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追尋與重建《見城》
7月
18
2016
見城(林鶴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28次瀏覽
謝筱玫(特約評論人)

《見城》為高雄市春天藝術節的閉幕節目,主打六大戲曲天王,演繹左營舊城的歷史。於此同時的一則文化新聞:文化部初審通過高雄市所提的左營舊城古蹟見城/建城計畫,將斥資二十億修復古牆及其周邊。此劇選擇以城牆為演出場域,兩樁在地文化美事相互輝映。

編劇劉建幗將石牆擬人化為石城君(唐美雲飾),左營龜山與蓮潭也幻化為神祇精靈山女(許秀年飾)與水靈(小咪飾),全劇即由此三角貫串,見證此地數百年的歷史。石城君罹患失憶症,故山女與水靈引一眾地方神祇,為石牆講述一段又一段的地方掌故,幫助石城君重新建構身分認同,找回自己。於是故事帶到打狗港傳說的海賊林道乾(陳昭香飾)、日治時期左營海軍震洋隊的風一郎(郭春美飾)、國民政府時期的安身此間的眷村與至今深耕高雄的豫劇團(王海玲代表)。不禁想到自己忝為高雄子弟,也有著頗嚴重的歷史失憶症,對打狗城的諸多過往,其實是在這晚看戲時方知曉。想座中許多高雄觀眾應該也是跟著石城君一同認識這塊土地的歷史紋理。

個人與國族的身分認同建立在層層記憶之上,石城君所象徵的已不只是這道城牆的故事而已,而是整個地方的近代歷史,(劇中的歷史跨幅已超過城牆開始興築的年代),也因此劇中出現一段近乎歷史錯亂與觀點話語權的爭奪戰:朝廷派兵攻打海賊,一道城牆隔開,誰是官兵誰是匪?雙方在城牆前的廣場開打,城牆上亦戰況激烈,還不時有人(真人假人皆有)從牆上落下,實令人眼花撩亂口難言,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成王敗寇,也難怪近年課綱微調事件引發關注。

既是在舊城東門戶外演出,本劇另一大主打即是環境劇場,而導演李小平也著實活用了整個場域。表演區主要有三:城牆上、城牆前的大路、面對城牆右方臨時搭起的小平台,但又不僅如此,活動花車拓展了另一個舞台。日治時期一段,只見觀眾席左側緩緩開進一部舞台花車,兩側列隊的日本軍旗迎風飄揚,郭春美主演的風一郎在花車上展開一段戰時的兒女情長。城牆本身也是一個大型投影幕,多媒體科技在此發揮了不少作用,有時星光點點映照其上,有時是古城地圖,有時是正在崩毀的垣壁,有時就還他原來的斑駁堅毅樣貌,投影使用節制,有畫龍點睛之趣。除此之外,古城牆的本來功能也被彰顯並產生多層次的觀看趣味,例如,提到朱一貴事件時,一路人馬忽地從城下壕溝嘶喊奔出,與另一路人馬打將起來;又如,豫劇隊排演《梁紅玉》一段,王海玲在城上操兵演將,一干女將在城下擊鼓,聲勢浩大,上下呼應互映,煞是好看,令人遙想古時的校兵景況。

本劇號召六大天王連演,天王同台飆戲,精彩自不在話下。唐美雲許秀年沉穩大氣;小咪的水靈全場跑透透,忽爾駕著雲(三輪車)滿場跑,忽爾現身城牆上,精怪諧趣;昭香的林道乾睥睨叱咤,霸氣十足,震懾全場;春美的風一郎風姿爽颯,唱腔纏綿。另外,飾演朱一貴的豫劇小生劉建華在前輩鋒芒環伺之下,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

群眾演員也是本劇的一大亮點。此劇集結大量群眾演員: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大滿舞團、左營高中、中山大學、高市中華藝校、兒童豫劇體驗營、鳳邑舊城城隍廟父老姊妹等。如何調度龐大人手,考驗著導演與副導演們的智慧,而導演也善用這些人力,成功營造時代的動亂、戰事與死傷、夢靨中的靈、太平時的慶典等場面,光從這點(動員來自不同單位的表演者而且有條不紊),就可以看出整個團隊的誠意與用心。

演出最後,城隍爺乘著神轎,在鞭炮、陣頭、八家將、七爺八爺的開道簇擁下,前來共襄盛舉。左營鳳邑舊城城隍廟有著三百年歷史,亦見證舊城點滴。城隍爺的登場,熱鬧中有著莊嚴,製作團隊對地方的尊重令人感動。最後城隍爺被請上了城牆,唐美雲換上另一套服飾,以主祭的身分代表全體向城隍爺致意,台下也跟著合掌,禮畢,城隍爺在城牆上,慈眼視眾生。

因強颱過境,《見城》的演出順延一日。首演這晚,本來擔心會下雨,卻是有風無雨的涼爽夏夜,天邊一彎新月映照,好戲好景,如此看戲經驗,可遇不可求。

《見城》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台灣豫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等
時間|2016/7/9 19:30
地點|高雄左營舊城東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歌仔戲戲迷來說,此戲的超強賣點,毫無疑問是絕無僅有的「夢幻卡司」。就歌仔戲特有的「坤生文化」而言,主要指的當然是一向互別苗頭,王不見王的超級小生們。這次竟然能夠「一次看到這麼多個!」怎不教粉絲們失去控制 !?(林鶴宜)
7月
15
2016
劉建幗以三個精靈──石城君、山女、水靈推動情節前進,並以尋找石城君消逝的記憶作為主線,穿插著過去的歷史片段,拼湊起這座城過往的樣貌。在選擇歷史片段化為劇情的同時,也將演員適切地化身為劇中人物,讓故事在演員/人物身上發生/聲,彷若量身打造。(吳岳霖)
7月
14
2016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