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登阿爾卑斯——曾宇謙與廖國敏音樂會《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Oct
01
2022
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1次瀏覽

也許是因著筆者的不留意,直到坐上觀眾席看到了台上的兩組定音鼓,才意識到今日演出的曲目順序有別於原先期待——先由指揮家廖國敏帶領長榮交響樂團演出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下半場才是與小提琴家曾宇謙合作的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推測這樣安排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主辦單位考量連續兩日演出的裝台時間,再者也能將專程前來聆聽曾宇謙的觀眾保留至演出最後。不過無論此安排的動機為何,都將本場音樂會的演出難度再往上提升,無論是音樂會一開頭即要求百人樂團的專注力進入狀況,或是在超大編制的演奏後還能呈現出小樂團的細膩與精緻,都是此順序安排後,音樂家需要面對的功課。

在音樂廳升起燦爛日出

當然,《阿爾卑斯》交響曲絕對是史特勞斯最困難的作品之一,不但聲響要展現出浪漫最末期的茂盛,作曲家也挑戰演奏家的極限,無論力度的極強極弱,或是綿長無盡的樂句,都是演出成敗的關鍵。樂團於本場音樂會的開頭表現並非最理想,一開始的長弱音沒能不著痕跡地鑽入聽眾耳中,這一下也讓後續的弱聲片段都仍帶著一絲浮躁,使得音樂的醞釀也並不有條理。而第二段〈日出〉的進場顯得有點唐突,沒有好好表現過門轉換即切至下一段,當然史特勞斯將音樂寫得燦爛無比,長榮交響樂團也給予全開火力,法國號的進場甚至相當吸引聽眾目光,後段弦樂的齊奏也充滿朝氣,而弦樂與銅管相互的動機重複也有很好的對話,後台傳來的銅管獵號重奏也相當有效果,本場音樂會的銅管聲部表現也明顯高於筆者平時在台灣聆聽交響樂團的經驗。

指揮廖國敏近年在台灣可謂是最活躍的青年指揮家,除了不間斷的演出邀約,曲目還囊括了歌劇及多首超大編制作品。查閱近年的演出紀錄便可發現廖國敏幾乎(刻意地)指遍了史特勞斯的管弦樂團名曲,一般樂團要將這類曲目安排在樂季有兩、三檔已經相當困難【1】,廖國敏在台灣的演出能連續有這樣的安排,實則非常不容易。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廖國敏的音樂相當流暢,但在如此龐大複雜的曲目前,如此行雲流水也導致聲部之間缺少了些火花激盪。雖然整場音樂會裡,樂團幾乎達陣所有難度艱鉅的高音,但整體而言實則缺少了不少應有的音色與表情變化,樂團音色仍無法做出德奧樂團演奏史特勞斯或布魯克納的重量。另外長音方向感略顯不足的問題,也讓聽眾無法乘著驚奇連連的音樂聚精會神至曲終。

自在、開闊且放鬆的演奏

下半場的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曾宇謙將各種技巧不著痕跡地表現。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幾乎聽不出來的換弓。技巧之外,曾宇謙也有相當細膩的音樂表現,面對重覆的樂句皆明顯呈現出音樂家所設計的巧思;相形之下,樂團的表現就顯得被限制,無法依照獨奏家所拋出不同層次與力度的呈現而做出等值的回饋。筆者也感覺樂團的反應略顯被動,無論是彼此聲部間,或是之於獨奏家都可以有更多的聆聽與更具體的回饋。另一個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獨奏家的音樂掌控力展現出自在、開闊且放鬆,無論是每次接續他人拋來的前句而重新開始的新展開,或是不同樂段間切換的起步與收尾,皆從容自在且非常自然。雖然曾宇謙的身型並非魁武,但每次的起手式皆感受到獨奏家靜定如鐘,自由卻不凌亂、放鬆卻不輕鬆的呈現。

回顧台北這兩年多的演出,特殊的時空背景造就了曾宇謙、陳毓襄或廖國敏等音樂家。他們可以在如此密集的時間裡,對同一群觀眾演出不同的曲目,無論這些曲目是音樂家的自我實現,或是配合樂團或主辦單位的票房考量,成果皆算是可圈可點。相較之下,國內樂團的固定樂季,在票價與贊助等侷限下,錯失了這個可以好好發揮的機會。如今新樂季再度展開,樂團各個又都雄心勃勃端出新菜色,但面對未知且多變的未來可以如何面對,是值得管理階層思考的問題。


註釋:

  1. 大編制的曲目對職業樂團,通常要額外找團員參與,排練期程也容易較長,對運營而言皆為有形成本。

《阿爾卑斯 孟德爾頌》

演出|廖國敏(指揮)、曾宇謙(小提琴)
時間|2022/09/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Oct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Oct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Oct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Oct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Oct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Oct
10
2024
樂興之時和導演鴻鴻的勇敢實驗精神,似乎為台下眾多樂興之時的樂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夜晚。然而在激情過後,在解構了普契尼的歌劇之後,我們還是得思考一下:普契尼音樂中純粹的藝術性崩解後,就像時興的分子料理一樣,巧思之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Oct
04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Oct
04
2024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Sep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