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行溫雅的拚搏人生《稻禾》
12月
02
2013
稻禾(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5次瀏覽
曾菁美(表演藝術部落客Jimmyblanca)

自10月中於雲門排練場看過《稻禾》片段後,便非常期待在劇院看到完整的作品。這晚看雲門《稻禾》,雖然不若看排時激動 (或許這激動有很大部分是看到林懷民老師本人),但最後的涓滴水流滋養大地,激烈拚搏回歸本初,簡單不過的周而復始,讓眼淚很平靜地感動落下。

雲門40的作品以餵養這塊島嶼的稻子出發,用緩行溫雅的情緒,舞出稻禾成長的過程,傳達萬物生生不息的無窮力量。從什麼都沒有的一片泥濘開始,舞者的腳有節奏的穩健踩地、貪婪卻有力的大口呼吸,土地內蘊著蓄勢待發、十年磨劍的能量,蠢蠢欲動的想要衝出黑暗。微小的幾近聽不見的心跳,正在底層摩肩擦踵的鼓動著。微風吹拂、日光煦照,綠芽們一一冒出頭。「再高一點、再長一點」,舞者們盡情地向上跳躍與抽高,祈禱著青春年華能綻放得更加挺拔。這畫面不禁讓我想起宮崎駿動畫裡,龍貓與姊妹倆在園圃旁跳的發芽舞蹈。這是值得歡欣鼓舞的時刻,新興的生命在備受期望下成長,希冀能快點成熟,好到外頭世界探險。

花粉是替稻子傳遞訊息的使者,一個一個、兩兩成對、成群聚集的在場上相互吸引又排斥;逗弄著稻子搖曳生姿的風動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調情高手,輕巧靈活的拍打著稻桿,這會兒在稻上休憩、那會兒又隱身於稻下,調皮地穿梭於稻與稻之間,開心地玩起「來抓我啊~」的追趕遊戲。等到野夠了、狂氣收斂了、遇上了願意停駐的,愛意滿溢地、毫無保留的將自己付予對方。在段落〈花粉II〉裡,身著肉色舞衣的男女舞者,在金黃青綠交織的稻浪影像裡,從起先的幽微試探、漸漸地將身軀重疊、繾綣纏繞,浪漫親密地共同孕育新生鮮錄。

生命的長成與完熟總是伴隨著許多痛苦,更別論初期懷抱著的母體。結實累累之際,也是骨肉分離之時。〈穀實〉裡並沒有豐收的慶祝,而是由一名身著紅衣的女舞者,肢體痛苦扭曲,不自覺地用力撞擊地面,全身的肌理因用力而清楚可見,不停捧著的下體仿若有東西要衝出。生產,是生命延續的必經過程,當苦痛到達臨界點,突破後所伴隨而來的喜悅將是無可計量。

新生與凋零並行是世界運行的準則,這一代完成了生命展延的使命,活過了各式難以想像的考驗,是時候該進入下一輪迴,以不同的生命形式看顧曾有的一切。長竹桿用著猛爆的力量鞭笞大地,劈噠作響的聲音猶如烈熾狂妄啃食。強悍放肆的火焰互咬成煙塵焦土,高張僵持的氛圍如鑼鼓喧天,灰白的殘煙隨風飄升散去,毫無眷戀的暴力完結,一絲不留。大地再次被破壞,卻將靠著黑色土壤裡留存的養分,重新組織與架構。宛如母親的流水,用其能包裹一切的柔軟來潤澤大地,靜謐振盪出下一輪生命的源遠流長。

《稻禾》運用了大量的投影,將稻子各階段的姿態投在舞台深處與地板。跟著舞者與影像記錄走過了稻禾的旅程,實則也順過了人的一生!初生稚嫩、年少芳華、心熟嫻定、傳承回歸,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課題要進行,也正因為這不止息的代代接續,讓物種能綿密且滿載上輩文化的長存世間!

《稻禾》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13/11/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