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築起《那面墻》?
10月
21
2021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6次瀏覽

林耿邦(劇場工作者)


「墻」是依靠,也是阻擋;連起的墻,則為「框」。在當今2021年後疫情時代,不同樣態的墻被肆無忌憚地築起,限縮了我們自由的生活空間,種子舞團在這個時間點搬出新作《那面墻》,就像是對現今社會提出了大哉問,這「墻」究竟是誰築起?而我們又該如何逃離這墻所築起的框?

這次《那面墻》舞臺以簡單四座長方形立體鐵框化做「有形」墻;以不同光區形狀築起「無形」墻,其中兩座鐵框又加上兩座透光黑屏幕,巧妙建立虛實交錯的空間質地。此舞作最大特色在於透過不同舞者人數組合,在鐵框及光區間排列出多樣的空間與意境,同時利用舞者身體線條建立「墻」的空間感,在不同片段以「有限」的空間引起觀眾對於墻「無限」的想像,不同的「框」似乎也象徵著每個人生命總是被不同形式的框架所困。

此舞作在每個片段中,透過舞者舞步的變化、多變音樂風格、「墻」的空間轉換,有故事性的呈現出不同「墻」的涵義,舉例來說,雙人舞的互動讓彼此依賴對方身體支撐,訴說人與人間的連結糾纏,一者為墻,一者為人,「墻」有時是人的依靠,有時卻是人的阻擋,而當依賴感過於強烈時,墻傾倒的瞬間,人也會隨之倒下。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這樣可以嗎?」「再後退一點」。在其中一片段,「這樣可以嗎?」為本舞作少數、也是最強烈的語言,兩組舞者在鐵框中,透過兩兩舞者肢體變化,反覆詢問另一組這樣的角度是否可以看得清楚,語言與肢體節奏間搭配變化,翻玩空間所帶來距離感,有如影射當今受疫情影響,人與人間的連結從真實的接觸轉為電腦鏡頭的視訊畫面,對方不同的角度及距離則決定了觀看的畫面。

在最後片段中,四個鐵框圍住正方形光區,宛如建立一棟放房子的空間,一位褪去衣物僅剩內衣的裸舞者身處在其中一個鐵框,一位舞者則靜靜則爬上鐵框就像在二樓靜靜待著,裸舞者在鐵框中不斷試圖逃脫,釋放強烈求救訊號,但二樓的舞者依舊一無所動。接著二樓舞者下了鐵框,裸舞者敲了敲鐵框兩次,她聽見並試圖找尋聲音來源,但最後卻仍舊離開,獨留最終無法被拯救的一人。在這最後片段,強烈的故事性試圖招換人們內心深處的同理心,提醒著人與人之間不該如此冷漠,也許你正是拉住對方逃離那面墻的救贖。

在《那面墻》這個作品中,各個片段可以看見每個個體與群體都有不同的框架,舞者在有限的框中猛力掙扎撞擊著,但這些框架又是象徵什麼?也許是「社會價值」、「他人期待」、「自我框架」等等,重新回歸自身的提問,究竟是誰築起「那面墻」?而該如何逃脫更是每個人生命的課題。

《那面墻》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1/10/16 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面墻》中舞者之強,甚至能攀上鐵架而無礙,各種獨特的身體語彙,也能夠被看出種子舞團在創作期間所花費的精力,與其探索的慾望等等。這股直撲顏面的爆炸力,相較於其他創作者的冷冽、優美等肢體的不可明說,創作者黃文人的態度已然相當明顯。(簡麟懿)
11月
25
2021
具有張力的動作是舞作中的一大亮點,如同鈴木忠志的論著《文化就是身體》中所述的概念,身體是最直接的體現,種子舞團的舞者們透過精準的肢體運用,向觀眾完整地呈現了該團獨特的動作語言與文化積累。(蔡億霖)
10月
26
2021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