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晚期風格」的哲思《柏林愛樂四重奏》
1月
09
2014
柏林愛樂弦樂四重奏(傳大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4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當偉大的作曲家想要傳達最真實的思想與感受,挖掘自己的靈魂時,他們總是選擇用四重奏的形式,一向如此。」這是電影《晚期四重奏》(A Late Quartet)裡所提到的。這也是四重奏形式如此迷人之處,是沈潛了解一位創作者靈魂深處最佳途徑。這次柏林愛樂四重奏(Philharmonia Quartet Berlin)首次來台演出,曲目安排全是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早期、中期、晚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足以令樂迷眼睛為之一亮,亦是考驗這支由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及弦樂各聲部首席組成的四重奏,是否對於貝多芬創作有獨到的理解與詮釋,是否藉由音符傳遞出大師內在的哲思與對生命的體悟?

先論及「晚期風格」:薩依德(Edward W. Said)承接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討論貝多芬晚期風格(包含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的啟發,加以引申「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未經一種更高的綜合予以調和、收編;它們不合任何圖式,無法調和、解決,因為它們那種無法解決、那種未經綜合的碎片性格是本乎體質,既非裝飾,亦非其他什麼事物的象徵。〔1〕如此不合時宜的悖論,是對咸認為藝術家隨智慧與年紀俱增,理該對於晚期階段作品,應反映出一種成熟、新的和解和靜穆精神的逆轉。阿多諾認為貝多芬這些晚期作品是既客觀,又主觀──客觀是那充滿裂罅的風景,主觀是這風景在其中煥入(glow into)生命的那道光,煥發生命最後的光芒。晚期風格並不迴避死亡的接近,但並不承認死亡是底定不變的終止式,死亡會以折射的方式,以反諷的面貌出現。〔2〕

此次曲名安排了貝多芬最後一首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35。此曲格外有名的原因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將它寫進小說《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中,最後一樂章的動機(motif):「非如此不可」(Muss es sein?)先是疑問,後是堅定回答,並再次重複「非如此不可!」,為了使這些句子清楚無誤,貝多芬用了「難下的決心」(Der schwergefasste Entschluss)標題來介紹此一樂章。因此,即使是以奏鳴曲(Sonata)形式,明朗快板地應和「非如此不可!」的第一主題(theme),很容易流於輕快與嬉戲。事實上此段詮釋是要表現內在的矛盾衝突,掙脫命運的束縛,狂放奔向不輕易妥協、最後奮力一搏!如此才能盡得晚期風格的精髓,這是柏林愛樂四重奏演奏此曲美中不足之處。

就曲目次序的安排:先中期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95、晚期作品135;下半場早期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1。即可了解此次演奏的重點是在下半場。上半場演奏,不知是座位的關係,筆者位於二樓18排左舞台的位子(依演奏者站在舞台上的方位),四重奏的配置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亦是在左舞台,演奏過程,一直覺得低音部分出不來,是否為音樂廳聲音投射的方位之故,筆者位子聽中提琴蠻吃力,猶如品佳餚就是少了一味。直到作品135第三樂章如歌且平靜很慢的慢版(Lento assai cantante e tranquillo),在兩小節開頭的主題後,由第一小提琴輕柔地拉出,其他三人靜靜地唱和,將主題音符烘托地飄浮其上。此一優美的樂章即有四重變奏(Variations),雖大多由第一小提琴帶出,但第三變奏再移回原調由大提琴以原來速度,召喚出開頭的主題。這時即能感受到這一團體的契合與共鳴,低音與高音的聲部達成合一共融,令人陶醉。

下半場重頭戲作品18-1,即是讓各部都有其主動呈現多聲部與陸續模仿的機會。這確實是展技與全力發揮的樂章,每個無不卯足全力、卻仍能克制己身不喧賓奪主、維持整體的和諧不墜。整體而言,柏林愛樂四重奏對於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的演奏與詮釋,優於中期、晚期的表現。不禁令人好奇,四人對於貝多芬早期的音樂,是否如阿多諾所述:「發動形式的意志、力量永遠是整體(des Ganze)」,據此精神,「整體是一切」,個人無意義,沒有任何事物是自身存在(an sich)。〔3〕因此,「和諧」仍是柏林愛樂四重奏最重要的目標,而非晚期風格處處充滿裂罅、難以調和的矛盾。期待下次柏林愛樂四重奏再次來台,能否挑戰貝多芬生前自詡為最偉大升c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31,共有七個樂章一氣喝成,再次引導觀眾領略作曲家生命晚期的內在風景。

註1: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2010)《論晚期風格》,台北:麥田,頁9。

註2:同註1,頁106。

註3:同註1,頁59。

《柏林愛樂四重奏》

演出|柏林愛樂四重奏
時間|2014/01/0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