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存在主義共舞《詭 跡Dripping》
11月
08
2016
詭 跡(稻草人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7次瀏覽
沈佳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法國著名文學作家、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80)同時也是二次大戰後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推手,影響了全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嘔吐》一書是透過日記型記述思想形成過程的自傳式小說【1】,道出主角安托萬.羅岡丹在日常生活接觸現實產生嘔吐的生理現象作為媒介,引出一切的存在都是空虛、多餘的,關心對本質存在哲學思維。

舞台上,一組相背且對稱的椅子,鐵桶置於其椅面,整個舞台被幕簾切割成正三角型,面對舞台的右側有一組現場演奏的樂器於沙簾後融為舞台的一部分,故事由現場演奏的樂器聲響悄悄道出……。

《詭 跡Dripping》以兩位獨舞者於同一個時間裡舞動,以兩種不同的樂器聲響區別著兩個獨立個體的存在,資深舞者李佩珊以機械般的移動,而羅文瑾則如魚般游移【2】,舞動的同時燈光轉變,使影子彷彿也在游移,產生與影子共舞的視覺交錯感,一個冷色調燈光下的機械感與暖色調燈光下的人性感,兩人的質地在舞台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視覺上一個正戴著桶子,另一個則反戴著桶子,畫面藉由椅背區分為兩面。

穿著大衣的無頭人穿梭在舞作中,形成了一股意識催眠的壓力,由舞者披上「意識」的外皮,形成了與自身的「存在」間的對話,特別的是李佩珊將椅子挪動至上舞台的中間,觀望著下舞台與「意識」對立時,當舞者背對觀眾的同時,舞台上形成一直線,觀眾與他為同一個方向,無形中將觀眾拉入一同參與了他關照自己的心態,這是個很有趣的安排,巧妙的視角手法,讓觀眾身歷其境的感受,並且在不知不覺中一同栽進省思自己「存在」的概念裡。

隨著劇場漏水,音樂被水滴聲取代,兩位質地不同的舞者,焦慮、侷促不安的來回以不同的方式接水,獨舞者羅文瑾順著一道光探入,卻被倒向他的水桶驚嚇,水桶不停向他噴、丟出來,形成水桶山的狀況,擁擠與焦慮吞噬著他,整個慌張的氣氛隨著情緒的堆疊,音樂也悄悄地進場。為了擺放水桶,以各種方式將其擺放過去的詭異堅持,演變成一種卓别林式的幽默,而向上堆疊的水桶,每成功一次,音樂就如同掌聲般響起,將現場觀眾情緒緊扣來到最高點,直到水桶倒下,也開啟了與「意識」的外皮及自身「存在」下和「意識」小心翼翼的觸摸,想試著接觸什麼,如同沙特藉由《嘔吐》一書探索「存在」的本質般,卻被現實狠砸。在觀眾席,不免能感到觀眾與舞者間的心理立場換位,擔心挨鐵桶砸的聲、身反應,成功地潛入觀眾的本質,悄悄的在觀眾席發酵,最後抓起鐵桶往桶子裡嘔吐,如同書中主角安托萬.羅岡丹與日常生活接觸現實就會產生嘔吐的生理現象。當《Some of These Days》響起,兩位舞者於舞台上形成斜線起舞,彷彿音樂是主宰者,赦免了現實所造成的噁心反應,隨著音樂結束,穿著大衣的無頭人又再次呢喃,口技聲下如同碎唸般的提醒著觀眾省思,一切又回復到第一幕,結束了一整個作品。

如果把音樂當成說書人,那穿大衣的人,便像是一把鑰匙,開啟省思的門,引領觀眾進入一個特別的空間。整個作品藉由滴與漏發展,依著一個探討自身「存在」的軸心,跳脫文本的框架限制,巧妙的利用物件(水桶)營造場景與氛圍,以兩位舞者貫穿舞台,透過音樂協助營造,勾勒出一整個作品的個性外,更符合「存在」的「當下性」。如果以觀眾的角度,我認為表演者有五名,但若是以存在主義的思潮概念下,我認為人人都應當存在於彼此,身為觀眾的我們,都是存在於當下與意識的共存者。

註釋:

1、《嘔吐》,沙特著,桂裕芳譯,志文出版社。

2、《詭 跡Dripping》演出節目冊。

《詭 跡Dripping》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6/10/23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