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築起《那面墻》?
10月
21
2021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8次瀏覽

林耿邦(劇場工作者)


「墻」是依靠,也是阻擋;連起的墻,則為「框」。在當今2021年後疫情時代,不同樣態的墻被肆無忌憚地築起,限縮了我們自由的生活空間,種子舞團在這個時間點搬出新作《那面墻》,就像是對現今社會提出了大哉問,這「墻」究竟是誰築起?而我們又該如何逃離這墻所築起的框?

這次《那面墻》舞臺以簡單四座長方形立體鐵框化做「有形」墻;以不同光區形狀築起「無形」墻,其中兩座鐵框又加上兩座透光黑屏幕,巧妙建立虛實交錯的空間質地。此舞作最大特色在於透過不同舞者人數組合,在鐵框及光區間排列出多樣的空間與意境,同時利用舞者身體線條建立「墻」的空間感,在不同片段以「有限」的空間引起觀眾對於墻「無限」的想像,不同的「框」似乎也象徵著每個人生命總是被不同形式的框架所困。

此舞作在每個片段中,透過舞者舞步的變化、多變音樂風格、「墻」的空間轉換,有故事性的呈現出不同「墻」的涵義,舉例來說,雙人舞的互動讓彼此依賴對方身體支撐,訴說人與人間的連結糾纏,一者為墻,一者為人,「墻」有時是人的依靠,有時卻是人的阻擋,而當依賴感過於強烈時,墻傾倒的瞬間,人也會隨之倒下。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這樣可以嗎?」「再後退一點」。在其中一片段,「這樣可以嗎?」為本舞作少數、也是最強烈的語言,兩組舞者在鐵框中,透過兩兩舞者肢體變化,反覆詢問另一組這樣的角度是否可以看得清楚,語言與肢體節奏間搭配變化,翻玩空間所帶來距離感,有如影射當今受疫情影響,人與人間的連結從真實的接觸轉為電腦鏡頭的視訊畫面,對方不同的角度及距離則決定了觀看的畫面。

在最後片段中,四個鐵框圍住正方形光區,宛如建立一棟放房子的空間,一位褪去衣物僅剩內衣的裸舞者身處在其中一個鐵框,一位舞者則靜靜則爬上鐵框就像在二樓靜靜待著,裸舞者在鐵框中不斷試圖逃脫,釋放強烈求救訊號,但二樓的舞者依舊一無所動。接著二樓舞者下了鐵框,裸舞者敲了敲鐵框兩次,她聽見並試圖找尋聲音來源,但最後卻仍舊離開,獨留最終無法被拯救的一人。在這最後片段,強烈的故事性試圖招換人們內心深處的同理心,提醒著人與人之間不該如此冷漠,也許你正是拉住對方逃離那面墻的救贖。

在《那面墻》這個作品中,各個片段可以看見每個個體與群體都有不同的框架,舞者在有限的框中猛力掙扎撞擊著,但這些框架又是象徵什麼?也許是「社會價值」、「他人期待」、「自我框架」等等,重新回歸自身的提問,究竟是誰築起「那面墻」?而該如何逃脫更是每個人生命的課題。

《那面墻》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1/10/16 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面墻》中舞者之強,甚至能攀上鐵架而無礙,各種獨特的身體語彙,也能夠被看出種子舞團在創作期間所花費的精力,與其探索的慾望等等。這股直撲顏面的爆炸力,相較於其他創作者的冷冽、優美等肢體的不可明說,創作者黃文人的態度已然相當明顯。(簡麟懿)
11月
25
2021
具有張力的動作是舞作中的一大亮點,如同鈴木忠志的論著《文化就是身體》中所述的概念,身體是最直接的體現,種子舞團的舞者們透過精準的肢體運用,向觀眾完整地呈現了該團獨特的動作語言與文化積累。(蔡億霖)
10月
26
2021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