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復刻的涉入與鴻溝《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2月
25
2013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40次瀏覽
平旭鈞(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金士傑在1988年創作了《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個劇本,二十多年後的2013年,一群學生們再度於舞台上復刻,同時,已絕版的劇本集亦在同年復刻。或許被反覆咀嚼的,是不因時間而磨損的共感──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寂寞」。「寂寞」從來就不是群聚在一起能解決的問題,它是揮之不去的,從不因失去或獲得什麼而有所改變。

選擇這個劇本,作為學生團體──中正大學中文系「戲劇製作」──的成果發表,或許深刻,也或許沉重。在題材本身之外的,是在短時間內從零開始的提煉。同樣地,此劇的導演吳洛纓,自2012年執導《慾望佐耽奴》宣告重返劇場舞台後,《明天我們空中再見》是她第二部作品。於是,如何與這群學生們磨擦出火花,並洗滌出金士傑在笑鬧表層下揮散不掉的焦慮,是最大的課題,亦是最值得關注之處。

基本上,如何掌握住劇本裡的精髓,又能置入「現在感」,是吳洛纓的強項,就如《慾望佐耽奴》之於《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這群師生組成的「新興劇團」在彼此對話與雕琢之下,將《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那不因時間流逝的內涵,透過許多經典對話,如傳聲筒般直擊觀眾內心:「人跟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建立在距離上的」、「好日子永遠過得比壞日子快」……於是,這種糾結不因文媛走失或失憶而凋零,也不因小海出國而消散。構築在語句裡的,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是人與自我的告白,也流露出再多的話語並無法讓人想起、遺忘,或是真正得到依靠,只因這種「貧乏」深刻在城市的燈火裡。就像劇中的月亮與太陽,看似神話,卻也預言難以言喻的距離感。

怎麼讓這些問題能夠貼近於現在的觀眾,是《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場復刻處理得當之處,例如開場使用的手機拍照,是在1988年尚未出現的產品(原著是拿出相機,而改編使用照相手機,更能與通話相接連),於是便產生了當代感。佐以背景的投影,毫無痕跡地嵌入。此外,許多情節處理看似刻意脫離寫實,畢竟我們所處的空間可能也只是想像搭建而成,就如此次製作的舞台,有真實的傢俱,卻也有寫意的背景搭建。

這場製作成功地營造了「新」世代的「舊」問題,在他們的演繹裡可以看出對於劇本內涵的掌握。以小海而言,一個終於找到真愛的流氓,卻失落於一年的愛情期限裡頭,耍痞、溫柔、瘋狂的交錯與切換,在那一聲聲的狗叫聲裡頭,不只是歇斯底里,更滿溢了演員對於角色的深植與投入。文媛亦是,在演員看似失神的眼神裡,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因非科班出身,而未有過度的表演,化入一種對於生命的重新想像。而這些特徵,此製作的演員都清晰可見。於是,這個難度頗高的劇本,是被表演得宜而不過度渲染的。

但,或許《明天我們空中再見》存在著一個如何模擬都無法跨越的鴻溝,就是「年齡」所給予的「生命體驗」。這個劇本裡的人物,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歲數與生命經驗,像成華結了兩次婚、小女人在酒店上班……等。或許,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新聞媒體或是書籍得到他人的經驗,但在他們稚嫩的臉龐上,尚未被刻劃入骨的風霜,是難以掩飾的。於是,劇本存在著與演員之間的距離感,而被搬上舞台之後,就成為台上人物與觀眾的楚河漢界。就算我們知道「人跟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建立在距離上的」,但對於一個虛實交錯,又切割地破碎的劇本來說,當其中一個環節產生距離時,所導致的是,許多感人之處,會因某些不合理而強硬地抽離。

此外,演員的口條與咬字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團體而言,或許嚴苛又或許基本。部分演員為追求更清晰的咬字,用了類似京片子的方式以加強自己,卻在這種刻意的做法之下,失卻其自然感,也容易吃螺絲。當然,這場演出最多的小問題,也是口詞不清,常聽不清演員所要講的內容。這個現象對於觀眾來說,可能是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於是,如何咬得清楚,又咬得自然,應是這些未來的劇場演員們該深切面對的問題。能夠自然地又清晰地說話時,情感才能透過話語傳達。這也是這場演出,演員表情與動作始終勝過對話的原因吧!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的復刻,將人的存在問題重新咀嚼,這群非科班的學生,在重新詮釋內涵,以及深刻理解劇本方面,執行地徹底,且可在整場演出看到完整的思考流動,有其深度,與科班出身的表演取勝有所區別。只是,從理解到執行上,仍存在著不純熟之處,有著小孩子駕著大車的徬徨與失措,導致整體主軸勾勒清晰卻又在呈現上顯得面目模糊,如同台上的演員,表情豐富,卻因打光的亮度而看不清楚長相,略顯尷尬。不過,這場製作給觀眾的期待,不只是此時已看到了什麼,而是在許多的明天之後,我們將看到什麼。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演出|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戲劇製作團隊
時間|2013/01/19 19:00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活動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