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未知的沉默可怕,還是已知的人心駭人?《幽靈晚餐》
12月
04
2020
幽靈晚餐(盜火劇團提供/攝影CJZ.Momen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1次瀏覽
曾冠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所謂「沉默是金。」但面對真相被揭露時,能否沉默?沉默意味什麼?又為何沉默?

十年前戲劇社得獎、最輝煌的那天,發生戲劇社老師性侵小亞的「那件事」,這一群好友各懷私欲、嫉妒、袒護、愧疚、懦弱等心思,最終選擇犧牲同是好友的小亞,日後各奔東西。戲劇從四位戲劇社友十年後的重逢作為開端,「那件事」像洋蔥一樣抽絲剝繭,如此的劇本結構饒富興味。

關於當年的真相與正義,惦記在心的只有小胖和受害者小亞。對此,劇作家用外在的變化作以心理狀態、對事情處理態度的表徵──友人們的工作或生活都朝穩定、正向的方向前行;只有小胖的職業、小亞的本質與習慣依然如十年前一樣,揭示著他們心理不斷經歷迴圈,而小胖是最記得迴圈與重複的人。但是劇作家給了小胖一個瘦到友人認不出來的程度,我想亦是暗示著小胖雖然有著想幫助小亞的心意,卻仍抵擋不住實際狀況與心理的拉扯──小胖也有罪。如此的寫作方式增添角色的立體,以外在的表象做為引子,反映與勾勒更深一層的內裡人格。

在情節上,《幽靈晚餐》引用了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故事──因為米蒂亞遭丈夫背叛而殺夫、殺子,走向毀滅。本劇放在以背叛、隱瞞、人性貪婪的主題上做為隱射確實貼切:在餐廳的這些人因為拒絕小亞告發的請求,於是小亞縱火燒了所有人。但所有背負罪惡的友人,都困在幽靈船的空間,或者說如同小亞被她的執念束縛,像壞掉而亂語的卡帶,被迫無止盡地回想、揭露、抉擇。

值得一提的是,《米蒂亞》這部悲劇的價值在於女性敢於質疑當時男性唯我獨尊的社會結構,在本劇中以重演戲劇社情境的方式搬演《米蒂亞》,這個缺席的小亞皆由怪異的服務生扮演,劇本中沒有明說是附身還是幻想?關於小亞與服務生的關聯或任何隱射,劇作家以留白的方式提供觀眾想像空間。不過能從這個女性改由男性詮釋的角度嗅出創作者試圖用性別對調、模糊男女之別的界限,指稱無論是質疑社會結構、或是揭露與背叛,存在不分性別的普遍性。

舞台一地的鮮紅色玫瑰花瓣──整齣戲充滿欲望、貪婪、警告、血泊、歇斯底里、死亡、華麗的氛圍,頗有電影暴力美學的唯美感。整體導演手法轉換流暢,比如從當時的時空要轉至十年前的排練《米蒂亞》的場景時,演員迅速調整外在服裝與表演方式,餐桌上的布順勢成了米蒂亞的一襲長袍,配合著對白、燈光、viewpoint焦點與面向的轉變,重現十年前的排練情景。整體轉場行雲流水,改變了整齣戲總是藉由角色對話建構的模式,以實際演出情境的方式讓小亞與人物間的關係與形象更為立體、鮮明。

整個演出十分精緻,特別是劇本耐人尋味,讓人看得過癮。有時卻如隔靴搔癢,十年間失聯許久的小亞才忽然出現,從集結眾人到縱火的動機與執念有些無法說服。整場演出的主題縈繞在這五個人及案件,相較於對社會現象進行投射或思辯亦顯得薄弱。不過正因為如此聚焦的緣故,得以讓劇本將人在面對自身利益與正義相互衝突矛盾時所產生的拉扯處理得非常好,一個你我都有可能發生的日常,或一句無心、有意諷刺的話語,猶如在風平浪靜的土壤上小小的刺,拔掉它,土壤一經拉扯將攪動整個地底網絡,藕斷絲連、沒完沒了。

是未知的沉默駭人,還是已知的人心?

是在執念中不斷經歷迴圈可怕,還是誠實面對自己?

《幽靈晚餐》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1/21 14: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幽靈晚餐》更為有趣的,是撇除一個已經昭然若揭的人性惡事、忽略善惡對立的二分法之後,進而探究這五位社員(社長、空姐、業務員、小老闆、受害者小亞),再加上一位老師,是何種社會形塑出這樣的角色與期待,以及背後代表的權力結構關係,角色如何理所當然「安排」自己、對這樣的「共犯結構」貢獻己力,達到「產出表演、建構社會」的地步。(黃世婷)
12月
18
2020
欲言又止的情節,似是而非的人物,故事大半被遮掩,閱聽者卻善於自行補完,裝訂成符合期待的樣子──但究竟有幾種敘事可被接納?無論美蒂亞是單純得為愛愚痴,或是謀略至自食苦果,是什麼讓她怨毒難休,以致不惜自毀都亟欲復仇?(陳涵茵)
11月
27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