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緬懷,永遠無法降臨《星之暗湧2011》
9月
20
2011
星之暗湧2011(許斌攝,人力飛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3次瀏覽
謝東寧

遺忘,永遠來得比想像還快速、還無情。對於台灣解嚴前後的九零年代,曾經轟轟烈烈發生,劇場介入社會的「小劇場」運動,二十年後,我們似乎只能在學者的著作中,聆聽歷史寂寞的跫音。小劇場的那一段,受「舞蹈劇場」、「後現代劇場」、「環境劇場」……等西方前衛表演藝術新思潮影響,並強烈與當時社會,由壓抑到開放的政治氛圍互動之歷史,其精神離今天看似蓬勃的劇場活動,實在比「二十年」的這個單位,還要遙遠許多。

所以在黎煥雄將其河左岸時期,經典作品《星之暗湧》,隔了二十年後第三度搬演,並在其新成立劇團策劃的「人飛創作實驗計畫2011--青春時差」系列,作為壓軸節目的演出中,導演乾脆在節目單坦誠:「這次重返,有著注定的更加不合時宜,歷史深海中、幻影般的他者的殘酷青春,讓我們藉以量度失速的時差、永遠無法降臨的歸返。」

但這個「無法降臨的歸返」,絕對不是導演功力、或者作品本身。

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日式磚木建築本身,成了演出的最佳場景,這無疑是更接近本戲首演時,台北尊嚴老樓房、三面牆壁窗戶的封閉質感。燈光簡約地強調建築物本身,地上鋪上焦黃落葉,牆上的一把梯子、場上的一張長椅,構成了空間的全部。

在素淨的空間中,演員們的凝練身體,配合濃稠如詩一般的文本字句,每個動作、音節都在精密準確的安排之中。而導演的調度展現在於繁複、有效的走位與畫面構成,以支撐那如鬼魂般遊走角色口中,緩緩吐出關於二十世紀初,日治台灣青年之熱情理想絲線,並與其人性及現實環境的碰撞,交織成一幅終未能完成之「安那其」無政府夢想破網。

演出展現順暢的空間運用、肢體流動,及優美的文學性台詞,加上嚴謹的歷史挖掘、政治探索的精神,確實地標示這個作品,其所代表的,成熟豐饒之劇場里程碑。甚至對於二十餘歲,未曾走過那個年代的年輕演員們,更是一個艱鉅的挑戰,所幸在劇場資深演員Fa(蔡政良)的壓陣下,他們所展現的壓抑、精鍊演技,完全令人信服。

問題在於,這個舊作品如何可以傳遞當代精神?當時空已經朝「黑色安其那」相反方向飆速,當革命這名詞,已經稀薄成時髦心理安慰,如何訴說那一段歷史於今天的意義?

其實重點在於,創作者當初想講的話,今天是否仍然想訴說?及如何訴說?無論其對於劇場形式的實驗探索、劇場與歷史對話的企圖、甚至對於劇場介入社會之衝動。否則,這也只是一場帶著時差的招魂術,只能緬懷,永遠無法降臨。

《星之暗湧2011》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銀翼工作室
時間|2011/9/9  20:0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撇開明面上光彩四射的演出,各個角色也都有其陰暗面,不少人物設定都呈現出了一些反英雄的特徵,但也使角色塑造更加鮮明,「有些人犯罪不犯法,我們犯法不犯罪」是老闆用來說服曾誠的說詞之一,聲明公司「不搜刮窮人,只賺黑心上流社會的錢」
3月
22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3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3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3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3月
14
2023
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3月
14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3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