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吹甚麼?大風如何吹?《大風吹》
12月
27
2016
大風吹(極至體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5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成立於1997年的極至體能舞蹈團是台中最早成立的現代舞團,舞團二十年來的作品有階段性的變化,從早期強調純粹身體探索,進入中期身體與自然環境共舞系列以及台灣意象與生活題材的開發,再到近期創作以大小觀眾為訴求、具歡樂色彩的舞蹈戲劇呈現。舞團的作品由抽象的藝術創作逐漸邁向親子同樂的創作風格,這樣的經營方式在台灣舞團中不多見。而此勇於大幅度調整創作風格來親近不同年齡與觀眾群的行動本身,可視為是藝術總監既創作者石吉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自我挑戰。對於習慣小劇場舞蹈美學操演的編創者而言,創作親子同樂舞蹈作品的挑戰性並不會低於實驗性作品。舞作如何讓大小觀眾易於理解,帶給他/她們歡樂使其願意進劇場的同時,也驚訝於舞台上的創意巧思與細緻品味,是極至體能舞團這幾年來的一大挑戰。

今年作品的標題《大風吹》是每個人兒時曾經玩過的遊戲,此遊戲總是帶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歡樂,這也是吸引觀眾進劇場的誘因。舞作分五個不同段落呈現與風相關的舞台風景,有抽象快速的動作表現,有類裝置藝術的舞台布置、有玩笑式的日常生活即景,更有與觀眾互動的「大風吹」遊戲。整支舞作試圖呈現多樣的感官效果、並置多元的主題與舞台元素,期待給予觀眾連連的驚喜與滿滿的笑聲。這樣的期待在觀眾席時不時就傳來幼嫩的笑聲中取得一定的成功。

開場的「氣球田」在舞台中布置了一排排略高於人的白色汽球。氣球隨著風、和著三拍子音樂左右交叉著微晃,貌似搖頭晃腦的無臉人,又似稻穀、蘆葦隨風搖曳舞著輕快華爾滋的景緻,僅僅這個畫面就別有一番趣味。此外,白色氣球在藍色、紫色、黃色的舞台燈照下如魔術般被塗上不同色彩。以色燈為汽球穿上彩妝的著(變)色片段是此段的另一個驚喜。只可惜這部分進行太快,無法讓觀者暢快享受到細緻漸層的色彩燈光秀所帶來的奇幻視覺效果。當著黑衣的舞者們在汽球間穿梭舞動時,猶如小昆蟲在草叢間跳躍遊戲,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我以為舞者們會有更多與汽球互動、交纏舞動的呈現引領觀者進入汽球田的異想世界,然而取代我的想像是石吉智走上舞台現場作畫。美術系出身的他快速利落地為第一排黃色汽球畫上不同的臉部表情,並配合身體姿態表演,這一幕惹得小朋友開懷大笑。

「機器大軍」的開場似一幅深邃的風景畫。遙控飛機盤旋於舞台空間,黑色長布似海浪高低起伏,暗藍色的燈光與漂浮空靈的音效,營造出寬廣寧靜的深夜海景,台上舞動的雙人似海燕飛翔盤旋於大海上安靜舒暢。當我正陶醉於此靜謐神秘的海中夜色,隨即被節奏快速、動作繁複的舞蹈設計敲醒。多人且目不暇給的快速舞動,企圖舞出暢快淋漓的身體動感。然而為了符應段落主題而設計的動作質地,讓舞者們舞動過程身體質感變化不大,鬆緊間張力拿捏與身體爆發力稍嫌不足,是這段舞蹈可惜之處。

「爭風較勁」是台上與台下一起玩大風吹遊戲的時間,也將觀眾席氣氛帶至高潮。台下大小朋友高興主動配合石吉智的指令,也開心注意台上舞者在指令下和著音樂變化出的動作。此段雖然事前經過安排,但也夾雜觀眾臨場參與的無法預期性。台上台下在互動中拉近了距離,使觀眾成為表演的一部分,增加了大小朋友的臨場感與對演出的投入度。最後一幕,台上落下滿滿的透明汽球,在強力風送下滿溢至觀眾席,舞台中泡泡也漫天飛舞,構成一幕泡泡的奇幻世界。這個畫面雖算不上是獨具匠心的巧思,卻讓我有莫名天真的感動,像似進入一個與世無爭的童話世界。

《大風吹》幽默的點子、創意的風景意象、台上台下歡樂互動,讓在場的大小朋友歡欣渡過一個美好的夜晚。然而就整個作品的架構而言,有種在短時間內擠進太多主題、元素之感。這樣的設計或許是考量到小朋友的耐心與專注度,但如此的設計也可能遺失了每個段落可探索與開發的極大可能性,或是在舞動過程中對身體更細緻的要求。換言之,如何在戲劇化的創意設計下,精緻化、深刻化、奇幻化作品所欲傳達的訊息與感動是另一個可探索與深耕的面向。就這次的作品而言,是同時對「大風吹,吹甚麼?」的內容想像,和「大風吹,如何吹?」的細緻呈現投以等量的關注。極至體能舞團無畏於以一般大小朋友為觀眾群設計歡樂亮麗的舞作,這在台灣舞團不多見,如何在既有的經營取向與創作風格上更細緻化、奇幻化是舞團繼續面對的挑戰。

《大風吹》

演出|極至體能舞蹈團
時間|2016/12/22 19: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