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灰燼中流轉《見城》
7月
15
2016
見城(林鶴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23次瀏覽

文/林鶴宜(特約評論人)

左營舊城做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座石城,原是為了抵禦這片海防要衝之地過多的動亂和殺戮而興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六年(1826),簇新的一座石城完工後,竟陰錯陽差,遭到長時間的閒置。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更因為修築馬路,一段段被拆除,之後甚至整個被劃入軍區,所有的住民和文物都被遷出。國民政府來台後,舊城的一部分和眷村屋舍連成一片。後來眷村改建,建物也遭到拆除,如今只剩下空蕩蕩、雖經修護卻依然殘缺的城體。

《見城》以此背景發想,創造出關鍵角色「石城君」(唐美雲飾)。他不僅被人們淡忘,連自己都彷彿失憶般想不起自己的身世。帶著「我是誰?」的疑惑,他精神恍忽,情緒失落。幸而有「山女」(許秀年飾)和「水靈仙人」(小咪飾)的提點,他穿越古今,從「築城」之初起,經過「攻城」、「暮城」到「住城」,一點一點,慢慢拼湊回完整的自己。

這是一齣由官方製作,動員數百人,針對高雄一級古蹟左營舊城「命題作文」的「歷史環境劇場」。既牽涉歷史,就避不開史觀,因而編劇選擇什麼人物和事蹟入戲,就顯得十分要緊。

首先揭開序幕的,是在鴨母寮(今高雄內門區)養鴨出身的朱一貴(劉建華飾)。康熙六十年(1721)他起事抗清,最早攻下的就是鳳山縣(縣治在今左營舊城),這引起人們認知到防禦的重要,隔年,左營石城前身的土埆城被建成。

左營既為軍事要衝,自然亂事不斷。跟在朱一貴之後,曾在此地興兵的,史上記載光是乾隆到道光初年,就有莊大田(林爽文支部)、陳周全、陳光愛、蔡牽、吳淮泗、楊良斌等一干豪傑。聰明的年輕編劇劉建幗刻意略過這一長串名單,「遙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就來到打鼓山,赫赫有名的國際海盜林道乾(陳昭香飾)。與他相關的傳說,包括:藏寶打鼓山、錦雞誤啼、箭射京城、手刃親妹(孫詩雯飾)等,都被搬上舞台。

林道乾諸多傳說,投射了老百姓的豪傑崇拜心理,結合地方風物想像,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也寫照了數百年來左營一地遭受戰爭衝撞的事實。長期的兵燹蹂躪,累積了人們對一座堅固石城的強烈渴望,道光六年(1826),嶄新的石城終於取代了土城。(石城君的記憶被喚醒)不料,因意見不一,遷城之事遭到擱置,一晃眼就來到日本殖民的尾聲。

此時,舊城整個被劃入軍區,美軍飛機轟炸下,它變得殘破不堪。虛構的人物秀萍(簡嘉誼飾)前來軍區尋找從軍的兄長,邂逅了兄長軍中同袍日人風一郎(郭春美飾)。日本即將戰敗,風一郎誓死為國家奮戰,剛剛萌生情愫的一對男女,不得不互道珍重。

歲月漫漫,曾經在這座城池出沒起落的英雄豪傑們,以及他們未酬的壯志,都跟著石城一起隱没在時光的灰燼中,只有石城君默默的見證了一切。

導演李小平充分運用鳳儀門完整的城門、城牆和護城河,透過群戲演員及現場觀眾的參與,重建了一幕幕歷史場景。朱一貴、林道乾、風一郎,無不是刻劃大時代的場面,一場接著一場,令人目不暇給。

鳳儀門上的玻璃城僅做為一個虛幻的唯美背景存在,主舞台是鳳儀門右側的大片城牆上方。兩者中間的地面上,還有一個略為凸起的小舞台,加上架設在城牆上的巨大投影幕,構造出一個四重交疊,容許靈活變化的夢幻劇場。稍為可惜的是由於表演區在高處,觀眾在低處,且人數眾多,不得不全程仰賴大投影幕。投影的設計和技術雖然瑰幻奇巧之至,對說故事也發揮了絕對的作用,卻不免還是受到局限,只能在演員的動線上求變化。

對於歌仔戲戲迷來說,此戲的超強賣點,毫無疑問是絕無僅有、不可思議的「夢幻卡司」。就歌仔戲特有的「坤生文化」而言,主要指的當然是一向互別苗頭,王不見王的超級小生們。這次竟然能夠「一次看到這麼多個!」怎不教粉絲們失去控制 !?

天王小生們不僅「破天荒」合演同一齣戲,而且都被安放在「對」的位置。什麼人能夠以陽光般熱力十足的嘹亮唱腔,未出場先轟動,舉手投足,從容揮灑,詮釋海上英雄的萬丈豪情?什麼人能夠在人聲鼎沸中,以寶塚(日本符碼)妖魅造型出奇制勝,硬是來上一段文藝愛情,讓觀眾瘋狂,又讓觀眾癡迷?什麼人能夠以端正穩健的氣度,透過細膩悠揚的行腔轉韻,勾起人們思古之情,興亡之嘆,沈醉在幽幽的歷史情懷中?

風一郎的身影隱去。城牆出現了扎大靠,擂鼓點兵的豫劇武旦演員(王海玲飾),演的是梁紅玉趕走「外族」番將金朮兀(被石城君唸成「真鬱卒」),「凱旋高歌慶太平」的段落。又是一個校場閱兵的大場面,原來他們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左營,在此安身立命的眷村居民和劇隊,「年復年,日復日,在此生根」。因為城牆破損了,倚牆而建的房子也受到波及,於是大家同心協力幫忙修復,「補房牆,補城牆,都一樣是唇齒相依。」在一派和諧中,我猛然想起前陣子因為欺侮老榮民引起公憤的洪素珠,一顆心隱隱作痛起來。過去因為政治「正確」無限度被縱容的民粹,少見的遭到一致聲討。我們終於可以試著理性的思考和「台灣」切身相關的許多重要的議題了嗎?如果能夠這樣,也許,這才真正是「族群融和」的開始?

《見城》堪稱近幾年台灣環境劇場的經典之作。它擁有太多卓越的條件,重量級的古蹟,無可取代的歷史厚度,更厲害的是人才──編、導、演、設計、技術菁英盡出,而且一半以上是在地菁英。成功的企劃,加上無間的合作,讓這齣戲完成了足以傲視台灣劇場的指標性成就。

《見城》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台灣豫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等
時間|2016/07/09 19:30
地點|高雄左營舊城鳳儀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大天王同台飆戲,精彩自不在話下。唐美雲許秀年沉穩大氣;小咪的水靈全場跑透透,精怪諧趣;昭香的林道乾睥睨叱咤,霸氣十足,震懾全場;春美的風一郎風姿爽颯,唱腔纏綿。另外,豫劇小生劉建華在前輩鋒芒環伺之下,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謝筱玫)
7月
18
2016
劉建幗以三個精靈──石城君、山女、水靈推動情節前進,並以尋找石城君消逝的記憶作為主線,穿插著過去的歷史片段,拼湊起這座城過往的樣貌。在選擇歷史片段化為劇情的同時,也將演員適切地化身為劇中人物,讓故事在演員/人物身上發生/聲,彷若量身打造。(吳岳霖)
7月
14
2016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