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界線,如何走下去?《邊界》
4月
13
2016
邊界(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9次瀏覽
富于庭(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職碩班)

《邊界》是一齣述說在戰爭中找尋一條生路的故事,楊輝利用了真人(操偶者)與假偶之間的互動,杖頭偶與懸絲偶的視覺效果,來呈現在歷史戰爭中,操控者與犧牲者的對話,所謂的邊界,如何而來又如何突破?在戰爭裡,人們失去了家人、遺失了自我,甚至失去了生命,待戰爭結束後,生還者帶著犧牲者的遺物,慢慢一步步地找尋回家的路。

我們彷彿見到《邊界》成為一種總體劇場,在一個小時的演出裡看到了新偶戲的各種可能性——除了演員的操偶演出、演員跨出界線站上舞臺,也成為一個角色,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為了劇場中的主角,燈光營造的氣氛、動畫的投影效果。其中令大多觀眾最驚喜的創意,應該是利用立體書輕易換景,讓掌中偶在書本裡走完一個小故事。

偶戲能挖掘物件本身材質所具有隱喻,《邊界》善用這個優勢。其中一段,導演利用光與偶產生的投影,呈現屋內兩個閒話家常的大人與小女孩,因為只看到窗後的投影,帶有一點窺視的效果。接著,忽遠忽近的光線投影,讓觀眾在閒話家常的場景中,因為距離的壓迫感,引發了專注力與好奇心。如此電影的手法輕易與觀眾拉近了距離,是現代偶戲的優勢。之後,窗上飄飄欲墜的福字剪影,在槍響後流下紅色的血跡,窗紙竟然嘶的一聲就被刀劃破了,戰爭的狂暴強烈震撼觀眾的心。接著我們從破碎的窗紙縫隙,看到屋內倖存的小女孩身影(偶),在真人的懷抱裡得到安慰。在《邊界》中,我們看到楊輝對西方物件劇場的掌握,不下於他對傳統偶戲的熟稔。

即使如此,讓筆者最感動的一場戲,卻是接近結尾的傳統演出。觀眾在黑暗中,先是嗅到一股在廟裡燒香祭拜的味道,接著燈一亮,看見了楊輝本人飾演的乩童,手裡正燒著香,接下來扮演了操控者的角色,將祭祀臺上的偶一尊尊拿起來戰鬥,一隻打敗另一隻又被後面加入戰局的角色擊敗,永遠不結束的戰爭好像只為了滿足操控者的慾望,卻無法保障被操控者的活路。在這場戲中,將操偶師、操偶技巧與偶戲做為一種隱喻,這三者完美結合在一起。

最值得留意的,是《邊界》突破了傳統偶戲的空間限制,藉著三層投影幕,把舞臺空間隔開,藉著各種偶戲(如掌中或懸絲偶),或是大小偶的變化(大船換成小船),甚至是真人肢體的參與(露出下半身的守衛),創造出各種表演的可能性。 在《邊界》中,傳統操偶師放大了身體的活動範圍,破除了傳統限制的邊界。楊輝一直在傳統與創新的路上尋找生存之道,就形式上來說,《邊界》可說是突破了東西文化的限制,藉著偶戲本身來打動觀眾。

可惜的是,《邊界》雖看似有兩條故事線主軸,但許多段落缺乏明確脈絡與角色動機,即使形式充滿創意多變,內容卻不一定能引發共鳴。在會後座談中,楊輝提到希望《邊界》是一場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產生共鳴、有自我解讀的演出。但筆者的觀賞經驗卻非如此,比如其中一場監獄守衛拿食物給母子的段落,到底是臺灣、是日軍、還是希特勒?缺乏背景細節的定位,不見得是引發聯想,也可能是共鳴的失效。《邊界》是否在不斷跨越邊界的同時,也變得跟後現代一樣模糊不清?

一齣戲如何跨越歷史與地域的邊界,被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合理地解讀?傳統要如何繼續走下去?楊輝還在操著偶找生路,我們也是。

《邊界》

演出|楊輝
時間|2016/4/10 14:30
地點|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由人偶並置與互動,此戲所呈現的,不再只是以偶物再現人類戰爭場面的奇觀,而是體現了情景當下的權力關係,甚至更進一步延伸出實存與虛在的辯證。不僅完整且有系統地建構了真人與偶件的展演語彙,同時,賦予諸偶靈性。(吳政翰)
4月
18
2016
最大的問題還是得回到敘事。雖然主題明確,卻缺乏情節支撐;由於楊輝作品裡的創作本質存在著強烈的「從自我到世界」的輻射過程,或許傾吐出屬於楊輝濃濃的說故事口吻,卻也造成整部作品的敘事角度過於單向且傾向直觀。 (吳岳霖)
4月
14
2016
戰爭聚焦的遠近,呼應了其舞台迷人的幾何結構。相對之下,敘事卻並無這般既流動又連貫的架構支撐,反而迷失在聚焦與否的遠近混沌間。(白斐嵐)
4月
11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