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未知的沉默可怕,還是已知的人心駭人?《幽靈晚餐》
12月
04
2020
幽靈晚餐(盜火劇團提供/攝影CJZ.Momen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9次瀏覽
曾冠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所謂「沉默是金。」但面對真相被揭露時,能否沉默?沉默意味什麼?又為何沉默?

十年前戲劇社得獎、最輝煌的那天,發生戲劇社老師性侵小亞的「那件事」,這一群好友各懷私欲、嫉妒、袒護、愧疚、懦弱等心思,最終選擇犧牲同是好友的小亞,日後各奔東西。戲劇從四位戲劇社友十年後的重逢作為開端,「那件事」像洋蔥一樣抽絲剝繭,如此的劇本結構饒富興味。

關於當年的真相與正義,惦記在心的只有小胖和受害者小亞。對此,劇作家用外在的變化作以心理狀態、對事情處理態度的表徵──友人們的工作或生活都朝穩定、正向的方向前行;只有小胖的職業、小亞的本質與習慣依然如十年前一樣,揭示著他們心理不斷經歷迴圈,而小胖是最記得迴圈與重複的人。但是劇作家給了小胖一個瘦到友人認不出來的程度,我想亦是暗示著小胖雖然有著想幫助小亞的心意,卻仍抵擋不住實際狀況與心理的拉扯──小胖也有罪。如此的寫作方式增添角色的立體,以外在的表象做為引子,反映與勾勒更深一層的內裡人格。

在情節上,《幽靈晚餐》引用了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故事──因為米蒂亞遭丈夫背叛而殺夫、殺子,走向毀滅。本劇放在以背叛、隱瞞、人性貪婪的主題上做為隱射確實貼切:在餐廳的這些人因為拒絕小亞告發的請求,於是小亞縱火燒了所有人。但所有背負罪惡的友人,都困在幽靈船的空間,或者說如同小亞被她的執念束縛,像壞掉而亂語的卡帶,被迫無止盡地回想、揭露、抉擇。

值得一提的是,《米蒂亞》這部悲劇的價值在於女性敢於質疑當時男性唯我獨尊的社會結構,在本劇中以重演戲劇社情境的方式搬演《米蒂亞》,這個缺席的小亞皆由怪異的服務生扮演,劇本中沒有明說是附身還是幻想?關於小亞與服務生的關聯或任何隱射,劇作家以留白的方式提供觀眾想像空間。不過能從這個女性改由男性詮釋的角度嗅出創作者試圖用性別對調、模糊男女之別的界限,指稱無論是質疑社會結構、或是揭露與背叛,存在不分性別的普遍性。

舞台一地的鮮紅色玫瑰花瓣──整齣戲充滿欲望、貪婪、警告、血泊、歇斯底里、死亡、華麗的氛圍,頗有電影暴力美學的唯美感。整體導演手法轉換流暢,比如從當時的時空要轉至十年前的排練《米蒂亞》的場景時,演員迅速調整外在服裝與表演方式,餐桌上的布順勢成了米蒂亞的一襲長袍,配合著對白、燈光、viewpoint焦點與面向的轉變,重現十年前的排練情景。整體轉場行雲流水,改變了整齣戲總是藉由角色對話建構的模式,以實際演出情境的方式讓小亞與人物間的關係與形象更為立體、鮮明。

整個演出十分精緻,特別是劇本耐人尋味,讓人看得過癮。有時卻如隔靴搔癢,十年間失聯許久的小亞才忽然出現,從集結眾人到縱火的動機與執念有些無法說服。整場演出的主題縈繞在這五個人及案件,相較於對社會現象進行投射或思辯亦顯得薄弱。不過正因為如此聚焦的緣故,得以讓劇本將人在面對自身利益與正義相互衝突矛盾時所產生的拉扯處理得非常好,一個你我都有可能發生的日常,或一句無心、有意諷刺的話語,猶如在風平浪靜的土壤上小小的刺,拔掉它,土壤一經拉扯將攪動整個地底網絡,藕斷絲連、沒完沒了。

是未知的沉默駭人,還是已知的人心?

是在執念中不斷經歷迴圈可怕,還是誠實面對自己?

《幽靈晚餐》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1/21 14: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幽靈晚餐》更為有趣的,是撇除一個已經昭然若揭的人性惡事、忽略善惡對立的二分法之後,進而探究這五位社員(社長、空姐、業務員、小老闆、受害者小亞),再加上一位老師,是何種社會形塑出這樣的角色與期待,以及背後代表的權力結構關係,角色如何理所當然「安排」自己、對這樣的「共犯結構」貢獻己力,達到「產出表演、建構社會」的地步。(黃世婷)
12月
18
2020
欲言又止的情節,似是而非的人物,故事大半被遮掩,閱聽者卻善於自行補完,裝訂成符合期待的樣子──但究竟有幾種敘事可被接納?無論美蒂亞是單純得為愛愚痴,或是謀略至自食苦果,是什麼讓她怨毒難休,以致不惜自毀都亟欲復仇?(陳涵茵)
11月
27
2020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