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灰燼中流轉《見城》
7月
15
2016
見城(林鶴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8次瀏覽

文/林鶴宜(特約評論人)

左營舊城做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座石城,原是為了抵禦這片海防要衝之地過多的動亂和殺戮而興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六年(1826),簇新的一座石城完工後,竟陰錯陽差,遭到長時間的閒置。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更因為修築馬路,一段段被拆除,之後甚至整個被劃入軍區,所有的住民和文物都被遷出。國民政府來台後,舊城的一部分和眷村屋舍連成一片。後來眷村改建,建物也遭到拆除,如今只剩下空蕩蕩、雖經修護卻依然殘缺的城體。

《見城》以此背景發想,創造出關鍵角色「石城君」(唐美雲飾)。他不僅被人們淡忘,連自己都彷彿失憶般想不起自己的身世。帶著「我是誰?」的疑惑,他精神恍忽,情緒失落。幸而有「山女」(許秀年飾)和「水靈仙人」(小咪飾)的提點,他穿越古今,從「築城」之初起,經過「攻城」、「暮城」到「住城」,一點一點,慢慢拼湊回完整的自己。

這是一齣由官方製作,動員數百人,針對高雄一級古蹟左營舊城「命題作文」的「歷史環境劇場」。既牽涉歷史,就避不開史觀,因而編劇選擇什麼人物和事蹟入戲,就顯得十分要緊。

首先揭開序幕的,是在鴨母寮(今高雄內門區)養鴨出身的朱一貴(劉建華飾)。康熙六十年(1721)他起事抗清,最早攻下的就是鳳山縣(縣治在今左營舊城),這引起人們認知到防禦的重要,隔年,左營石城前身的土埆城被建成。

左營既為軍事要衝,自然亂事不斷。跟在朱一貴之後,曾在此地興兵的,史上記載光是乾隆到道光初年,就有莊大田(林爽文支部)、陳周全、陳光愛、蔡牽、吳淮泗、楊良斌等一干豪傑。聰明的年輕編劇劉建幗刻意略過這一長串名單,「遙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就來到打鼓山,赫赫有名的國際海盜林道乾(陳昭香飾)。與他相關的傳說,包括:藏寶打鼓山、錦雞誤啼、箭射京城、手刃親妹(孫詩雯飾)等,都被搬上舞台。

林道乾諸多傳說,投射了老百姓的豪傑崇拜心理,結合地方風物想像,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也寫照了數百年來左營一地遭受戰爭衝撞的事實。長期的兵燹蹂躪,累積了人們對一座堅固石城的強烈渴望,道光六年(1826),嶄新的石城終於取代了土城。(石城君的記憶被喚醒)不料,因意見不一,遷城之事遭到擱置,一晃眼就來到日本殖民的尾聲。

此時,舊城整個被劃入軍區,美軍飛機轟炸下,它變得殘破不堪。虛構的人物秀萍(簡嘉誼飾)前來軍區尋找從軍的兄長,邂逅了兄長軍中同袍日人風一郎(郭春美飾)。日本即將戰敗,風一郎誓死為國家奮戰,剛剛萌生情愫的一對男女,不得不互道珍重。

歲月漫漫,曾經在這座城池出沒起落的英雄豪傑們,以及他們未酬的壯志,都跟著石城一起隱没在時光的灰燼中,只有石城君默默的見證了一切。

導演李小平充分運用鳳儀門完整的城門、城牆和護城河,透過群戲演員及現場觀眾的參與,重建了一幕幕歷史場景。朱一貴、林道乾、風一郎,無不是刻劃大時代的場面,一場接著一場,令人目不暇給。

鳳儀門上的玻璃城僅做為一個虛幻的唯美背景存在,主舞台是鳳儀門右側的大片城牆上方。兩者中間的地面上,還有一個略為凸起的小舞台,加上架設在城牆上的巨大投影幕,構造出一個四重交疊,容許靈活變化的夢幻劇場。稍為可惜的是由於表演區在高處,觀眾在低處,且人數眾多,不得不全程仰賴大投影幕。投影的設計和技術雖然瑰幻奇巧之至,對說故事也發揮了絕對的作用,卻不免還是受到局限,只能在演員的動線上求變化。

對於歌仔戲戲迷來說,此戲的超強賣點,毫無疑問是絕無僅有、不可思議的「夢幻卡司」。就歌仔戲特有的「坤生文化」而言,主要指的當然是一向互別苗頭,王不見王的超級小生們。這次竟然能夠「一次看到這麼多個!」怎不教粉絲們失去控制 !?

天王小生們不僅「破天荒」合演同一齣戲,而且都被安放在「對」的位置。什麼人能夠以陽光般熱力十足的嘹亮唱腔,未出場先轟動,舉手投足,從容揮灑,詮釋海上英雄的萬丈豪情?什麼人能夠在人聲鼎沸中,以寶塚(日本符碼)妖魅造型出奇制勝,硬是來上一段文藝愛情,讓觀眾瘋狂,又讓觀眾癡迷?什麼人能夠以端正穩健的氣度,透過細膩悠揚的行腔轉韻,勾起人們思古之情,興亡之嘆,沈醉在幽幽的歷史情懷中?

風一郎的身影隱去。城牆出現了扎大靠,擂鼓點兵的豫劇武旦演員(王海玲飾),演的是梁紅玉趕走「外族」番將金朮兀(被石城君唸成「真鬱卒」),「凱旋高歌慶太平」的段落。又是一個校場閱兵的大場面,原來他們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左營,在此安身立命的眷村居民和劇隊,「年復年,日復日,在此生根」。因為城牆破損了,倚牆而建的房子也受到波及,於是大家同心協力幫忙修復,「補房牆,補城牆,都一樣是唇齒相依。」在一派和諧中,我猛然想起前陣子因為欺侮老榮民引起公憤的洪素珠,一顆心隱隱作痛起來。過去因為政治「正確」無限度被縱容的民粹,少見的遭到一致聲討。我們終於可以試著理性的思考和「台灣」切身相關的許多重要的議題了嗎?如果能夠這樣,也許,這才真正是「族群融和」的開始?

《見城》堪稱近幾年台灣環境劇場的經典之作。它擁有太多卓越的條件,重量級的古蹟,無可取代的歷史厚度,更厲害的是人才──編、導、演、設計、技術菁英盡出,而且一半以上是在地菁英。成功的企劃,加上無間的合作,讓這齣戲完成了足以傲視台灣劇場的指標性成就。

《見城》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台灣豫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等
時間|2016/07/09 19:30
地點|高雄左營舊城鳳儀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大天王同台飆戲,精彩自不在話下。唐美雲許秀年沉穩大氣;小咪的水靈全場跑透透,精怪諧趣;昭香的林道乾睥睨叱咤,霸氣十足,震懾全場;春美的風一郎風姿爽颯,唱腔纏綿。另外,豫劇小生劉建華在前輩鋒芒環伺之下,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謝筱玫)
7月
18
2016
劉建幗以三個精靈──石城君、山女、水靈推動情節前進,並以尋找石城君消逝的記憶作為主線,穿插著過去的歷史片段,拼湊起這座城過往的樣貌。在選擇歷史片段化為劇情的同時,也將演員適切地化身為劇中人物,讓故事在演員/人物身上發生/聲,彷若量身打造。(吳岳霖)
7月
14
2016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