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登阿爾卑斯——曾宇謙與廖國敏音樂會《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10月
01
2022
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9次瀏覽

也許是因著筆者的不留意,直到坐上觀眾席看到了台上的兩組定音鼓,才意識到今日演出的曲目順序有別於原先期待——先由指揮家廖國敏帶領長榮交響樂團演出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下半場才是與小提琴家曾宇謙合作的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推測這樣安排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主辦單位考量連續兩日演出的裝台時間,再者也能將專程前來聆聽曾宇謙的觀眾保留至演出最後。不過無論此安排的動機為何,都將本場音樂會的演出難度再往上提升,無論是音樂會一開頭即要求百人樂團的專注力進入狀況,或是在超大編制的演奏後還能呈現出小樂團的細膩與精緻,都是此順序安排後,音樂家需要面對的功課。

在音樂廳升起燦爛日出

當然,《阿爾卑斯》交響曲絕對是史特勞斯最困難的作品之一,不但聲響要展現出浪漫最末期的茂盛,作曲家也挑戰演奏家的極限,無論力度的極強極弱,或是綿長無盡的樂句,都是演出成敗的關鍵。樂團於本場音樂會的開頭表現並非最理想,一開始的長弱音沒能不著痕跡地鑽入聽眾耳中,這一下也讓後續的弱聲片段都仍帶著一絲浮躁,使得音樂的醞釀也並不有條理。而第二段〈日出〉的進場顯得有點唐突,沒有好好表現過門轉換即切至下一段,當然史特勞斯將音樂寫得燦爛無比,長榮交響樂團也給予全開火力,法國號的進場甚至相當吸引聽眾目光,後段弦樂的齊奏也充滿朝氣,而弦樂與銅管相互的動機重複也有很好的對話,後台傳來的銅管獵號重奏也相當有效果,本場音樂會的銅管聲部表現也明顯高於筆者平時在台灣聆聽交響樂團的經驗。

指揮廖國敏近年在台灣可謂是最活躍的青年指揮家,除了不間斷的演出邀約,曲目還囊括了歌劇及多首超大編制作品。查閱近年的演出紀錄便可發現廖國敏幾乎(刻意地)指遍了史特勞斯的管弦樂團名曲,一般樂團要將這類曲目安排在樂季有兩、三檔已經相當困難【1】,廖國敏在台灣的演出能連續有這樣的安排,實則非常不容易。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廖國敏的音樂相當流暢,但在如此龐大複雜的曲目前,如此行雲流水也導致聲部之間缺少了些火花激盪。雖然整場音樂會裡,樂團幾乎達陣所有難度艱鉅的高音,但整體而言實則缺少了不少應有的音色與表情變化,樂團音色仍無法做出德奧樂團演奏史特勞斯或布魯克納的重量。另外長音方向感略顯不足的問題,也讓聽眾無法乘著驚奇連連的音樂聚精會神至曲終。

自在、開闊且放鬆的演奏

下半場的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曾宇謙將各種技巧不著痕跡地表現。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幾乎聽不出來的換弓。技巧之外,曾宇謙也有相當細膩的音樂表現,面對重覆的樂句皆明顯呈現出音樂家所設計的巧思;相形之下,樂團的表現就顯得被限制,無法依照獨奏家所拋出不同層次與力度的呈現而做出等值的回饋。筆者也感覺樂團的反應略顯被動,無論是彼此聲部間,或是之於獨奏家都可以有更多的聆聽與更具體的回饋。另一個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獨奏家的音樂掌控力展現出自在、開闊且放鬆,無論是每次接續他人拋來的前句而重新開始的新展開,或是不同樂段間切換的起步與收尾,皆從容自在且非常自然。雖然曾宇謙的身型並非魁武,但每次的起手式皆感受到獨奏家靜定如鐘,自由卻不凌亂、放鬆卻不輕鬆的呈現。

回顧台北這兩年多的演出,特殊的時空背景造就了曾宇謙、陳毓襄或廖國敏等音樂家。他們可以在如此密集的時間裡,對同一群觀眾演出不同的曲目,無論這些曲目是音樂家的自我實現,或是配合樂團或主辦單位的票房考量,成果皆算是可圈可點。相較之下,國內樂團的固定樂季,在票價與贊助等侷限下,錯失了這個可以好好發揮的機會。如今新樂季再度展開,樂團各個又都雄心勃勃端出新菜色,但面對未知且多變的未來可以如何面對,是值得管理階層思考的問題。


註釋:

  1. 大編制的曲目對職業樂團,通常要額外找團員參與,排練期程也容易較長,對運營而言皆為有形成本。

《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演出|廖國敏(指揮)、曾宇謙(小提琴)
時間|2022/09/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