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記憶之下無人為局外人《夢遊烏托邦》
4月
16
2018
夢遊烏托邦(柯旗化故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4次瀏覽

演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李鈺玲、杜思慧

時間:2018/03/30 18:30

地點:柯旗化故居

文 徐耀璇(社會人士)

《夢遊烏托邦》在白色恐怖受害者柯旗化先生的故居,以沈浸式劇場的方式,一次讓一位觀眾透過參與成為柯旗化的再現,經過實際上短短的30分鐘,卻穿越時空重遊柯旗化失去自由的17年。此次《夢遊烏托邦》的重演,結合了VR設備,讓特殊的情境更顯真實。

原劇乃發展自柯旗化獲釋後撰寫的自傳《台灣監獄島》,演出以順序的方式呈現事件,轉化了部分家中的場域成為白色恐怖期間的偵訊室與囚牢,觀眾透過演員引領,經歷柯旗化政治受害的轉捩點。一開始觀眾由前台人員指引,踏入故居的一扇門後,立刻成為柯旗化,用他的視角啟動故事線。觀眾在家中廚房,眼見母親正為自己煮麵聊家常,卻突然遭特務帶離家中,在特務的催促之下,觀眾來到一間書房,戴上VR設備之後,目睹了柯旗化第一次被捕的始末。VR影片中他的學生因案被捕,被迫將柯旗化在自白書中舉為人證,同時特務在柯旗化的住處搜到一本《唯物辯證法》,如此可以認定柯旗化思想左傾。接著觀眾被特務催趕著上樓,進入了偵訊室,偵訊室中有一名特務兇惡的拿著鐵鍊,不斷的發出撞擊聲,並要求觀眾背對他看影片,黑白的畫面是一名被鐵鍊綑綁的男子,留著大量的汗水,痛苦求饒的苦樣,可以想像當年柯入獄期間所遭受到的不人道待遇與生死未卜的焦慮。接著觀眾繼續被催趕上樓,來到頂樓的倉庫,戴上VR,目睹眼前的死囚唱著日語歌度過了最後一夜並被槍決。當VR結束,觀眾隨著前方特務的催促開始往前時,被後方看守員搭住肩膀說:「聽說你是教英文的,我兒子也在綠島,希望你能多照顧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前方的特務帶入一間小隔間。

經過不安定與格外漫長的等待,終於獲得下個指示,要將一封信放入一間臥室的桌上,並戴上VR,內容是柯旗化妻子阿李與女兒的對話。女兒手拿著父親寄來的信,卻質疑母親為什麼說爸爸去美國,而信上的地址卻寫著台東?目睹孩子長大了,慢慢識破母親善意的謊言,與妻子隻身照顧3名孩子,一家人面對社會的人情冷暖,帶著VR的觀眾,只能任畫面持續播放,卻阻止不了家人承受的恐懼與艱困。演出最後,觀眾在無數次被特務粗暴的催趕後,終於在一個轉角處接收到女兒溫暖的擁抱,隨著女兒雀躍的帶領,回到家中客廳,吃了一碗豬腳麵線,飾演妻子的演員宣告演出至此,而所在的客廳展列的書籍與家書都可以參觀。關於先前經歷的壓迫與不舒服,或是對於VR所見的無奈無助,在環視客廳所展列的文件後,筆者開始慢慢的脫離原本劇中的情境,抽離的爬疏剛剛所經歷的孤獨無助,是誰的孤獨無助?剛剛很想要抵抗但是又不敢突破的,是遵循了誰的規則?

製作團隊很巧妙的利用VR虛擬實境成為劇中另一種敘事形式,處理柯旗化不在場或是旁觀的景象;透過觀眾一個人在陌生的故居遺址被演員指使來去,即便觀眾最終毫髮無傷的離開,多少能理解白色恐怖時期個人所要面對的巨型壓力。作品中沒有無惡不赦的「壞人」,反而在白色記憶中,不論是在克盡職守效忠國家,或是堅忍等待自由到來的一刻,每個無名的人都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能成就更好的未來。透過觀眾與演員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能感受到每個角色背後的信念與違背信念的代價,所以特務寧可錯殺一人,所以柯旗化與他的家人願意挨過漫長的歲月。本演出推翻以往多數作品在處理白色恐怖議題容易陷入二元對立,僅是控訴而達不到和解的困境,最後柯旗化獲得的自由,是所有角色獲得的自由。歷史上集權暴力的年代,大多初衷是急切的希望人民有更好的未來,使國家免於貧窮免於威脅,台灣也在這樣信念的變質中,步入歷史上一段人民生存在國家暴力恐懼之中的日子,至今所造成分化的代價,台灣人民還在承擔著。

隨著時間,歷史事件慢慢得到還原與正義的伸張,然而不論是國際局勢的改變或是政黨的轉移,只要有權力階級的地方,就會有不義的壓迫產生,只是更狡猾的隱藏在生活之中。現今的自由與民主得來何其不易,希望前人犯過的錯與受難者的犧牲,成為後代的明鏡。

《夢遊烏托邦》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