)劇場,以及今日所面對的「瘟疫」分別是什麼?
Oct
18
2024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Oct
17
2024
光影變化不但營造出撲朔迷離的陰間之路,為兩尊戲偶射出前方路徑以及沿路遭遇的瞬息萬面,也隨著光束並無形體的介質特性,讓戲偶不受實體空間之框架所限。如此一來,既解放戲偶,使其在空間中享有更大自由,同時又始終有所支撐與憑藉。
Oct
16
2024
戲文在歌仔戲既有套路中擴大結構,修改原本上而下、男性主體的固定秩序,將其退為遠景,聚焦在劇中角色如何追尋愛情,將角色歷程融入傳統橋段,歌仔戲的世界觀因而擴張,擁有個人存在之地。選擇風花雪月為題不等於馴服,而是召喚共鳴的策略,以此呼應常民美感經驗。
Oct
16
2024
劇情仍回到以生旦相戀為核心的框架中,玫瑰少年的議題似乎僅成為這段奇情戀中的一抹點綴色,不免覺得有些可惜。
Oct
15
2024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
Oct
11
2024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
Oct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