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築起《那面墻》?
10月
21
2021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8次瀏覽

林耿邦(劇場工作者)


「墻」是依靠,也是阻擋;連起的墻,則為「框」。在當今2021年後疫情時代,不同樣態的墻被肆無忌憚地築起,限縮了我們自由的生活空間,種子舞團在這個時間點搬出新作《那面墻》,就像是對現今社會提出了大哉問,這「墻」究竟是誰築起?而我們又該如何逃離這墻所築起的框?

這次《那面墻》舞臺以簡單四座長方形立體鐵框化做「有形」墻;以不同光區形狀築起「無形」墻,其中兩座鐵框又加上兩座透光黑屏幕,巧妙建立虛實交錯的空間質地。此舞作最大特色在於透過不同舞者人數組合,在鐵框及光區間排列出多樣的空間與意境,同時利用舞者身體線條建立「墻」的空間感,在不同片段以「有限」的空間引起觀眾對於墻「無限」的想像,不同的「框」似乎也象徵著每個人生命總是被不同形式的框架所困。

此舞作在每個片段中,透過舞者舞步的變化、多變音樂風格、「墻」的空間轉換,有故事性的呈現出不同「墻」的涵義,舉例來說,雙人舞的互動讓彼此依賴對方身體支撐,訴說人與人間的連結糾纏,一者為墻,一者為人,「墻」有時是人的依靠,有時卻是人的阻擋,而當依賴感過於強烈時,墻傾倒的瞬間,人也會隨之倒下。


 那面牆(種子舞團提供)

「這樣可以嗎?」「再後退一點」。在其中一片段,「這樣可以嗎?」為本舞作少數、也是最強烈的語言,兩組舞者在鐵框中,透過兩兩舞者肢體變化,反覆詢問另一組這樣的角度是否可以看得清楚,語言與肢體節奏間搭配變化,翻玩空間所帶來距離感,有如影射當今受疫情影響,人與人間的連結從真實的接觸轉為電腦鏡頭的視訊畫面,對方不同的角度及距離則決定了觀看的畫面。

在最後片段中,四個鐵框圍住正方形光區,宛如建立一棟放房子的空間,一位褪去衣物僅剩內衣的裸舞者身處在其中一個鐵框,一位舞者則靜靜則爬上鐵框就像在二樓靜靜待著,裸舞者在鐵框中不斷試圖逃脫,釋放強烈求救訊號,但二樓的舞者依舊一無所動。接著二樓舞者下了鐵框,裸舞者敲了敲鐵框兩次,她聽見並試圖找尋聲音來源,但最後卻仍舊離開,獨留最終無法被拯救的一人。在這最後片段,強烈的故事性試圖招換人們內心深處的同理心,提醒著人與人之間不該如此冷漠,也許你正是拉住對方逃離那面墻的救贖。

在《那面墻》這個作品中,各個片段可以看見每個個體與群體都有不同的框架,舞者在有限的框中猛力掙扎撞擊著,但這些框架又是象徵什麼?也許是「社會價值」、「他人期待」、「自我框架」等等,重新回歸自身的提問,究竟是誰築起「那面墻」?而該如何逃脫更是每個人生命的課題。

《那面墻》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1/10/16 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面墻》中舞者之強,甚至能攀上鐵架而無礙,各種獨特的身體語彙,也能夠被看出種子舞團在創作期間所花費的精力,與其探索的慾望等等。這股直撲顏面的爆炸力,相較於其他創作者的冷冽、優美等肢體的不可明說,創作者黃文人的態度已然相當明顯。(簡麟懿)
11月
25
2021
具有張力的動作是舞作中的一大亮點,如同鈴木忠志的論著《文化就是身體》中所述的概念,身體是最直接的體現,種子舞團的舞者們透過精準的肢體運用,向觀眾完整地呈現了該團獨特的動作語言與文化積累。(蔡億霖)
10月
26
2021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