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在時序之外《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11月
16
2021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8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自去年(2020)發起近未來想像系列創作構想,已陸續完成《西元二○七○》(2020年9月,彰化縣)、《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靜態展(2020年11月起,新竹縣)【1】及《消失臺北》(2020年12月,臺北市),三項分屬不同城市、程度的工作坊與演出計畫。延續去年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的靜態展,劇團帶領新組成的工作坊成員,自前人靜態展田調、創作而來的八項概念中,挑出感興趣的三項,近一步構思、編劇與排練,最終帶來由三個片段組成的《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以下簡稱《新竹》)紀錄劇場工作坊成果演出。

不同於去年《西元二○七○》【2】在「卦山力藝術祭」策展論述下,強調跨世代觀點的融會,當時工作坊成員招收,有以五十歲年齡為界,區分青年、銀髮兩個組別(後來錄取的十一位學員似乎至多只到壯年),且田野調查、工作坊與演出的期程安排長達五個月之久(5月至9月)。學員人數、年齡跨距及工作坊時數,諸多基礎皆與今年《新竹》有別(今年學員僅五人,期程也只安排9、10月共兩個月)。也許受限於資源、參與人數、期程及COVID-19疫情等各項外部影響,今年很顯然在文本發展、敘事結構與演出構思等層面,與去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儘管如此,《新竹》從名稱到三段演出構成的敘事空間,其時序狀態與生產企圖,仍然值得進行梳理,以持續向盜火劇團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提問,探究其可能性與局限性。

《新竹》的劇名比起去年多了「回憶錄」字眼,當理解到演出是融合多人的經驗與想像後(靜態展與演出,兩階段的學員組成幾乎不同),此指稱比起專指特定人士的記憶書寫,更像是為凸顯本劇連結眾人,以新竹作為交會之地的共筆性質。也就是說,這裡的「新竹」是被集體創造出來的,它不單方面屬於任何一個人,也不屬於目前已知世界的範疇,它指向一個共通的未來。不過,我們尚未抵達2070年,在未來回憶過去,那個關於過去的時間點坐落何處,對觀眾而言可能是過去,或者未來,或也可能是現在。於是,觀眾該如何認知回憶的意義便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回憶是否曾被經歷?被誰經歷?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體會?我,身在何方?再再皆是因某種飄忽的時間設定,形成觀眾不易尋得所處空間,總在異地的抽離感受。因而,當「新竹」成為想像的產物,時序又不只以「過去—現在—未來」排列,甚至狀態可能保持變動時,被某種程度架空的文本,便需要觀眾更富足的想像力來填補,以與文本達成對話基礎。只是,填補需要資訊,資訊一但不足,時空設定原初被期待的可能性將轉向某種局限性發展,致使演出與觀眾的距離在還來不及靠近以前,早已漸行漸遠。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即使如此,三段演出仍存在清晰的共同目標。第一段〈新竹醫療城〉以記者會場景,介紹五十年前左右(2019)歇業的站前SOGO百貨,現在(2070年)搖身一變成為醫療城,是享受全球頂尖醫療、照護技術的所在。透過當事人偽親身經歷的訪談影片(以過世伴侶的頭髮基因進行體外受孕、紐約名模跨海來臺整型為時下流行的亞洲基因等),帶出「新竹」對於身體無所不能的想像世界。接續第二段〈好想回去,哪裡?〉,一位生活在2070年的孫女,被媽媽要求準備阿嬤想吃的食物,於是使用記憶晶片電腦連線,擲筊詢問,意外得知阿嬤念念不忘五十年前的老味道「水潤餅」。而後,現場播放真實店家(德龍商行)製作、經營的受訪片段,又再跳回孫女所處的時空,看她學習如何拿著水潤餅參拜城隍廟的方法,紀錄「新竹」的記憶是如何被遺忘、儲存又拾回的過程。最後第三段〈獨〉,大致以2034年、2047年、2060年等時間點的口述日記,呈現一位主持「摩爾計畫」的竹科工程師,因成功研發AI情感識別運算系統,打算產製一位伴侶相伴的心路歷程。由於肉身會病、機械不會自然老死等懸殊差異,最後在一片昏暗黃光裡,工程師與一盆植物遙望,似乎領略到自己因「新竹」而擁多這麼多,但在偉大的科技背後,也因而擁有的這麼少,某種強烈的孤寂感受襲奪整個空間。

將演出連結起來看,呈現創作者們對於「新竹」未來截然不同的想像場景;然而,所有人共享著「站在2070年回望過去」的守則,運用已知的科技對付已逝的時間,試圖進行改造、重讀與反省的動作,這個「回望、反觀」的目標,正是此時此刻(202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問題並不出在想像未來的各種開放、多元視野,或者從未來反思當前處境的構想概念,而是對未來想像的差異性,能否有效彼此呼應、參照、補遺或擴延,連結不同段落裡的可能性,讓想像中的「新竹」逐漸疊影、清晰與立體。畢竟,彼此定位在接近的時間點上跳耀(2070、2020年),倘若故事各自過於獨立,那麼在時間軸上移動、反覆對話的創造性將會頗為發散、消解。換言之,想對焦的新竹恐將越來越模糊,因為某種程度上,彼此之間的時序狀態已被分離,但連著演出又很難將彼此獨立看待。觀眾在時間隧道裡探索可能性,恐也在時間構築的迷宮裡打轉而走失。

《新竹》作為一個工作坊呈現的演出,也許如前述的角度看待過於嚴苛,但就筆者過去觀看系列其他節目的經驗,記憶裡深深感受到一如本劇節目單所謂「挖掘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3】的企圖心與可能性,因此,深入思考本次觀賞經驗的問題,目的在於期盼著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仍能持續發展下去,以在不同地方穿梭創作的過程中,連結起一個越來越明晰、關於盜火劇團嘗試帶領大眾發展的西元2070年宇宙。或許談時間、談想像、談未來的創作,仍然需要更多一點時間、想像與未來的累積,未來,就持續看下去吧。


註釋

1、展覽手冊:https://issuu.com/sunnymogi/docs/______(檢索日期:2021/11/07)。

2、演出情況敬請參考筆者去年的評論〈以往昔灌溉未至的遐想《西元二○七○》〉。

3、演出節目單:https://reurl.cc/0xnLvo(檢索日期:2021/11/07)。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1/10/24 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