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復刻的涉入與鴻溝《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2月
25
2013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05次瀏覽
平旭鈞(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金士傑在1988年創作了《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個劇本,二十多年後的2013年,一群學生們再度於舞台上復刻,同時,已絕版的劇本集亦在同年復刻。或許被反覆咀嚼的,是不因時間而磨損的共感──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寂寞」。「寂寞」從來就不是群聚在一起能解決的問題,它是揮之不去的,從不因失去或獲得什麼而有所改變。

選擇這個劇本,作為學生團體──中正大學中文系「戲劇製作」──的成果發表,或許深刻,也或許沉重。在題材本身之外的,是在短時間內從零開始的提煉。同樣地,此劇的導演吳洛纓,自2012年執導《慾望佐耽奴》宣告重返劇場舞台後,《明天我們空中再見》是她第二部作品。於是,如何與這群學生們磨擦出火花,並洗滌出金士傑在笑鬧表層下揮散不掉的焦慮,是最大的課題,亦是最值得關注之處。

基本上,如何掌握住劇本裡的精髓,又能置入「現在感」,是吳洛纓的強項,就如《慾望佐耽奴》之於《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這群師生組成的「新興劇團」在彼此對話與雕琢之下,將《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那不因時間流逝的內涵,透過許多經典對話,如傳聲筒般直擊觀眾內心:「人跟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建立在距離上的」、「好日子永遠過得比壞日子快」……於是,這種糾結不因文媛走失或失憶而凋零,也不因小海出國而消散。構築在語句裡的,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是人與自我的告白,也流露出再多的話語並無法讓人想起、遺忘,或是真正得到依靠,只因這種「貧乏」深刻在城市的燈火裡。就像劇中的月亮與太陽,看似神話,卻也預言難以言喻的距離感。

怎麼讓這些問題能夠貼近於現在的觀眾,是《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場復刻處理得當之處,例如開場使用的手機拍照,是在1988年尚未出現的產品(原著是拿出相機,而改編使用照相手機,更能與通話相接連),於是便產生了當代感。佐以背景的投影,毫無痕跡地嵌入。此外,許多情節處理看似刻意脫離寫實,畢竟我們所處的空間可能也只是想像搭建而成,就如此次製作的舞台,有真實的傢俱,卻也有寫意的背景搭建。

這場製作成功地營造了「新」世代的「舊」問題,在他們的演繹裡可以看出對於劇本內涵的掌握。以小海而言,一個終於找到真愛的流氓,卻失落於一年的愛情期限裡頭,耍痞、溫柔、瘋狂的交錯與切換,在那一聲聲的狗叫聲裡頭,不只是歇斯底里,更滿溢了演員對於角色的深植與投入。文媛亦是,在演員看似失神的眼神裡,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因非科班出身,而未有過度的表演,化入一種對於生命的重新想像。而這些特徵,此製作的演員都清晰可見。於是,這個難度頗高的劇本,是被表演得宜而不過度渲染的。

但,或許《明天我們空中再見》存在著一個如何模擬都無法跨越的鴻溝,就是「年齡」所給予的「生命體驗」。這個劇本裡的人物,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歲數與生命經驗,像成華結了兩次婚、小女人在酒店上班……等。或許,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新聞媒體或是書籍得到他人的經驗,但在他們稚嫩的臉龐上,尚未被刻劃入骨的風霜,是難以掩飾的。於是,劇本存在著與演員之間的距離感,而被搬上舞台之後,就成為台上人物與觀眾的楚河漢界。就算我們知道「人跟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建立在距離上的」,但對於一個虛實交錯,又切割地破碎的劇本來說,當其中一個環節產生距離時,所導致的是,許多感人之處,會因某些不合理而強硬地抽離。

此外,演員的口條與咬字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團體而言,或許嚴苛又或許基本。部分演員為追求更清晰的咬字,用了類似京片子的方式以加強自己,卻在這種刻意的做法之下,失卻其自然感,也容易吃螺絲。當然,這場演出最多的小問題,也是口詞不清,常聽不清演員所要講的內容。這個現象對於觀眾來說,可能是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於是,如何咬得清楚,又咬得自然,應是這些未來的劇場演員們該深切面對的問題。能夠自然地又清晰地說話時,情感才能透過話語傳達。這也是這場演出,演員表情與動作始終勝過對話的原因吧!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的復刻,將人的存在問題重新咀嚼,這群非科班的學生,在重新詮釋內涵,以及深刻理解劇本方面,執行地徹底,且可在整場演出看到完整的思考流動,有其深度,與科班出身的表演取勝有所區別。只是,從理解到執行上,仍存在著不純熟之處,有著小孩子駕著大車的徬徨與失措,導致整體主軸勾勒清晰卻又在呈現上顯得面目模糊,如同台上的演員,表情豐富,卻因打光的亮度而看不清楚長相,略顯尷尬。不過,這場製作給觀眾的期待,不只是此時已看到了什麼,而是在許多的明天之後,我們將看到什麼。

《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演出|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戲劇製作團隊
時間|2013/01/19 19:00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活動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