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顏色《新秩序藍色星期一》
6月
05
2018
新秩序藍色星期一(曼丁身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4次瀏覽
郭佳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生)

「藍色星期一」,從字面你會想到什麼?藍色:憂鬱的;星期一;每週上班的第一天。Blue Monday,是吧?

走進劇場,那迷幻的音樂從聽覺感受聲音環繞著觀眾,直到演出即將開始。燈漸亮,在黑盒子裡凝聚了一股憂鬱的氛圍,表演者藉由肢體傳達出每個個體選擇以不同心情與情緒踏上「藍色星期一」,整場作品的核心就此進入。

表演者從舞蹈元素出發,在身體的控制上,循序漸進加強力量的變化,亦或是以悸動之肢體語言來表達速度發展內心糾結的情緒渴望,透過舞蹈、戲劇、音樂、燈光及舞台裝置,藉以多元化之藝術媒介特質於作品中的結合,並探索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連結與關係,呈現出空間至肢體交錯之美感,換言之,藉由畫面中想像,經由舞台投射到觀眾的目光裡。

此作品由現代舞、街舞、新創故事結合,多元異質文本的融合,產生新的語言元素,在這世界所面對生活辛苦與爭扎,傾聽寂寞的心情,強調活著不容易的人生大事。每位舞者扮演著不同角色從不同位置出場,透過顏色來喚醒生命中的自己,不論在個人、家庭與社會層面所面臨壓力、恐懼、混亂斷裂與疏離,編舞者試圖讓觀眾自行省思,從壓力中找回心靈重生的希望,將那隱藏在壓抑與迸發之間,翻轉維持正向的觀點、視危機為轉機冷靜評估,思考如何共同面對與處理,總觀上述,所謂的藍色,如果將內在焦慮的心,轉換為正向思維,美好生活便是存在於你我之間不斷循環。

透過燈條所設計的舞台空間,從表演者所呈現的情境中,連結出一種歸屬感與個人生存空間,再從音樂與視覺的變化,加上肢體交錯互動的動作可以發現,現今社會注重人與人之間隱私,雖然有許多肢體碰觸,卻都只是擦肩而過,也彰顯出象徵一種微妙的距離感,可以很真實卻也從中逃避一切不去面對,這種「選擇權」終究在於自己所決定的一切。

時間彷彿人生跑道上的計時器,我們常聽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它非常珍貴且不會倒流,一分一秒流逝著,不斷揮別過去中所發生的一切,更不會因為特別美好而多停留,可是,我們藉由表演者在故事中所詮釋出的情境,不斷折返再折返的選擇自己的人生,內心所承受的兩難也不斷掙扎環繞著混亂中的思緒。

當我們回到現實層面來看,最親密的人是你身邊的那個他,因為有了交集,那些歡笑、悲傷、擔憂才會存在,表演者從身體展現的這些震動,它可以是很輕微的也可以是很豪邁的。在這世界,悲傷和快樂都是無法觀察或是感同身受,而是要自己經歷,才能知道所謂的感同身受,都只是類似的情緒而已。作品中的藍色,就像在黑盒子裡所觀看到的人心如雜物盒。

《新秩序藍色星期一》

演出|曼丁身體劇場
時間|2018/5/26/  20:00
地點|表演36房屋頂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